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靜 湯雅黎
(湖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湖北黃石 435002)
幼兒語言發(fā)展是近年來學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3-6歲幼兒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口語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重中之重[1]?!?-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指出:“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已經(jīng)能用語言與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進入幼兒園以后他們的語言繼續(xù)發(fā)展。目前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實物展示、說唱法、游戲法、多媒體教學等,這些方法符合幼兒年齡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較好效果。打比方也是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幼兒園教師運用打比方,將新知識以一種幼兒熟悉、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遞給幼兒,在增加幼兒知識的同時,豐富了幼兒的語言經(jīng)驗,促進了幼兒語言的發(fā)展;幼兒在獲取語言過程中逐步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慢慢發(fā)展自己的間接感知即抽象思維能力,也同樣發(fā)展著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判斷交往情景的能力以及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冬F(xiàn)代北京口語詞典》中對“打比方”的界定為作比喻,舉例子;《漢語知識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三音詞詞典》中“打比方”和“比喻”同義。打比方必須具備兩個因素,即原問題和所打的比方即比喻或例子,二者要具有相同的因素才能使打比方成立;原問題相對做的比喻或例子要復雜,即必須用簡單的東西來比喻復雜的問題,這樣聽者才易于理解。打比方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的條件有:(1)教師向幼兒解釋、說明的內容要與所要打比方的內容有相似性,即存在“共同要素”或“相同模式”,這時幼兒學習就會發(fā)生“遷移”;(2)教師必須用簡單的東西來比喻復雜的東西,而不能顛倒,即打比方是將深奧、抽象的知識轉換為幼兒容易理解的、形象的知識,這樣更容易讓幼兒在大腦中貯存和提取。
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兒童對語言的獲得包括對語音、語義和語法的理解和表達,同時包括語言運用能力的成長[1](P76-79)?!叭祟惒坏揽克砬檫_意,也要借助它思考創(chuàng)造。有些心理學家認為語言文字是人類藉以體認宇宙萬象,探索人類心智活動內涵與過程的唯一利器?!保?](P9)語言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利器”,幼兒通過語言“表情達意”,進行“思考”和“創(chuàng)造”。喬姆斯基認為兒童有天生的一套“語言習得裝置(LAD)”,語法規(guī)則不是根據(jù)輸入的語言材料歸納出來的,而是由LAD中的普遍語法規(guī)則轉換來的[3](P149)。這些語言規(guī)則一旦被習得,能使學習者創(chuàng)造并理解從未聽到過的話語[4]。人具有天生的習得語言的能力,如果有合適的語言環(huán)境,兒童能夠很快學會語言,這正是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遺傳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喬姆斯基提出語言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的觀點,他認為句法結構形成句子的深層結構,而深層結構在語義解釋中起關鍵作用。人天生就具備在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之間進行轉換的天賦能力[5]。因此,只要給幼兒創(chuàng)造合適的語言環(huán)境,幼兒就能實現(xiàn)將語言復雜、抽象的深層結構向簡單、形象的表層結構轉化,而打比方恰恰是營造了這樣一種環(huán)境,變抽象復雜的事物為形象簡單的事物,讓幼兒很容易就能習得?!吨改稀逢P于幼兒在傾聽與表達方面應達到的目標中指出“認真聽并能聽懂常用語言”,傾聽是幼兒感知語言和理解語言的重要途徑,只有懂得傾聽并且樂于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幼兒園教師運用打比方的目的是為了讓幼兒能聽懂自己的話,并能給予相應的回應,事實證明打比方確實能夠讓幼兒聽懂并且樂于傾聽教師的語言。“兒童獲得了語言,便開始掌握社會交往和思維的工具,兒童逐漸用語言表示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語言來調節(jié)自己的動作和行為,用語言來認識整個世界;兒童獲得了語言,心理發(fā)展便放射出人類特有的奇異光彩?!保?](P195)
根據(jù)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3-6歲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2-7歲),他們在頭腦中形成了對事物的表象,并能用簡單的詞語將其表達出來,這是幼兒在頭腦中進行的最初的抽象,從而幫助幼兒理解和運用初級概念及其間的關系。初級概念是指兒童從實際生活體驗中獲得的概念。這一階段的幼兒認知結構中知覺成分占主導,所以他們的思維方式都是直覺形象思維[7]。由此,3-6歲幼兒更容易理解具體、形象、直觀的語言。前蘇聯(lián)文藝理論家馬依明在《藝術用形象思考》中提出了“比喻思維”的概念,認為“形象的一切特征在比喻中都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從中看出形象并不是現(xiàn)成的語言的成分,而是藝術思維的成分”[8]。因此,比喻最能形象表現(xiàn)事物的特征,符合幼兒思維發(fā)展特點,將幼兒難以理解、晦澀難懂的知識點簡單化,為幼兒搭建學習支架。以桑代克和伍德沃斯為代表的心理學家提出了學習遷移的相同要素說,提出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情境存在共同要素時,學習產生遷移;苛勒等提出了“關系轉換說”,提出當兩種情景具有共同的模式、完形或關系,就會發(fā)生學習遷移;恩佰斯坦指出教育知識編碼是一種精密編碼,打比方可以將這種精密編碼轉化為形象編碼,從而更容易在大腦中貯存和提?。?]。
《指南》指出:“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jīng)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比祟愋撵`的一個特點,是“對未知的事物,都根據(jù)已熟悉的近在手邊的事物去進行判斷”。從比喻的思維發(fā)展軌跡看,這屬于繪形性比喻。繪形性比喻是相似點之于眾感官可感知形象的一種比喻,繪形性比喻在語言形象思維中的認識作用,其實質是用對熟悉的具體事物所感知的形、色、聲、態(tài)、味、觸等形象來表明新見事物[7]。幼兒的思維發(fā)展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由于幼兒年齡和心理發(fā)展特點的限制,其認知發(fā)展能力有限,如果將幼兒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掛鉤,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更有利于幼兒去掌握新知識。喬治·雷可夫和馬爾克·約翰遜在一篇專門從哲學角度討論隱喻的論文中也寫到:比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情或經(jīng)驗去理解和經(jīng)歷另一種事情或經(jīng)驗[10]。幼兒園教師運用打比方,用幼兒“已知”引導幼兒去認識“未知”,生動、形象地將事物的特征展示在幼兒面前,為幼兒認識新事物搭建認識上的支架,從幼兒實際出發(fā),使幼兒語言獲得發(fā)展,讓幼兒輕松而愉快地掌握新知識,能達到積極主動、卓有效率的教學效果。
打比方作為幼兒接受新知識的一個媒介,在幼兒語言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必須考慮幼兒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如果不掌握本班幼兒已有的語言發(fā)展水平,教師打的比方可能會無的放矢,讓幼兒摸不著頭腦。例如,當教師在給幼兒描繪烏龜?shù)耐鈿r,這樣說:“烏龜穿著菠蘿一樣的衣服”。菠蘿是幼兒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水果,幼兒已經(jīng)對菠蘿的外形有了了解,屬于已獲得的經(jīng)驗,烏龜是幼兒生活中很少見到的一種動物,當然對其外形也不熟悉,這時教師將烏龜?shù)耐鈿け茸鞑ぬ}的外衣,借助幼兒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為幼兒在認識上搭建支架,化幼兒的“未知”為“已知”,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階段的語言學習活動遵循學前兒童學習規(guī)律,該階段幼兒學習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活動中學習語言。在活動中學習語言,要求教師在組織幼兒語言活動時,除了要創(chuàng)造輕松而快樂的學習氛圍和和諧融洽的師生互動環(huán)境外,還要考慮轉變教學方法,變呆板為靈活,化抽象為具體,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學習,從而達到積極主動、富有成效的學習與教學效果。
在幼兒園語言活動中,打比方不失為一種化抽象為具體的靈活的教學方法。數(shù)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教師在帶幼兒認識數(shù)字“0”到“9”時,可以運用打比方:“0像雞蛋做蛋糕,1像樹枝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3像一只小耳朵,4像小旗隨風飄,5像衣鉤墻上掛,6像豆芽開心笑,7像鐮刀割小麥,8像兩個小圈圈,9像蝌蚪小尾巴?!边@樣就靈活地將本來很抽象的數(shù)字變?yōu)榫唧w的事物,形象生動,使教學活動充滿了樂趣,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幼兒園教師運用打比方策略,正是其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關注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采取符合學前教育規(guī)律的方式來組織教育活動的有力體現(xiàn)。
皮亞杰認為:“語言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一種凝縮的符號,又是一種社會的調節(jié)。語言在這種雙重意義中便成為思維精密發(fā)展不可缺乏的因素?!闭Z言是幼兒與他人交往的一種形式,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既發(fā)展了幼兒的思維和認知,發(fā)展了幼兒的社會性。語言一旦被個體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夠對認知發(fā)展起推動和加速作用[11](P284)。許多幼兒未曾接觸過的知識突然呈現(xiàn)在幼兒面前,會讓幼兒不知所措,一時難以接受。教師有時會發(fā)現(xiàn)由于幼兒知識的有限,要將幼兒覺得“深奧”的知識講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如果運用比方,就可以用淺顯的幼兒聽得懂的事例來說明難懂的問題。
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幼兒園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幼兒教師要向幼兒說明“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道理時,可以運用打比方:小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去幫助別人,也能快樂自己呢?比方說,就像“胡蘿卜先生”一樣,他用自己神奇的“胡須”幫助很多人,我們也可以向他學習,去幫助周圍的人。教師運用打比方,創(chuàng)設具體的生活情境,降低了難度,化深奧為淺顯,讓幼兒很容易就領悟“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道理。
比喻辭格的生成離不開聯(lián)想,聯(lián)想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思維活動,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比喻是聯(lián)想思維的一種非常直觀的表現(xiàn)。在千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比喻形成了紛繁復雜的變化形式,除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形式之外,還產生了略喻、引喻、否喻、倒喻、較喻(包括強喻和弱喻)、曲喻、博喻等諸多變化形式[12]。由此可見,形式多樣的比喻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比喻離不開聯(lián)想,聯(lián)想是想象,是思維的一種創(chuàng)造。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打比方是寓創(chuàng)造于活動之中的一種體現(xiàn),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主要借助想象來進行,幼兒可以憑借語言想象理解某個情境[1]。
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币粋€生動的比方可以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拓展幼兒的思維空間,增加學習興趣。春天來了,山坡上長出了綠油油的小草,草地上有一群潔白的小羊羔,就像是“一團團的棉花”;夏天來了,池塘里長滿了荷花,“荷葉上的露珠”像是孩子流的“眼淚”,還像“一顆顆的珍珠”;秋天來了,樹上掛滿了紅紅的“橘子”,就像是一個個“紅燈籠”掛在樹上;冬天來了,“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就像是飛舞的“鵝毛”,又像是“柳絮”。教師將四季不同的事物比作幼兒容易記住且生動形象的另一種事物,“一團團棉花”、“眼淚”、“珍珠”、“紅燈籠”、“鵝毛”、“柳絮”,一幅幅情景躍然于幼兒腦中,化平淡為生動,讓幼兒一下子就記住了四季的不同,效果大增。
打比方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勤于思考、善于積累,好的比方才能信手拈來。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jù)事物的特點,多角度描繪其形象和特征,靈活運用打比方,使教學活動充滿樂趣,激發(fā)幼兒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真正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生動、更加充滿趣味、更加精彩。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趙 云.兒童的語言世界[M].中國臺灣:書評書目出版社,1988.
[3]劉曉東,盧樂珍.學前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4]張淑靜,崔艷菊.喬姆斯基對心理語言學的貢獻[J].外語教學,2002,(3):9.
[5]南世鋒.淺談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3):106 -107.
[6]王振宇.兒童心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7]董愛霞.論幼兒前運算階段思維發(fā)展特點及對教育的啟示——通過驗證皮亞杰的相關實驗[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189.
[8]王中和.比喻的思維發(fā)展軌跡[J].修辭學習,1996,(4):20.
[9]唐銀嬌.“打比方”在力學教學中的應用[J].力學與實踐,2004,(6):71 -72.
[10]周錦國.談比喻的生成機制[J].昆明大學學報(綜合版),2001,(2):24.
[11]彭聃齡.語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12]崔紹范.再談比喻的新異性[J].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19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