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長生 田江
政治觀主要指人們對于國家政治關系和政治問題的看法及態(tài)度,以社會政治中的政治行為為主體,是在政治生活、階級斗爭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科學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各種社會思想和思潮逐步形成,對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時,應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知識以及社會主義的優(yōu)秀理論成果,正確分析和處理社會政治問題,從而形成正確的政治觀。本文客觀分析了四川大學生目前的政治觀現(xiàn)狀,針對四川大學生政治觀形成的影響原因,著重分析和探索了四川大學生未來的政治教育途徑。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政治觀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傮w來看,在重大政治問題上始終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對各類時事熱點和重大事件較為關注,呈現(xiàn)出積極、健康、向上的面貌。但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其政治觀也具備一些突出的特點:
1.政治認知過于直觀。大學生容易以直觀感受對社會生活中的政治問題進行理解與評判,具有隨意性。例如,2008年的抵制家樂福事件,大部分大學生表示支持,少部分學生表示反對,其他同學表示無所謂,可見學生都是以直觀感受進行評判。在看待政治問題、社會焦點方面,大學生往往以個人視角來評判,過于重視直觀感,其自我意識較為凸顯,容易出現(xiàn)偏差或傾斜,影響了大學生正確政治觀的形成。
2.政治態(tài)度較為冷漠。應試教育體制下,大學生都比較重視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忽略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認為政治離自己比較遠。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表示因為學校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必修課,所以才必須去上;只有少部分人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提升自己的政治覺悟,或在課堂上被教師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的內容所吸引。這樣的學習氛圍容易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使大學生難以認真、主動地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大學生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會使其政治理論較為缺乏,以冷漠或冷淡的態(tài)度對待政治問題,導致其政治傾向出現(xiàn)偏差。
3.政治情感過于偏激。目前,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較為優(yōu)越,對于社會的期望值也比較高,其政治評價呈現(xiàn)出超前性,忽視了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有水平,帶有較多理想成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比較敏感和脆弱,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情感過于偏激,不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正確的政治心理。在評價政治問題時,若政治現(xiàn)實的成效不大,就會采取片面或否定的態(tài)度。看待政治問題時,過于理想化,會導致大學生以偏激的方式向社會表示自己政治方面的意愿。
4.政治傾向較為多元化。根據(jù)四川大學生對于入黨看法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入黨能夠提升自己的政治覺悟,促進個人的發(fā)展,為社會或他人做貢獻;少部分學生認為入黨沒有實際作用,并未考慮過入黨的問題??梢姡髮W生參與政治活動是具有功利性的,如為了促進個人的發(fā)展,且由于被學校要求參加,其政治活動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被動性。另外,關于大學生政治信仰問題的調查顯示,一部分學生表示沒有比較明確的政治信仰,一部分學生則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還有少部分學生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說明受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大學生的政治傾向也表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
1.受到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轉型的同時,新思想、新思潮不斷涌入,對校園思想領域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大學生政治觀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觀念和思想比較敏感,會進行全方位的吸收,難免會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特別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及個人主義等腐朽的思想與思潮,給大學生的觀念帶來強大沖擊。
2.政治理論較為缺乏。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需要充分學習和掌握政治理論知識,但部分學生并不重視學習理論知識。政治理論的匱乏致使大學生只能看到政治問題的表面和現(xiàn)象,難以把握其實質,難以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另外,大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時,對其精神實質理解不夠,且缺乏一定的思維方法,導致看待問題的立場、方法以及觀點出現(xiàn)偏差,政治立場難以堅定,其政治鑒別力也會受到影響。
3.政治素質較低。大學生的政治觀易受到各方面的影響,特別是政治觀教育會直接影響大學生正確政治觀的形成。目前,高校政治觀教育還普遍采取灌輸、說教等形式,這種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開放的教育模式相比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大學生政治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另外,由于部分教師的政治理論素質不高,也會讓學生產生反感和偏見,影響學生政治素質的提高。
4.心理不夠穩(wěn)定。大學生的心理正處于成熟期,其社會經(jīng)驗比較缺乏,心理變化較大,理論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導致其情緒較為沖動。大學生對于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以及落后事物比較深惡痛絕,希望以政治實踐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提升自己的政治觀。一旦政治行為出現(xiàn)偏差,政治主張難以被接受,就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政治偏差,對其心理產生消極的影響。在大學生的政治表現(xiàn)中,會追隨社會中的觀念行為,模仿群體行為。而在大學生同輩群體中,成員間都是平等相處,關系比較融洽,容易互相模仿。一旦產生不良的社會思潮或政治思想,會影響大學生政治觀的選擇和判斷。
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必須采取有效策略,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通過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創(chuàng)新政治教育途徑、拓寬政治實踐領域以及營造和諧政治氛圍,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觀,促使大學生正確看待政治問題。
1.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大學生在提升自己的政治觀時,應注重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知識,以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開展政治理論課的教師應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jù)教育理念與時代要求,構建科學的政治理論體系。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論潛移默化地導入大學生的思想中,引導大學生結合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xiàn)象,認識到社會變革的必要性。大學生通過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樹立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從而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應逐步加強自己的政治理論學習,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使大學生在政治理論的學習過程中,能夠以教師為榜樣,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觀。
2.創(chuàng)新政治教育途徑。在高校教育不斷發(fā)展的同時,其思想政治課教育也應不斷進步。為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必須對政治教育進行新的探索。通過引導高校輔導員學習政治理論知識,以其作為大學生政治教育的引導者,逐步探索政治教育新途徑,改善政治教育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觀。高校輔導員學歷都在碩士及以上,在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應克服和大學生之間的年齡差距等不利因素,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如當代大學生個性比較張揚,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民主意識較強,其政治可塑性也較高等,并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問題,將大學生作為主體,發(fā)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步改變傳統(tǒng)的政治教育模式,與實際的社會生活相結合,以群體教育或自我教育的形式,讓大學生深切體驗到學習政治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主動強化自己的政治理論知識,提升自己政治觀的教育能力。
3.拓寬政治實踐領域。大學生在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時不重視社會實踐,就會出現(xiàn)理論與社會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由于大學生還未進入社會,對于社會經(jīng)驗較為缺乏,必須引導大學生將政治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參與力和政治覺悟。在應用政治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應反對表面化的形式主義,而注重實踐實效。學校是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參與社會政治的最直接領域,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組建政治理論社團組織,并鼓勵大學生參與其中,能夠讓其充分感受到政治的力量和氛圍。通過行使民主權利以及參加社會討論等,為大學生提供參與政治實踐的平臺,逐步鍛煉其實踐能力。大學生在參加各種社團的過程中,能夠拓展自身政治實踐的領域,促使社會政治實踐自覺化,為以后參與社會政治各方面奠定有效基礎。大學生也可以利用假期參與社會實踐,直接和社會進行溝通,以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充分體驗到社會政治實踐的重要性,從而正確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政治問題,并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以形成正確的政治觀。
4.營造和諧政治氛圍。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政治氛圍,營造和諧的政治氛圍,讓大學生能夠正確看待政治問題,積極參與政治實踐,進而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通過加強經(jīng)濟、政治、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和利用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取締和揭露不利于大學生正確政治觀形成的思想、思潮及行為。與此同時,還應以網(wǎng)絡作為制高點,重視和發(fā)揮現(xiàn)代網(wǎng)絡媒體的作用,通過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宣傳手段,引導大學生汲取網(wǎng)絡中優(yōu)秀的精神文明成果,抵制不良的網(wǎng)絡信息,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和社會風氣,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貫徹落實到科學發(fā)展觀等理念之中,讓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的發(fā)展,客觀評價社會中的政治問題。在這種良好的社會氛圍中,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導向、強化、感染功能,能夠增強政治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政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