白美麗 回婭冬 賈賀男
大學生行為管理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當代大學生生活于相對優(yōu)裕的社會條件下,成長于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思維活躍,個性鮮明,思想解放,勇于擔當,積極爭先,尤其受到現代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行為走向,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這給學校的育人工作帶來了壓力和挑戰(zhàn)。當前,尋求合適的策略和方法,改進高校學生行為管理工作,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的理論課題和實踐課題。
行為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影響社會個體行為的“催化劑”,它影響著人的行為狀態(tài)和“激烈程度”。大學生在校期間,其行為不但受到法律、法規(guī)和學校管理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到其自身社會倫理、思想道德、行為方式的支配,而其中大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情感體驗、情感變化,都會對他們遵守法律法規(guī)、制度規(guī)范等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在大學生行為管理中,必須關注情感因素的重要影響和作用。實踐證明,在大學生行為管理中,利用情感因素,實施情感教育,是改進大學生行為管理,促進大學生行為健康發(fā)展的重要策略。
在大學生行為管理中,情感發(fā)揮著提高認知能力,增強精神情趣的作用。恰當地運用情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對于轉變學生思想,促進學生行為優(yōu)化,具有現實必要性和重要性。
1.情感教育契合了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需求,有利于彌補當前學生成長中的情感缺失。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情感體驗最為敏感,情感世界最為豐富的時期,對于大學生來說,這個時期不但是他們渴求知識、渴望發(fā)展的時期,也是他們情感需求、情感體驗最為強烈的時期。然而,這個時候,大學生往往因為生活壓力大、社會誘惑多,情感狀態(tài)極不穩(wěn)定。通過從外部施加情感力量,對他們進行恰當疏導,幫助他們克服不良情緒,有利于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與和諧穩(wěn)定,這也就證明了情感教育是高校學生工作中的現實需要。
同時,當代大學生又處在一個情感發(fā)展環(huán)境弱化的條件中。當前,社會上存在著思想意識沖突、價值泛濫、功利泛化等現象,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情感越來越疏遠,而學校教育的知識化、智育化,往往對學生的情感沒有給予充分關注,大學生群體中情感缺失、情感荒漠化的現象嚴重。在大學生行為教育和管理中,部分高校傾向于重視制度建設,強調剛性手段管理,而在管理中較少應用情感滲透的誘導策略。很多大學生由于情感缺失,導致其行為偏離軌道,逃課作弊,上網成癮,打架斗毆,違反公德等現象屢見不鮮,影響了自身健康的行為發(fā)展、思想發(fā)展和學業(yè)發(fā)展,甚至最后導致違法犯罪。因此,作為高校,在加強制度管理的同時,積極運用情感教育,對于凈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精神境界,促進學生思想、行為的健康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
2.情感教育是推進學生社會化發(fā)展,促進學生行為健康發(fā)展的要求。第一,情感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人際和諧。當前,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完善,大學生的知識越來越豐富,但他們的情感發(fā)展水平卻沒有同步進行。很多學生的情感模式往往表現為對人冷漠,自私自利,缺乏對社會的愛心和對他人的同情之心,缺乏與家人和同齡人的情感交流,人際關系緊張等。這些都表明,情感因素缺失,情感體驗匱乏已經成為大學生社會化交往中的嚴重障礙。因此,必須從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出發(fā),加強情感教育,促進其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第二,情感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社會道德發(fā)展。大學生社會道德包括道德認知、道德實踐和道德情感三方面內容。要實現道德行為的遷移和具體化,必須完成認知、實踐和情感三方面的培養(yǎng),其中道德情感居于核心的作用,能夠推動道德認知發(fā)展為信念,轉化為實踐。在大學生行為管理中,情感教育可以彌補情感缺失問題,增強道德情感的發(fā)展,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道德結構的完善和發(fā)展。
3.情感教育直接作用于高校學生的行為管理。第一,情感教育有利于增強凝聚力和感召力,增進學生對管理者的信任感。通過情感教育,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得到良好的情緒激發(fā),增強與其他人相互之間的吸引和信任,拉近與教師、組織的距離,有利于促使大學生服從教師和組織的管理,提高大學生行為管理的有效性。第二,情感教育讓學生學會更多的人生道理,促使他們進行自我規(guī)范。通過教師給予學生人性上的關愛,讓學生懂得社會生活中的人情冷暖,這對他們提高倫理意識,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是有益的。
大學生的行為發(fā)展受到情感變化的影響,在高校情感教育中,應當按照大學生成才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大學生實際情況,依照一定的要求進行。
1.重視人文主義關懷,將尊重學生放在情感教育的首要位置。情感教育是通過情感滲透的方式,用真情真意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發(fā)現學生情感中存在的潛在問題,有針對地幫助他們解決,從而獲得他們的信任和認同,拉近與他們的心理距離。對于后進的學生,要委婉批評,對先進學生,要積極鼓勵。與大學生們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與學生的溝通,滿足他們的精神愿望和價值需求,增進他們價值實現的體驗。
2.以提升精神境界作為目標,展現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學校情感教育要以改善學生的精神狀況,優(yōu)化學生的情緒體驗,獲得歸屬感為目標。教師要帶領學生,積極營造良好的班風,努力維護學生良好的團體精神風貌。要以在團體中樹形象,抓典型,弘揚良好的道德風范為策略,促進學生自覺提升精神境界,展現良好精神風貌,促進自我行為的發(fā)展。
3.以積極的情感流露,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將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影響。其中,富有人情味兒的、善解人意的教師,往往容易得到學生的愛戴和信任,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表現,促使他們在行為發(fā)展中樂于接受教師的指導,進而提高學生行為管理工作的效率。
4.把握情感教育的時機和尺度,發(fā)揮管控與情感互補作用。在學生管理中,管理制度、控制措施都是剛性的要求,但情感教育是感性的。在原則性問題上,教師要堅持原則和制度;而在制度、原則之外,教師則可充分利用情感元素,去感化學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因此,運用情感教育,并不是不分場合、不分情況、沒有原則,而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將原則、制度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
大學生行為管理中的情感教育,必須從對他們的思想行為的深入了解入手,用真情去感化和激勵他們,通過一定的情感教育策略,促進他們的行為發(fā)展。
1.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掌握,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行為管理工作。在學生行為管理中,施加情感教育必須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應深入學生實際,到學生中間去,多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從中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要在對他們的需求、困難充分知情的基礎上,積極對他們進行情感幫助。了解學生情況的時候,教師可親歷親為,也可以通過在學生中發(fā)展信息聯絡員,擴大教師的知情面;要重視利用現代通信工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互動,比如從與他們的網絡交談中,增進與他們的感情,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況。只有在熟知學生情況下,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情感教育策略,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正確性。
2.細致入微地關愛感化學生,重視情感教育的技巧。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要注重方法,注意細節(jié)。要針對不同個性學生采取不同的情感教育策略:對自尊心強的學生,要尊重他們的隱私,采用委婉的方式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對于頑皮、自制力較差的學生,要加強督促,持續(xù)關注。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要在一定范圍內以巧妙的方式進行批評,做到關愛中賞罰分明,將鼓勵和懲戒結合起來,以理服人,觸動學生的心靈。
3.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情感教育的發(fā)展。學生情感變化的內在因素還在于心理機制。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通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情感、情緒自我調節(jié)技巧;通過進行團體心理咨詢活動,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情感問題進行調試;通過心理講座、心理報告和心理討論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對情感問題的認識,提高應對情感問題的能力。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和情感體驗,才有利于學生行為的轉化與發(fā)展。
4.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任何情感體驗都源于日常的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活動既包括校外的實踐活動,也包括校內的實踐活動,特別是校內的實踐活動與大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重視大學生的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校內和校外的實踐活動,如文體競賽、社會公益、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等。在活動中,接觸社會,接觸他人,學會處理問題,學會積極思考,從而獲得道德、情感、社會倫理等方面更深的體驗和認識。在實踐基礎上,引導大學生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促進他們思想和行為的轉化。
5.積極借用新媒體,開展情感教育活動。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手機QQ、微信、微博、移動飛信等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對他們的人際交往、情感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為教師,應重視新媒體的使用,通過新媒體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增強師生之間的日常互動。例如,可以通過撰寫博客的方式,將自己的良好情感體驗傳遞給學生;還可以通過群發(fā)短信、飛信,問候學生關心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可以通過QQ聊天,與學生們暢談生活,展望未來,為學生的情感問題出謀劃策,從而促進他們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