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忻州師范學院 教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心理資本作為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一種積極能量,它的研究始于2004年Luthans對心理資本概念及結果的探討。自2007年開始國內有許多學者相繼開始對心理資本進行研究,最初以組織行為學為研究視角,定位于對企業(yè)員工這一群體的心理資本研究。有學者在2010年將心理資本這一組織行為學研究領域轉向教師這一群體,短短的幾年時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教師心理資本包含哪些因子,不同的研究呈現(xiàn)出不同的結果。
張文(2010)[1]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出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包括自信、希望、樂觀和韌性四個因子。郭明慧(2011)在研究中對相關問卷進行修訂,發(fā)現(xiàn)中學教師的心理資本也是包含上述四個因子,只是具體題項表述不一致。但吳偉炯(2011)[2]對5500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認為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結構主要包含樂觀、希望、信心、自謙、感恩、利他及情緒智力7個因子。李敏(2010)[3]對高校教師進行調查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高校教師心理資本包括工作導向型心理資本和人際導向型心理資本兩個因子。魏德樣(2012)[4]對中學體育教師進行了專項調查,發(fā)現(xiàn)中學體育教師心理資本包含奮發(fā)進取、自信勇敢、樂觀希望、堅韌頑強、尊敬禮讓、謙虛誠實、感恩奉獻、包容寬恕八個因子。其中奮發(fā)進取、自信勇敢、樂觀希望和堅韌頑強屬于中學體育教師事務型心理資本;尊敬禮讓、謙虛誠實、感恩奉獻和包容寬恕屬于中學體育教師人際型心理資本。王思陽(2012)[5]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包括教學效能感、希望、樂觀、堅韌性、溝通合作、責任心和寬容七個因子,進一步整合這個七個因子,將它們歸為個體心理資本和關系心理資本兩大方面。毛晉平(2013)[6]通過對1071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的構成包含有任務型心理資本(自我效能、進取心、希望、樂觀和韌性)與人際情感型心理資本(熱誠、幽默、愛與感恩、公平正直)兩維度9因子。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見,教師心理資本結構有很大的差異,有四因子、七因子、八因子或九因子之說。而且每個因子的內容各有側重,但每個因子都是積極的、正向的能量。總之,教師心理資本并非單一結構,而是復雜的多維結構。上述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可能跟測查的群體有關,也可能跟研究者的研究程序有關。
關于教師心理資本的影響因素,研究者的探討主要集中于人口學變量的差異檢驗方面,但也有少數(shù)研究來探討某些心理變量對教師心理資本的影響。
性別、學歷、婚姻狀況、學歷、教齡方面的差異檢驗結果不一致。張文(2010)[1]和周阿妮(2011)[7]的研究顯示男教師心理資本水平顯著高于女教師;而吳偉炯(2011)[2]的研究表明,女教師的心理資本水平顯著高于男教師。其他一些研究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心理資本狀況不存在性別差異(郭 明 慧,2011[8];魏 德 樣,2012[4];王 思 陽,2012[5])。對于學歷差異,張文(2010)[1]的檢驗結果是在心理資本的整體水平上存在著學歷差異,本科、大專學歷教師的心理資本水平顯著低于研究生學歷教師的心理資本水平,而大專學歷教師的心理資本水平又顯著低于本科學歷教師的心理資本水平。周阿妮(2011)[7]的研究驗證了這一結論,而吳偉炯(2011)[2]的研究表明大專學歷教師的心理資本優(yōu)于本科學歷教師。李敏(2010)[3]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學歷的高校教師在人際導向型心理資本維度上差異顯著,而在工作導向型心理資本維度不存在顯著差異。關于婚姻狀況,吳偉炯(2011)[2]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已婚且已有孩子的教師心理資本水平優(yōu)于已婚但無孩子和未婚教師。魏德樣(2012)[4]對體育教師進行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是已婚的中學體育教師的人際型心理資本和事務型心理資本的得分都顯著高于未婚的中學體育教師。而郭明慧(2011)[8]的研究顯示,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心理資本并無顯著差異。在教齡方面,有研究者認為教師心理資本整體水平不存在教齡方面的差異(張文,2010[1];李敏,2010[3];郭明慧,2011[8]),而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教師心理資本水平存在教齡方面的差異(吳偉炯,2011[2];魏德樣,2012[4])。
在職稱、年齡、學校屬性、學科等方面,研究結果比較一致。李敏(2010)[3]、魏德樣(2012)[4]、王思陽(2012)[5]等的研究均發(fā)現(xiàn),教師心理資本水平在職稱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張文(2010)[1]、魏德樣(2012)[4]、潘芳芳(2012)[9]等人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學校教師心理資本的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還有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心理資本水平在年齡及學科方面并無顯著差異,而在不同班主任經驗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王思陽,2012)[5]。
在相關變量方面,查閱文獻僅發(fā)現(xiàn)魏德樣(2012)[4]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對心理資本的顯著正向影響作用。顯然在這方面的研究極少。
盡管在國內研究教師心理資本的起步比較晚,但是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行為變量的相關研究成果頗為豐富。這些研究均顯示教師心理資本與積極組織行為變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教師心理資本與消極組織行為變量呈顯著負相關。
張文(2010)[1]運用自編的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問卷對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等地的544名中學教師進行了調查,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顯著正相關,而中小學教師轉換工作意愿與心理資本顯著負相關。廖軍和等人(2011)[10]在《心理資本對中小學教師工作態(tài)度與行為的影響》的研究中,運用企業(yè)員工心理資本問卷,以安徽省淮南市的500名教師為調查對象,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與工作卷入、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工作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與離職意向、職業(yè)倦怠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魏德樣(2012)[4]采用分層抽樣對國內七大區(qū)域的800名體育教師進行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中學體育教師事務型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顯著正相關,而與職業(yè)倦怠顯著負相關;人際型心理資本對二者均無顯著影響。王思陽(2012)[5]在《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對其工作投入的影響研究》中運用自編問卷,對150名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及各因子與工作投入及各因子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還有一些學者(歐陽儒陽等人,2013[11];毛晉平,2013[6];江紅艷,2013[12])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對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等組織行為變量的影響機制。
許多研究者也探討教師心理資本的結構,但不同的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心理資本因子。在研究中有的研究者使用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進行測量,而有的研究者則使用企業(yè)員工心理資本問卷來測查教師群體,忽視了教師群體與企業(yè)員工的差異,這將導致研究結論的準確性降低。因此,后續(xù)的研究應注重測量工具的區(qū)域化,層次化。
僅有的20多篇文獻,大多數(shù)針對中小學教師進行研究。主要集中探討教師心理資本的現(xiàn)狀及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行為效果變量的關系。但在相關研究對教師心理資本的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應深入探討教師心理資本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比如組織因素中的組織氣氛、學校管理、領導方式等對教師心理資本的影響。另外,也可以拓展研究對象,比如研究高校教師、幼兒教師、職業(yè)教育教師等心理資本問題。
已有研究停留在單一靜態(tài)方面,即研究某一時段教師心理資本的特征及影響作用。其他群體心理資本與教師群體心理資本的比較研究缺乏,就是教師群體內部的心理資本差異研究也沒有。另外,國內還沒有學者對教師心理資本進行動態(tài)的追蹤調查。目前研究大多是相關分析,應進一步進行教師心理資本的干預研究。
[1]張文.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問卷的編制及其特征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10:33 -48.
[2]吳偉炯.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1:72 -77.
[3]李敏.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的內容結構及其相關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0:38 -42.
[4]魏德樣.我國中學體育教師心理資本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70,79 -80,88 -93,102,120 -125.
[5]王思陽.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的特點及相關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37-45.
[6]毛晉平.中學教師心理資本及其與工作投入關系的實證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3(5):26-27.
[7]周阿妮..中學教師工作家庭沖突、心理資本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23.
[8]郭明慧.心理資本、工作內容對中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影響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56.
[9]潘芳芳.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對其工作投入的影響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38.
[10]廖軍和等.心理資本對中小學教師工作態(tài)度與行為的影響[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6):137.
[11]歐陽儒陽.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離職意向關系的內在機制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3(6):163.
[12]江紅艷.電大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