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靜,梁祥炎
民主社會主義發(fā)端于19世紀中期的歐洲社會主義革命,既是一種社會思潮,也是一種社會政治模式。其主張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之下進行溫和改良,在經濟上推行資本主義私有制,在政治上強調議會民主并奉行多黨制,在思想文化上主張指導思想多元化。民主社會主義是與科學社會主義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理念及社會政治模式。實踐證明,只有科學社會主義是真正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統(tǒng)思想,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民主社會主義不適合中國發(fā)展。但不可否認,民主社會主義在過去100年中取得了較為穩(wěn)定的發(fā)展,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政黨在歐洲多國相繼取得了國家政權,成為實質意義上的資產階級執(zhí)政黨。
1.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混合經濟。在民主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實質上是私有制占主體地位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19世紀以來,歐美深陷于數次大規(guī)模經濟危機,在此期間,歐洲多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工黨在大選中獲勝并成為執(zhí)政黨。由于受到美國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影響,二戰(zhàn)之后,歐洲各國的民主社會主義逐步融入世界資本主義制度體系。1933年爆發(fā)的資本主義金融危機,凱恩斯主義和羅斯?!靶抡钡荣Y本主義危機療法對化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fā)揮了大作用,使社會民主黨人對資本主義制度重燃信心,認為資本主義不會破產,一系列有效應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手段使資本主義更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社會民主黨人不關心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認為“造成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在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度本身,而在于資本主義把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與生產資料相聯(lián)系,使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成為生產資料所有者的特權”[1]?;诖耍裰魃鐣髁x提出走混合經濟道路,實行民主監(jiān)督,以制度上的平等掩蓋、遮蔽經濟上的不平等。
2.雄厚的社會財富基礎。19世紀20年代初,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相繼進入電氣化時代,歐洲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工人的生產環(huán)境和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同時也對工人階級結構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西歐無產階級內部開始出現分層與化,“工人貴族”較為明顯地從工人隊伍中分化出來。“工人貴族”享有優(yōu)厚的薪金條件和良好的社會地位,他們處于社會階級斗爭的邊緣,認為走和平漸進的資本主義改良道路是對自身階級利益最優(yōu)的政治選擇,這種改良主義情緒逐漸在歐洲各國工人階級中滲透開來。與此同時,一些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統(tǒng)治階級大肆鼓吹民主,以加大民眾的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來緩和階級矛盾,模糊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界限,博取政治統(tǒng)治上的合理性。民主社會主義把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看作是穩(wěn)定政治統(tǒng)治和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高福利是傳統(tǒng)民主社會主義的典型表現。而高福利制度背后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福利成本高漲、經濟滯脹、資本家將資產向其他低稅收低福利國家轉移等因素,終將使高就業(yè)、高福利難以為繼。
1.蒲魯東主義。蒲魯東是19世紀活躍于法國政治界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由其所創(chuàng)的蒲魯東主義被認為是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代表之一,對國際工人運動產生過重要影響。在他的著作中極力維護小資產階級的財產私有權,指出“所有權就是盜竊”[2](P50),宣揚公有制和私有制結合的“第三種社會形式”。蒲魯東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并非在于資本主義制度,而在于交換的不平等,通過建立平等的交換關系能夠幫助勞動者擺脫資本家的剝削,建立社會公平,由此再向社會主義過渡。
2.費邊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起源并流行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工人運動,主張在資本主義框架下進行漸變的社會改革,最終實現社會主義。費邊社會主義是典型小資產階級代表,他反對依靠無產階級和其他社會下層群眾進行社會改革,把希望寄托于社會少數知識精英之上,企圖通過緩慢的、滲透式的途徑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3.伯恩施坦主義。德國社會民主黨人伯恩施坦將改良主義推向了發(fā)展的頂峰,被譽為國際改良主義的集大成者。伯恩施坦公開作為一個“修正主義者”的身份,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所謂的“全面”而“系統(tǒng)”的修正,否定了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倡的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政治主張,鼓吹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伯恩施坦鼓吹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改革不斷使階級斗爭弱化,“他反對暴力革命,反對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反對無產階級專政,主張把馬克思主義革命政黨改造為只搞議會斗爭的議會黨”[3]。
4.凱恩斯主義。1929~1933年,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危機催生的凱恩斯主義,“批判了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看作完美無缺的說教,承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危機、失業(yè)和分配不公等問題”[4],提出了對國家進行自由市場經濟干預的一系列政策主張,主張通過增加政府投資以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再達到增加就業(yè)、復蘇經濟的目的。此外,凱恩斯察覺到財富再分配問題是干擾國家消費需求上升和提高失業(yè)率的重要因素,他提出通過國家力量調整稅收制度,制定一系列制度保障財富再分配公平化。凱恩斯的思想體系蘊含了在資本主義框架之下發(fā)展混合經濟的觀點,被認為是歐洲社會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借鑒藍圖。
19世紀40年代末,第一個具有明顯改良主義特征的小資產階級政黨在法國出現,主張以社會民主黨命名并在原有社會基礎上實行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改革。1869年,歐洲第一個工人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在隨后的20年中,歐洲各國相繼建立起多個工人政黨,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指導下普遍接受科學社會主義影響。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主張走改良路線的民主黨派從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分化出來,伯恩施坦派堅信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關系是可以通過改革手段調和的,旨在通過和平改良的方式捍衛(wèi)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一戰(zhàn)后,以伯恩施坦為代表建立的“尼泊爾國際”(1919年)和以考茨基為代表的 “社會黨國際工人聯(lián)合會”(1920年)于1923年合并成為具有民主社會主義性質的 “社會主義工人國際”,開始走上與列寧領導的 “共產國際”(1919年)意識形態(tài)相背離的道路。憑借趨于系統(tǒng)的政治理論和日益完善的社會黨綱領,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在歐洲各國議會中陸續(xù)取得一席之地,開始在歐洲政壇發(fā)揮影響。直至二戰(zhàn)結束,歐洲民主社會主義及其政黨迎來了發(fā)展的巔峰,其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歐洲各國社會黨在二戰(zhàn)中為抵御法西斯侵略付出努力,為其今后執(zhí)政贏得了政治資本;二是戰(zhàn)后執(zhí)政的英國工黨率先實行社會改革,旨在建立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福利機制。歐洲各國社會黨紛紛進行效仿和實踐,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國際地位也逐漸攀升。英國工黨、法國社會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等歐洲國家民主社會主義政黨長期執(zhí)政,推行民主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斷適應國內外局勢變革執(zhí)政策略,政治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
二戰(zhàn)以后,共產黨政權在蘇聯(lián)、中國等國家拔得頭籌,先后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的國際地位攀升,國際影響力上升。為了防止紅色政權在國際范圍內的擴散,戰(zhàn)后頭號強國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對戰(zhàn)后歐洲進行經濟援助,依據“一體化”原則全面介入歐洲經濟重建和社會發(fā)展,幫助西歐經濟重建,為歐洲多國社會黨政策實施提供資本,對歐洲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那些共產主義滲透較深的歐洲國家,得到了美國大量資金和精力投入,在經濟援助和政治滲透的雙重作用之下,歐洲共產主義苗頭逐漸被壓制下去,為民主社會主義在歐洲大行其道開辟了道路。在經歷了二戰(zhàn)后的繁盛時期,部分國家社會黨長期處于在野狀態(tài),這些國家的社會黨人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民主社會主義的轉型,力圖發(fā)起以新自由主義為代表的“第三條道路”改革運動,從而向美國自由資本主義模式靠攏。
中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根植于歐洲大地,對歐洲民眾的民族觀、世界觀產生著重要影響。文藝復興時期,人性與人的價值被放在至高位置,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歐洲民主社會主義利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和人民群眾期望改善生活和生產條件,但又反對戰(zhàn)爭和社會動蕩的心理,以“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權思想作為政黨理念,有利于迎合廣大人民群眾心理,奠定民主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基礎。同時,受歐洲經濟一體化影響,歐洲各國文化的同質性加深,各國社會黨傾向于尋求一種集體主義與中間立場,以妥協(xié)、合作的姿態(tài)達成一種共融。
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是發(fā)端于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思想的兩大派別,它們同出一源卻又走向分裂。無論從經濟、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上來說,民主社會主義思潮都是一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是堅持中國模式應當堅決抵制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思想。在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走科學社會主義道路需要辯證看待不同社會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更要深化改革,加強自身建設。
民主社會主義反對社會資產國有化,認為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并非在于掌握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可通過加大對私有者經濟權力的控制,平衡私有者及社會大眾之間的利益關系。私有經濟占所有制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歐洲民主社會主義混合經濟的資本主義實質,與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堅持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經濟制度具有本質區(qū)別??茖W社會主義認為,在生產力尚未足夠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政府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兼顧效率與公平,達到縮小貧富差距、先富帶動后富的目標。同時,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資產應當牢牢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由無產階級政黨實行管理。經濟國有化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物質基礎,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的條件下,一切服從于“三個有利于”的經濟形式都可以被運用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當中來。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就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堅決抵御任何外國勢力和非公有制資產擾亂中國經濟秩序。
民主社會主義堅持指導思想多元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決定了兩種相背離的政治制度。民主社會主義要求開放政權,實行議會民主競爭,支持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茖W社會主義不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又與時俱進、實事求是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是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主導國家政權的必要條件,在政權組織上將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實現政治民主;在黨組織方面,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接受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和民主監(jiān)督,以黨的正確領導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歐洲民主社會主義在政治民主建設上取得的成果與經驗值得我們批判性借鑒,對其搞議會競爭和多黨制的民主政治主張必須持反對態(tài)度。民主沒有固定的模式,只有適合于本國歷史傳統(tǒng)和現實國情的民主模式才能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證,政治民主深化改革是我國堅持不懈的奮斗目標。
民主社會主義主張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奉行多元主義文化觀,并將資產階級虛偽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奉為指導思想,任由資產階級腐朽思想泛濫。“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盵5](P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決抵制意識形態(tài)多樣化,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領導地位,并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切行動指南,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發(fā)掘中華民族特色文化創(chuàng)造力,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中共十六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受到全社會廣泛傳播與踐行。在此基礎之上,中共十八大延續(xù)“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目標與宗旨,凝煉并提出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明確了中國一元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將上升為每一個社會人的文化自覺,凝聚錘煉成中國人民獨有的“精、氣、神”,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tài)等方面建設的動力源泉。
[1]董石桂.論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區(qū)別[J].湖北社會科學,2006,(5).
[2]祿德安.民主社會主義的興榮與困境[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3]汪亭友.中國為什么不能搞民主社會主義——對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幾個重要觀點的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0).
[4]鄒升平.民主社會主義瑞典模式的生成因素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1,(1).
[5]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論文化建設——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學習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