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芬
古文滲古味
——借《矛與盾》淺談文言文教學方法
■王敬芬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其發(fā)展的過程和精華就濃縮在浩繁的古文里。它充滿了凝聚力、召喚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弘揚中華文化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據(jù)說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
如此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師生心中卻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為啥?源于文言文拗口難懂,學生怕學;師見生怕,心不由生畏懼,于是,師漸漸也怕教。可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六年級學生得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仔細一想,高年級的孩子對中國四大名著非常感興趣,常把現(xiàn)代文版的四大名著看了一遍又一遍。這說明學生并非不喜歡文言文故事情節(jié),而是遇到文言文拗口、難懂、缺乏趣味這條攔路虎阻擋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于是,筆者在教學中國古代寓言《矛與盾》時,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拓展延伸,豐富文章內(nèi)涵,使古文學習處處散發(fā)古香,令學生沉醉其中。
方法是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不同層次的學習者適合不一樣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學時筆者讓學生齊心協(xié)力尋找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總結交流得出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注釋、結合生活實際等理解方法后,再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文言文。學生運用方法初步了解這則寓言故事大意,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次比較:古今文章對比 知己知彼,攻而易破。通過古今文章對比,學生自然明白文言文雖拗口、難懂卻言簡意賅,心中不由佩服古人之寫作能力,進而以佩服之情擊退畏難情緒。
二次比較:古代名寓言故事家風格對比 《矛與盾》不僅是一篇文言文,還是一則寓言。依現(xiàn)代人對寓言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托故事——講道理”這一淺顯層面,為了讓學生深層次理解寓言故事的內(nèi)涵,筆者特別引領學生走進了古代寓言故事家。
師:你知道有哪些人非常擅長寫古代寓言?
生:莊子、孟子、韓非子。
師:他們寫的寓言各有特色,我們今天學的《矛與盾》就是韓非子寫的,其實“寓言”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代的《莊子》一書。莊子是道家代表,主張“無為”而治,著名作品有《逍遙游》???,這就是莊了寫的寓言,你把它跟韓非子寫的《矛與盾》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樣的?
生:莊子的寓言構思新穎,描繪生動,逸趣橫生。韓非子的寓言哲理性強,諷刺味濃。
師:對,正因為莊子是道家代表,主張“無為”而治,他的寓言處處透著道家思想,所以文章突顯“美”“趣”。那回過頭來看韓非子的寓言,他的寓言特點又跟什么有關?
出示:韓非子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今河南禹州人),是著名的哲學家、散文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法家。(師邊板書“法家”邊解釋:法家思想就是提倡以法治國;法,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法律)當時韓國國勢日益削弱,他出于愛國心,屢次上書韓國國王,建議變法,主張統(tǒng)治者應當以富國強兵為重要任務,但國王并沒有采納。于是,他編寫了一則則富有哲理性的寓言,借寓言故事來講述自己以法治國的思想,后來輯為《韓非子》一書。(板書:托故事——講思想)
師:所以,有人說,讀韓非子寓言故事,如同讀一本法家思想輯要?!睹c盾》就是選自《韓非子·難一》,你再看《矛與盾》,韓非子僅僅是想通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嗎?猜猜這則寓言蘊含了什么思想?(任學生猜,——倡導“以法治國”,只有“以法治國”,人民才能和諧生活。)
通過名寓言故事家風格對比,學生明白了寓言故事在古代是“托故事——講思想”,是作者闡述自己觀點的一種手段。這樣,學生的佩服之情自然而然升為敬仰之意。
三次比較:中外寓言故事對比 寓言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伊索寓言》等外國寓言學生早已熟讀,但對中外寓言特點卻未曾有思考。于是,在《矛與盾》的學習即將結束之時,適時地以“讀過《伊索寓言》嗎?《伊索寓言》是外國寓言,看,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同嗎?”這一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中外寓言故事特點,并通過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中外寓言故事最大區(qū)別在于:一是類型不同?!俄n非子》有400多則寓言,卻只有兩則擬人化的動物寓言,外國的《伊索寓言》中擬人化的寓大占四分之三以上。二是著意不同。同是“托故事——講道理”,但中國古代寓言重于“托故事——講思想”,外國寓言則重于突出趣味性。這次對比,使學生在明白中外寓言之特色的同時,又對前面兩次的對比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心中感嘆油然而生,探究欲望澎湃。
俄國烏申斯基指出:一個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換角色體驗閱讀,研究化難為易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正確領悟文字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從中汲取文化精華。這樣,才能算是真正引領學生深入古文,學出味道。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qū)上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