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俊才
(華中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獻所,湖北 武漢 430079)
書院作為官學(xué)的有益補充,培養(yǎng)參加科舉的人才是其最為重要的職能之一。特別在明代,科舉制度極為完善,科舉取士成為青年士子惟一步入仕宦的門徑。書院順應(yīng)社會需要,承擔(dān)了科舉的任務(wù)。湖北當(dāng)?shù)氐氖孔映擅?,其讀書處往往建為書院,激勵當(dāng)?shù)貙W(xué)子刻苦攻讀;或者某些官員到達湖北后,建書院以教育當(dāng)?shù)貙W(xué)子;或者湖北本地鄉(xiāng)紳捐建書院,培養(yǎng)英才。無論哪一種形式的科舉書院,都為湖北本地教育做出了貢獻。這些以科舉為主的書院采用“旬有課,月有試,季有考”的考課制度,督促士子努力學(xué)習(xí),以備科考。明代以科舉為主的書院有54所,茲考證如下:
郢門書院:址在鐘祥縣東北陽春臺,洪武年間曹國公李文忠建。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明朝開國第三功臣。李文忠洪武三年(1370)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1384)卒,其建郢門書院的時間應(yīng)在洪武年間。
鹿門書院:址在襄陽府南,明稽功主事任顯宗建。任顯宗是任亨泰之子。任亨泰是襄陽著名的狀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湖廣襄陽人任亨泰中狀元,明太祖朱元璋“命有司建狀元坊以旌之”。這是第一個由皇帝下旨建造的狀元坊,任亨泰也因而享有“圣旨建坊”第一人的美譽。相比父親,任顯宗的境遇略差一些。任顯宗,字師古,自號鹿門居士,明建文四年(1402)舉人,后任稽勛司主事。任顯宗鄉(xiāng)舉前在蘇嶺山讀書,后辭官隱居于此山,并建鹿門書院,從事講學(xué)活動。鹿門書院建時不可考,肯定在明建文四年(1402)任顯宗中舉之后,茲定于永樂年間(1403—1424)。
龍溪書院:址在麻城縣西,天順年間鄉(xiāng)紳周兌建。周兌,本名宋兌,后改姓周,字維東,景泰七年(1456)任知州,在麻城縣西建龍溪書院。相傳周兌“以德化民,不為矯激之行”[1]743,則其在龍溪書院的教育以德行培養(yǎng)為目標(biāo)。
相山書院:于馮京祠堂的基礎(chǔ)上建成。據(jù)明人廖漢《重修相山書院記》載,相山書院是在馮京祠堂上建成的。北宋紹圣元年(1094),馮京卒,安葬在故鄉(xiāng)咸寧。相傳咸寧有馮京墓,雖然《宋史》本傳稱馮京為鄂州江夏人,但馮京祖上早已遷居咸寧,馮京的讀書活動在咸寧,故馮京是今咸寧人,死后當(dāng)然只能安葬在咸寧鳳凰山下。宋代咸寧縣令鐘璜有《謁馮文簡公祠》,足證馮京卒后已建祠堂,不久荒廢。元代至元初年,重建馮京祠堂。然馮京祠堂何時改建為書院,已不得而知。大約書院年久失修,毀于戰(zhàn)火,明代重建?!跋嗌綍?,在相山下,與儒學(xué)相對,明成化間訓(xùn)導(dǎo)王慶重創(chuàng)。”[2]527王慶曾任咸寧儒學(xué)訓(xùn)導(dǎo)。明成化四年(1468),王慶重建相山書院。弘治年間,都御史韓文遷于儒學(xué)左側(cè)。正德十二年(1517),咸寧知縣邱魁遷回原址。廖漢《重修相山書院記》云:“依邦之人曰:‘邛侯宰我也,煦沫我也。劃奸以喆,返漓以樸,而悃愊無華,無往不事事。是役也,其無乃非嘉惠也乎?’”[2]910相山書院供奉馮京,宣揚其功績,惠澤咸寧本地士人。
東溪書院:址在麻城蓮湖,明代鄉(xiāng)紳熊經(jīng)建。熊經(jīng),字載道,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旋任知州,建東溪書院。
新城書院:址在遠安縣,成化年間知縣劉英建。劉英,浙江會稽人,成化十五年(1479)任遠安知縣,建新城書院。
芹南書院:址在武昌,成化十六年(1480)提學(xué)副使薛綱建,正德九年(1514)提學(xué)簽事蔡潮擴建。薛綱《成化十六年謝侯修學(xué)記》云:“夫道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散而為池、為湖、為海、為江,皆水也,但止者滯焉,流者達焉。南湖滯于一所,而易為涸止也。長江一瀉千里,達乎四海,而后已不止也。諸生其為南湖之止,抑長江之不止乎?不止以求其止,必士而希賢,賢而希圣,不入精微不詣,達大不已。”[3]241學(xué)道如水之走下,形象地說明了芹南書院傳播儒學(xué)的發(fā)展宗旨。
乾山書院:址在嘉魚縣受澥里,成化十九年(1483)知縣馬炳然建。馬炳然,字思逵,成都內(nèi)江人,成化十七年(1481)任嘉魚知縣。在任勵精圖治,使百姓安居樂業(yè),“三年大治,流民復(fù)業(yè),乃新治事之堂匾曰‘庶富教’,退居之堂曰‘絜矩’”[4]94。馬炳然在任三年而嘉魚大治,故乾山書院當(dāng)是成化十九年(1483)建成。
白皋書院:址在麻城縣南白皋河,弘治年間鄉(xiāng)紳董樸建。董樸,字汝淳,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董樸少時以發(fā)憤苦讀而著稱,“董大參公樸,公大父曰應(yīng)軫,解元,官僉憲。丈夫子七,蟬聯(lián)科弟,有并時為南北御史者,獨公父未仕。公少魯,攻苦誦讀,日不能識數(shù)行。鄰父見而憐之,謂其父曰:‘郎君不慧,讀書非其質(zhì)也,奈何苦之,曷不令牧耶?’公聞之憤,丐工畫一‘牧子牧牛’置座右,益奮勵堅苦力學(xué),比長而發(fā)慧,卒成進士,以文學(xué)顯,累官大參”[5]40。早年發(fā)憤讀書的經(jīng)歷,使得董樸擔(dān)任官職后非常重視教育,“課農(nóng)桑,立碉堡,建學(xué)舍,增祭器,尤勤講學(xué)。諸生貧不能婚葬者,資助之”[1]717。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進士及第后任麻城參政,建白皋書院,以其刻苦學(xué)習(xí)的經(jīng)歷教育青年學(xué)子。
永陽書院:址在應(yīng)山縣,是在傅鳳翔讀書處上擴建而成的,原為印臺書院,后改名永陽書院。據(jù)《光緒德安府志》記載,永陽書院在應(yīng)城縣,本傅鳳翔讀書處。傅鳳翔,字德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登進士,歷任上蔡知、縣監(jiān)察御史、任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職。據(jù)何遷《贈右都御史兵侍應(yīng)臺傅公鳳翔墓志銘》所載,傅鳳翔從未有在應(yīng)城縣任職,故其讀書處應(yīng)該在其故鄉(xiāng)應(yīng)山縣。據(jù)《光緒德安府志》載,傅鳳翔是應(yīng)山人,“字德輝,應(yīng)山人,性孝友仁厚,知上蔡縣,臨政敏達”[6]247,故其讀書處應(yīng)在應(yīng)山縣。傅鳳翔成化二十一年(1485)登進士,歷任兵部右侍郎等職。傅鳳翔在故鄉(xiāng)應(yīng)山縣的時間當(dāng)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之前,即其幼年讀書之時。明代理學(xué)家羅洪先在《印臺書院記》中對傅鳳翔有很高的評價:“襲水土而敦仁者,大智之造也;慕憂郁焉覆用者,強服之修也;樂曠莽爾寄情者,捐俗之適也;與采物而呈葩者,多文之資也。傅子奚得諸進不失正退,則得己為大智者?!盵6]96羅洪先認為傅鳳翔的成就以及性格,源于印臺山水的濡染,得力于幼年印臺山的讀書生活。傅鳳翔讀書處原本是非常簡陋的印麓草堂,明代擴建后為印臺書院,后改名為永陽書院。
琴東書院:址在嘉魚縣北,知縣姜溥建。姜溥,字希廣,南直廣德人,弘治二年(1489)任嘉魚知縣。在任“修學(xué)養(yǎng)士,文教聿興”[4]94,琴東書院大約亦在弘治二年(1489)左右建成。姜溥卒于嘉魚知縣任上,則其經(jīng)營琴東書院多年,具體情況不可考。
白云書院:址在隨州西隨侯得珠處,為明人李充嗣所建。麻城亦有白云書院,麻城距隨州230多公里,故二白云書院不可能是同一書院。隨州的白云書院“在白云樓下,夜光池上隨虞活蛇處也。弘治間知州李充嗣建。黃鞏詩‘珍重還珠意,千年跡未陳’”[7]428。李充嗣,字士修,內(nèi)江人,歷任河南、應(yīng)天巡撫、工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等職。弘治九年(1496)任隨州知州,建白云書院。
塔山書院:址在羅田縣,弘治十一年(1498)通判毛應(yīng)時建。關(guān)于此書院的名稱,《萬歷湖廣總志》稱“塔山書院”,《光緒羅田縣志》稱“老塔書院”。據(jù)《光緒羅田縣志》載,老塔山,一名瀠洄山,又名玉屏山,因山上有塔建自唐,因名塔山。因此,老塔山就是塔山,書院也應(yīng)以“塔山書院”為名較好。毛應(yīng)時,河北薊縣人,弘治十一年(1498)舉人,官黃州府通判。
白泉書院:址在崇陽大集山麓,明人汪文明、汪文盛讀書處,后發(fā)展為書院。 汪文明,字希舜,崇陽人,正德二年(1507)舉人,官至彭澤縣令。汪文盛,字希周,崇陽人,正德六年(1511)進士,官至饒州府推官。汪文明、汪文盛兄弟是從崇陽走出的名人,為了激勵青年人讀書,當(dāng)?shù)亟ò兹獣阂约o(jì)念。具體時間不可考,大約在正德六年(1511)左右。
鳳山書院:明代武昌府有兩個鳳山書院,另漢陽府也有一鳳山書院。武昌府一鳳山書院在蒲圻縣學(xué)宮之西,明正德中提學(xué)蔡潮建。蔡潮,字巨源,號霞山,浙江臨海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睹駠R海縣志》對其生平有簡單介紹,今人丁伋先生《堆沙集》中有《蔡潮和〈霞山集〉》一文考述其生平事跡,然均未提及其任湖廣提學(xué)的具體時間。結(jié)合現(xiàn)有資料相互印證,蔡潮任湖廣按察司僉事、提督學(xué)政的時間在正德六年(1511)二月至正德十年(1515)五月,前后共五年時間。在這五年間,蔡潮先后建或擴建鳳山書院、芹南書院、霞山書院,尤以鳳山書院影響甚大。蔡潮所建的蒲圻縣的鳳山書院影響甚大,主要與王陽明有很深的淵源:“霞山講學(xué),主于以《周官》‘六德’‘六行’造士,直開后來顏習(xí)齋學(xué)派。同時如桂萼未枋用之日,其治縣立學(xué),辦本古制,定課士法,真開今學(xué)校規(guī)制,與霞山實遙相應(yīng)和,亦與《習(xí)齋年譜》所載某縣書院規(guī)制,隱通消息。惟兩人皆陽明學(xué)派中人,桂萼之法,固本之陽明教社學(xué)之法,霞山更陽明學(xué)侶也??肌蛾柮骷分校小秹粲吸S鶴樓奉鳳山書院長七古》一詩,即寄霞山者也。廖氏《賦》稱九嶷為蒲山之宗,陽明詩中亦有‘參差遙見九嶷峰’之句。是此書院顯于大儒之日,而又為顏李學(xué)派之發(fā)源,并為今日學(xué)科之芽蘗矣。”[8]8鳳山書院有集云樓、無逸所、頤賢堂、六行齋、務(wù)敏軒、會文堂、六德齋,可見其規(guī)模之大。嘉靖中,吳本固重修,萬歷中知縣吳宏濟改為蒪川書院。鳳山書院在明代一直是很興盛的。明代武昌府另一鳳山書院在咸寧縣,知縣邱魁建。邱魁,號梨峰,福建浦城舉人,正德九年(1514)任咸寧知縣,修建了鳳山書院和相山書院。漢陽府鳳山書院在漢陽府學(xué)后鳳棲山下,是趙蕃、蔡鎰讀書處。趙蕃為明代進士,蔡鎰為舉人,他們二人是漢陽縣之佼佼者,后人在其讀書處的鳳棲山下建鳳山書院,以激勵青年學(xué)子刻苦努力,發(fā)奮圖強。王葆心《再續(xù)漢口叢談》云:“此名不甚顯著,迨至清季復(fù)建以古學(xué)課士,始有聞于時。”[8]20由此知,明代漢陽府的鳳山書院影響甚微。
霞山書院:址在蒲圻縣金疊山,正德年間提學(xué)簽事蔡潮建。金疊山在蒲圻縣城,“金疊山,祖金紫,宗鳳凰,自西南疊疊而來,巃蓯嶇嵂,為萬峰之會”[9]347,為當(dāng)?shù)匾痪?。在這樣一個風(fēng)景優(yōu)美的所在建書院,實乃賞心悅目的美事?!罢鲁跆釋W(xué)簽事蔡潮考舊籍得其故,遂遷觀于山川壇地,始建是院,為生徒藏修之所?!盵7]139
東皋書院:址在武昌縣城南,嘉靖二十一年(1542)教諭朱瓚建。朱瓚,號墨泉,江西新淦舉人,嘉靖二十年(1541)任武昌縣教諭。朱瓚《筑學(xué)堤建文星塔記》云:“墨泉子署武昌教事之元日,謁先師名宦鄉(xiāng)賢。遍訪鄉(xiāng)先生畢,進諸生而試之,人文偉爛,彬彬乎可觀也。比詢科第弗繼者,凡八疑且駭焉?!盵3]247朱瓚得知本縣生童才華橫溢而不得及第,于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籌資在武昌城南修建東皋書院,并立文星塔于書院,激勵學(xué)子奮發(fā)讀書,培養(yǎng)人才。
濂溪書院:址在武昌文昌門內(nèi)寧湖寺側(cè),正德年間提學(xué)高世泰建。高世泰選拔優(yōu)秀的諸生肄業(yè)其中,舉江夏諸生陳冉為院長,后中試者頗多。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御史張雨改建,崇禎六年(1613)御史白士麟移建。
清江書院:為明人向文璽所建。清江書院初名北山書院,是元代文璋讀書處。文璋,生平事跡不詳,《同治宜都縣志》僅有二十余字的介紹:“文璋為吉州書院山長,祀邑鄉(xiāng)賢祠。惜舊志只有贊頌,事實無考。”[10]303通過查《萬歷吉安府志》,發(fā)現(xiàn)并無吉州書院,也未有文璋任吉州書院山長的記載。明正德年間(1505—1521),向文璽在文璋讀書處舊址上建書院,宜都知縣江朝宗題匾額為北山書院。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宜都知縣陶師文遷于學(xué)宮之左,改名為清江書院。萬歷二十六年戊戌(1598),宜都知縣王之棟重修,改名為青云館。
鄖山書院:址在鄖陽府(治所在今鄖縣)東北,嘉靖二十六年(1547)撫治于湛建。于湛,字瑩中,金壇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嘉靖二十六年(1547)四月,總理河道右副都御史于湛撫治鄖陽。上任伊始,首興學(xué)校,令鄖陽知府徐桂在府治坤隅城下建立鄖山書院,廣招鄖屬士子肄業(yè)其中,且自捐廉以供廩紇褚墨,于是來學(xué)者甚眾,書院學(xué)額為之滿,于湛亦講學(xué)其間之尊經(jīng)堂。其時,禮部侍郎馬理特為之作《鄖山書院記》,申述創(chuàng)茲書院之至義,其文刻諸石。鄖陽知府徐桂亦作有《鄖山書院尊經(jīng)堂記》,表彰于湛之功德。艾浚美《鄖山書院記》亦云:“自明于瑩中大中丞創(chuàng)建鄖山書院,漸知向化慕學(xué)?!盵11]317萬歷十四年(1616),鄖陽知府沈鈇增修鄖山書院。
調(diào)梅書院:址在黃梅縣,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縣張九一建?!豆饩w黃州府志》載張九一在黃梅縣建調(diào)梅書院,《古今圖書集成》記張九一在黃梅縣建漢江書院。調(diào)梅書院與漢江書院的修建者是同一人,均為張九一,修建的時間均為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座落的地點均為黃梅縣東禪寺之左,故筆者疑調(diào)梅書院與漢江書院是同一書院,暫且稱為調(diào)梅書院。張九一,字助甫,號周田,新蔡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及第后授黃梅知縣,嘉靖三十四年(1555)在東禪寺之左建立調(diào)梅書院。
古塔書院:址在羅田縣萬壽寺右側(cè),是羅田人張明道讀書處。張明道,字希程,羅田縣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進士。張明道(是胡大洪的遺腹子)與堂兄胡明庶、胡明道、胡明書均考取進士,是羅田縣著名的一家四進士,影響很大。張明道潛心朱子理學(xué),曾任紹興知府多年,紹興專為他修建張公廟,羅田為他建立了“功名坊”和“張明道讀書處”。羅田縣在張明道讀書處建古塔書院當(dāng)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前后,以張明道為榜樣,激勵青年學(xué)子發(fā)奮苦讀。
六一書院:為宋代歐陽修所建,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明代重建。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李一迪任夷陵知府,在幕僚趙兵憲、李永年等人的幫助下,重建六一書院,供奉歐陽修神位。繼任夷陵知府姚宗堯在六一書院里立碑,并撰文示教。李一迪、姚宗堯親自在書院講學(xué),激勵后進。王篆《六一書院記》云:“先生尊臨其上,而多士周旋其間。所以仰瞻而頌法之者,當(dāng)何如哉!窮則為先生之學(xué)術(shù),達則為先生之功烈,此固多士。今日所有事以上報乎君父,而諸大夫創(chuàng)修書院之意正在于此?!盵12]570以歐陽修為榜樣,窮則學(xué)術(shù),達則建功立業(yè),激勵當(dāng)?shù)厥咳松线M。
正心書院:址在宜都縣,知縣周宗武建。周宗武,臨川人,隆慶三年至萬歷元年間(1569—1573)任宜都知縣,毀淫神像,改建正心書院。
陽春書院:址在潛江縣西門外,知縣李之珍建?!豆饩w潛江縣志》載李之珍建陽春書院,《萬歷湖廣總志》載李之珍重修江陽書院。陽春書院與江陽書院同在潛江縣西,又是同一人建,則應(yīng)為同一書院,暫且逕稱陽春書院。由《萬歷湖廣總志》中的“重修”二字來看,該書院初名江陽書院,李之珍重修后改名陽春書院。李之珍,什邡人,萬歷元年(1573)自南御史調(diào)任潛江知縣。萬歷元年(1573)創(chuàng)建陽春書院,為當(dāng)?shù)嘏囵B(yǎng)英才。
三臺書院:址在宜都縣。嘉靖元年(1522),宜都知縣姚瓊建青峰書院。萬歷四年(1576),時任宜都知縣許夢熊將青峰書院改名為三臺書院。
龍山書院:原為江陵射圃,嘉靖三年(1524)知府李復(fù)初改為書院。后來,朱正色任江陵知縣后又改為射圃。隆慶六年(1572),萬歷皇帝登基,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掌控明朝大權(quán),在原龍山書院舊址建純忠堂?!俄樦谓曛居唷酚衷疲骸凹冎姨茫诔菛|,張文忠公敕賜堂也;萬歷元年,御題樓名‘捧日’,堂名‘純忠’,御書大字對句一聯(lián),云:‘爾惟鹽梅,汝作舟楫?!伦儤芹荩ㄌ锚毚?。”[13]435次年,亦即萬歷元年(1573),萬歷皇帝御題純忠堂為捧日樓,張居正取士其中。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被抄家,捧日樓被毀,則龍山書院存在的時間不長。
宋公書院:址在蘄水縣,明宋文昌建。宋文昌,商城進士,明萬歷年間(1573—1619)任蘄水知縣,建書院,教育士子,后人名曰宋公書院。
龍坡書院:址在枝江縣,明萬歷中縣令李陽吉建。李陽吉,浙江縉云縣舉人,萬歷九年(1581)任枝江知縣,修建了龍坡書院。
孫公書院:址在蘄水縣(今浠水縣東),明孫善繼建。孫善繼,萊陽人,萬歷十七年(1589)任蘄水知縣,動員富戶捐糧、官員捐俸,幫助百姓度過災(zāi)荒之年。同時建書院,教育百姓。后人感其恩德,名書院曰孫公書院。
經(jīng)正書院:址在孝感縣東南,明知縣彭同魁、監(jiān)生張翰選建。彭同魁,貴溪舉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任孝感知縣。到任后,彭同魁因孝感“文風(fēng)不盛”“歷代少出人才”,為使孝感人文薈萃、賢才輩出,遂響應(yīng)提議,精心策劃,親自選址,具體督導(dǎo),興建了文昌閣和經(jīng)正書院,經(jīng)彭同魁的講學(xué)和延請名師,為孝感培養(yǎng)了大批才俊。萬歷辛丑科(1601年),孝感人傅崛興、程少宰、沈接武一舉登甲及第,傅為大司農(nóng),程為太子少保,三人同朝入座,甲于全楚。
龍門書院:址在鄖縣,萬歷三十五年(1611)鄖陽撫治黃紀(jì)賢建。黃紀(jì)賢,四川榮縣人,萬歷八年(1580)進士,歷官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職。萬歷三十五年丁未(1611),黃紀(jì)賢出任鄖陽撫治,創(chuàng)建龍門書院。黃紀(jì)賢捐助經(jīng)費,從事講學(xué),書院人才輩出。郭正域《龍門書院記》記當(dāng)?shù)匕傩昭栽唬骸拔夜峙d我人文而造我成人小子也,我民知有六藝也?!盵11]176龍門書院的教學(xué),對改變當(dāng)?shù)氐拿耧L(fēng)民俗具有重要的意義。
云路書院:址在蘄水縣,萬歷四十一年(1613)知縣游王廷建。游王廷,字萊泰,臨川進士,萬歷四十一年(1613)任蘄水知縣,“崇尚古處,培養(yǎng)后學(xué),建云路書院于南河岸側(cè),為諸生游息之地”[14]176。由于資料所限,云路書院的講學(xué)情形不可知。
三元書院:址在咸寧縣,天啟年間知縣曹應(yīng)聘所建,明末毀于戰(zhàn)亂。
大成書院:址在蘄水縣,天啟年間孔榮宗建??讟s宗,生平事跡不詳,明天啟年間(1621—1627)任蘄水知縣,建大成書院。
鳳山書院:址在襄陽城南,天啟年間提學(xué)道顧起鳳建。顧起鳳,直隸昆山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天啟五年(1625),顧起鳳自湖廣按察司副使提督學(xué)政任上致仕回籍,則其建鳳山書院的時間在天啟五年(1625)之前。
蔣公書院:址在麻城縣,知縣蔣煜建。“蔣公書院,在(麻城)南門外,邑侯蔣羽建。”[15]30蔣羽,未詳何人?!堵槌强h志前編》:“蔣煜,號羽公,武進進士,崇禎戊辰任。鋤奸課士,解繁決滯,綽有吏才,倡建書院,置學(xué)田,士子久蒙其惠?!盵1]478在世人的心目中,“公”是對長輩和年老人的尊稱,不太可能出現(xiàn)在古人的名、字、號中。筆者疑蔣煜號羽公之“公”是長期傳抄過程中的衍文。遍查可見的《麻城縣志》,只有“蔣煜”,而未有“蔣羽”,而且在麻城建書院的“蔣”姓人,僅蔣煜一人,故筆者疑“蔣羽公”為“蔣羽”之誤。崇禎元年戊辰(1628),蔣煜任麻城知縣,創(chuàng)建了蔣公書院。
壽昌書院:址在武昌縣東,原名崇文書院。壽昌書院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祀知縣汪承詔。汪承詔,南直隸寧國進士,崇禎四年(1631)任武昌知縣,在任有政績,當(dāng)?shù)厝嗽趫蠖魉陆籼霉┓?,移至崇文書院。崇禎十?1637),鄒逢吉任武昌知縣,在任期間修建城池,防御流寇,平定叛亂,維護當(dāng)?shù)刂伟?。崇禎十六?1643),武昌城為賊人攻陷,鄒逢吉英勇就義。除武功非凡外,鄒逢吉將崇文書院改名為壽昌書院,并在書院進行講學(xué)活動,“暇即進士之良者,講道論藝,諸生入謁輒降榻禮之”[16]781,促進當(dāng)?shù)亟逃陌l(fā)展。
鳳麓書院:址在蘄州鳳臺山麓,明陳大中建。陳大中,字時甫,正德三年(1508)進士,后建鳳麓書院,具體時日不可考。同榜進士刑部主事湖廣副使方豪詩:“鳳凰山下新書院,春來才聽江鶯囀。”參議也有詩贊:“院里唔咿春聲好,誦法孔孟與伊皋?!庇蛇@二首詩可知,鳳麓書院人才濟濟,書聲瑯瑯,以傳播孔、孟正學(xué)為主。
白公書院:址在羅田縣西,是當(dāng)?shù)厝藶榘啄酥宜?。白乃忠,字爾事,四川江津人,崇禎八年乙?1635)任羅田縣知縣。在任五年,加固城池,組建義軍,捍衛(wèi)縣城,保護百姓免于戰(zhàn)火,頗受當(dāng)?shù)匕傩諓鄞鳌0坠珪航〞r無考,但肯定是崇禎十二年(1639)白乃忠離任之后。白乃忠從羅田知縣卸任之后,羅田百姓為紀(jì)念白乃忠對羅田縣的貢獻,乃建羅田書院。
養(yǎng)正書院:址在羅田縣,明林宗桂建。林宗桂,福建閩縣舉人,嘉靖年間任羅田知縣,其建養(yǎng)正書院大約亦在此時。
高堤書院:址在崇陽縣,邑人汪恭建。汪恭,明成化時(1465—1487)人,“饒于財,喜為義舉,筑鷺鷥陂,興一鄉(xiāng)水利。建高堤書院,為鄉(xiāng)子弟肄業(yè)之所”[17]296。汪恭出資修建高堤書院,并將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給書院,以維持日常的教學(xué)及運轉(zhuǎn)。
東坡書院:址在黃岡縣城東,宋蘇軾雪堂遺址,黃岡縣儒學(xué)故地,宋陳慥講學(xué)而為東坡書院。另《萬歷湖廣總志》卷三十四中稱“明吳淮建”。吳淮,鎮(zhèn)江人,正德十四年(1519)應(yīng)天鄉(xiāng)試中舉,嘉靖二年(1523)繼中進士,曾任黃州知府,頗有治績,卒后從祀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吳淮在嘉靖年間由御史遷黃州知府,重修東坡書院,建號舍十余楹,重視書院講學(xué),一時人才輩出。
白云書院:址在麻城縣北,劉守業(yè)建?!度f歷湖廣總志》卷上十四稱劉守業(yè)為庠生。所謂庠生,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xué)生員的別稱,庠生即秀才之意。劉守業(yè)未中舉,故其名不甚為人所知,生平事跡無載,建白云書院的時間亦不可考。
油田要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打造世界一流征程中率先垂范,打頭陣、挑重擔(dān)、立排頭,打造成一個資源雄厚多元、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強勁、擁有先進科技管理文化、綠色低碳環(huán)保、高度受尊敬、國內(nèi)外馳名的大油田,首先需要具備過硬的基礎(chǔ)管理水平,班組建設(shè)就是強基固本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管理局黨委高度重視班組建設(sh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油田地理跨度大,業(yè)務(wù)界面廣,點多線長,人員分布面廣、文化層次參差不齊等多種因素制約,班組建設(shè)相對于其他工作起步較晚,快慢節(jié)奏不一,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
明德書院:址在麻城五腦山,明代建,后荒廢。五腦山是麻城名勝風(fēng)景之一,相傳是因帝王飛撒馬褂,覆蓋山頭五座而得名。據(jù)考證,這五座山頭分別是:鳳凰腦、鴛鴦腦、雙虎腦、金獅腦、黃獅腦。山花爛漫,風(fēng)景優(yōu)美,是讀書的好去處。明德書院在五腦山,何時建,何人建,已不得而知。
桃溪書院:址在崇陽縣東,明蔡寧所建。“在縣東,邑人蔡寧立,廣陵程鑒有記?!盵18]465蔡寧,生平事跡不詳。程鑒,明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則桃溪書院可能建于永樂年間。
桃花書院:址在黃安(今紅安)縣桃花鎮(zhèn),明代王君用所建?!疤一〞海澈油跏辖?。”[19]101又:“桃花書院,王氏所建,后有宋時古塔?!盵19]52沙河王氏是蒙古貴族也先不花的后代。也先不花的祖父曾隨成吉思汗南征北討,戰(zhàn)功卓著,封百夫公,也先不花后歸順了朱元璋,仍在麻城仙居里(即今紅安桃花鎮(zhèn)沙河),從此改漢姓“王”。就沙河王氏的發(fā)展來看,比較顯赫的是明代的王君用,故筆者疑桃花書院為王君用所建,大概在明初,具體時間不可考。
夢野臺書院:址在天門縣東,原魯鐸讀書處,后改名為東湖書院。《大清一統(tǒng)志》載魯鐸讀書處建東湖書院,《萬歷湖廣總志》記魯鐸讀書處建夢野臺書院。明代在天門縣東魯鐸讀書處建二書院,一為東湖書院,一為夢野臺書院。事實上這是個誤解,魯鐸讀書處初建的書院為夢野臺書院,魯鐸《已有園記》云:“敝廬之東鄰有地焉,由委巷隆然深入城中。自平地視之,高丈許,其上有古臺。自其地眎之,又高丈許,臺曰夢野。志謂于此登望,可盡云夢之野,故名……請買而治之,以為休養(yǎng)之所。于臺之西為屋數(shù)楹,兒輩及族子弟讀書其中,閣老西涯翁題為夢野臺書院?!盵20]87據(jù)此,夢野臺書院為魯鐸所建,是自己以及兒輩、族子弟讀書之所,李東陽題寫院額“夢野臺書院”。魯鐸,字振之,竟陵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正德年間或嘉靖初年回歸故鄉(xiāng),創(chuàng)建夢野臺書院,后改名為東湖書院。
陽春書院:址在宜都縣,吏部徐礦建。徐礦,字大冶,號眉云,其先為蘇州人,自父時遷徙至宜都縣。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徐礦建陽春書院的時間不可考。
滄浪書院:址在棗陽縣東。滄浪書院建于明代,是何人所建,已不可考?!皽胬恕蹦巳∏冻o·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句,標(biāo)識書院在于培養(yǎng)讀書人偉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滄浪書院側(cè)有濯纓亭,明人陳浩《濯纓亭》有詩云:“翠微深處一茅亭,俯瞰滄浪徹底清。漁夫自歌還自和,不勞過客濯塵纓?!盵21]213由此詩看,滄浪書院在陳浩生活的時代已經(jīng)建成,故將棗陽縣滄浪書院歸入明代。
雉峰書院:址在武昌,“雉峰書院,去(武昌)縣三十里,舉人周楷建,錫山浦瑾記”[7]139。周楷,字式之,舉人,以孝義授虞縣知縣,其任武昌知縣、建雉峰書院的時間均不可考,大約在正德年間(1506—1566)。
祭祀先賢,是書院教育的最重要議程之一。祭祀的對象一般為前代儒者,如孔子、朱熹等。在明代湖北,出現(xiàn)了一些不以儒者為祭祀對象的書院,它們祭祀的對象為本地鄉(xiāng)紳、仕宦,或本地文化名人。這些書院也講學(xué),亦培養(yǎng)科舉人才,相比祭祀更突出些,故歸入祭祀書院。據(jù)筆者統(tǒng)計,明代湖北以祭祀為主的書院有12所,現(xiàn)考證于后:
隆中書院:址在襄陽府隆中山,是諸葛亮故宅,元代建為書院,明人吳綬重修。成化 (1465—1470)初年,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在諸葛亮故宅遺址上建隆中書院,祭祀諸葛亮。弘治二年(1489),襄陽王朱見淑看中了隆中的山水,奏請皇上將隆中作為自己的寢陵所在,隆中書院毀。
南門書院:址在蘄水縣,正德三年(1508)知縣謝朝宣建。謝朝宣,字汝為,西安左衛(wèi)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正德三年(1508)任蘄水知縣,建南門書院。南門書院祭祀王羲之、陸羽、蘇軾,是以祭祀為主體的書院,具體講學(xué)情況不可考。
鳳棲書院:址在襄陽,湖廣按察僉事陳雍建。陳雍,字希冉,號簡庵,浙江余姚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正德八年(1513),陳雍任廣東按察使,其任湖廣按察僉事當(dāng)在此年前。顧璘《鳳棲書院記》云:“撫治余姚陳公下車,首以祠公為務(wù)。乃理而復(fù)之,名曰鳳棲書院?!盵15]48建鳳棲書院的時間當(dāng)在正德年間,祀龐統(tǒng)與司馬徽。
五賢書院:址在鄖陽府北,正德十年(1515)知府王震建。王震,字威遠,邢臺進士,正德五年(1510)任鄖陽知府。正德十年(1515),王震在城北創(chuàng)建五賢書院,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五賢。
鳳臺書院:址在武昌縣學(xué)宮旁,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縣諶謙建。諶謙,號劍川,江西豐城舉人,嘉靖二十年(1541)任武昌縣令,嘉靖二十二年(1543)修建鳳臺書院,祀知縣汪璽。汪璽于弘治三年(1490)任武昌知縣,在任期間,大旱無雨,顆粒無收,其率民求雨,憂勞而卒,后人建祠以紀(jì)念。應(yīng)槚《鳳臺書院記》云:“民復(fù)請曰:‘后來者得有能憂民如侯者乎?為民而亡其身,吾儕何愛一地而不祀侯?’”[16]340又應(yīng)槚《汪公祠記》云:“以死勤事,則于禮得祀。于禮得祀,于法得書不為濫?!盵3]259由此知,鳳臺書院的教育當(dāng)以培養(yǎng)青年人如何勤政愛民為主。汪元錫《鳳臺書院序》有云:“(汪璽)又嘗造學(xué)宮,人才聿盛……值猶子汝生從鐘受廛,習(xí)易學(xué),乃遺書都學(xué)應(yīng)君充弟子員,供灑掃之役……更憶髫年從陳先生曰璽者,受業(yè)先生之居與學(xué)伊邇?!盵16]340鳳臺書院在講學(xué)上繼承了汪璽的精神,為當(dāng)?shù)嘏囵B(yǎng)了許多可造之材。
上蔡書院:為宋代應(yīng)城知縣劉炳在謝顯道祠的基礎(chǔ)上建成,后荒廢。明正德十五年(1520),夏宜興、周尹重建謝顯道祠于應(yīng)城縣儀門左,嘉靖三十四年(1555),貴陽吳尹重建上蔡書院。
峴山書院:址在襄陽府學(xué)西,原名昭明書院,隆慶年間(1567—1572)汪道昆建,萬歷元年(1573),知府萬振孫在昭明書院廢址上重建書院,更名為峴山書院。胡價《峴山書院記》指出,書院取名峴山的原因是:“峴山當(dāng)郡治之南,峭拔突屹,如端人正士拱翼而立。諸士升書院之堂,正襟南望,凝然思惕,然感論相業(yè),則澹靜為根基。論惠政則德信為積累,論節(jié)操則隱潔其巉崕,論風(fēng)致則歌詠其煙景。以斯養(yǎng)晦,是謂抱德而處;以斯展庸,是謂履道,而出勛名行誼,當(dāng)與峴山并峙?!盵22]815以山喻人,培養(yǎng)正直厚重的品德。萬振孫在峴山書院講學(xué)的情景,明人胡價《峴山書院記》有載:“太守糾七州邑生儒肄習(xí)其中。諸生至即齋舍為寓,諸凡膏楮薪稟之類,咸太守給之。太守每間日一至,校其文而評第焉。諸士爭相淬礪。及秋舉于鄉(xiāng)者,視往昔加倍?!盵22]814太守萬振孫親自課士,校閱文章,鄉(xiāng)試中舉者成倍增加。萬歷二十年(1592),巡撫李禎改為武侯書院,祭祀武侯諸葛亮。
龍川書院:址在武昌縣金牛鎮(zhèn),建于元代,本祭祀趙國公陳天祥,后荒廢,明萬歷十七年(1589)重建,重建者為誰,已尚不可知,供奉黃應(yīng)龍、劉曰淑二位知縣。黃應(yīng)龍,號訒齋,廣東順德舉人,萬歷十七年(1589)任武昌知縣,會武昌大饑,其向朝廷上疏,減免武昌十分之六的租稅,并建義倉,救濟災(zāi)民。劉曰淑,號止亭,江西南昌舉人,萬歷三十一年(1603)任武昌知縣,上任后打擊邪惡,肅清貪婪,維護治安,在武昌甚有聲譽。
南湖書院:建于宋代,經(jīng)宋、元二朝重修,規(guī)模較大。與元代相比,明代的南湖書院規(guī)模較小,“毀于兵,基址尚存計十四丈,明泰定間以三分之一為府館,余為布政分司署”[16]420。雖經(jīng)戰(zhàn)火,元代的南湖書院尚余十四丈,到明代,僅有四丈六寸,其余為布政司衙門。與宋代不同,明代南湖書院不再供奉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張栻、呂祖謙等七位理學(xué)家,而供奉武成王、狄梁公(狄仁杰)、張?zhí)小?/p>
淋山書院:址在蘄水縣(今浠水縣東)淋山河,明代義民孫子華建。孫子華,黃岡本地人,生平事跡不詳,建淋山書院的具體時日不可考。淋山書院,《光緒黃州府志》有寫作“麟山書院”者,是“淋”抑或“麟”,已無從考知。今黃岡有“淋山河鎮(zhèn)”的地名,故筆者疑“淋”為正確的寫法,應(yīng)為淋山書院。淋山書院東有四賢祠和崇賢祠,四賢祠祭祀在與金、元戰(zhàn)爭中為國捐軀的李誠之、秦鉅、王彥明、王玠等四位黃州官員,崇賢祠祭祀為黃岡教育做出巨大貢獻的學(xué)正林宗。由此知,淋山書院是以祭祀為主的書院。邵寶《崇賢祠記》云:“始先生至蘄,諸生事之亦以分而已矣。久而資其學(xué)焉,懷其恩焉,畏其義焉,曰:‘先生吾師也。是雖不吾蒞,固將輕千里而從,況以朝命而來哉!’于是凡蘄諸生,無長幼后先,翕然以歸,論者謂蘇湖之風(fēng)復(fù)見于蘄。”[14]178由此知林宗在蘄水縣講學(xué)影響很大。
江漢書院:址在德安府(今安陸縣)南文筆峰下,是元代著名理學(xué)家趙復(fù)講學(xué)處。元代的江漢書院由于年久失修而荒廢,嘉靖年間徐覺元重建,祭祀趙復(fù)。另廣濟縣亦有江漢書院,德安府與廣濟縣(今武穴市)相去甚遠,而且書院的創(chuàng)建者不同,故這兩個江漢書院是兩個同名書院。
玉陽書院:址在當(dāng)陽縣玉陽山上。玉陽書院舊址為四賢堂,祀宋儒唐質(zhì)肅、胡文定、朱漢上、陸象山四先生。胡文定、朱漢上、陸象山是宋代著名的理學(xué)家,唐介(質(zhì)肅)是當(dāng)?shù)刈叱龅脑紫?,祭祀這些名賢,顯示出玉陽書院以儒學(xué)為講學(xué)的主要內(nèi)容。
明代是湖北書院的繁榮期,或講學(xué),或科舉,或祭祀,它們共同推進了湖北書院的快速發(fā)展。這105所書院,若從地域來看,黃州府和武昌府最多,超過了50%,說明這兩個地區(qū)是明代書院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
(續(xù)完)
[1] 余晉芳.民國麻城縣志前編[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2] [清]陳樹南.光緒咸寧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3] [清]邵遐齡,魏榮楠.乾隆武昌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4] [清]鐘傳益.同治重修嘉魚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5] [明]耿定向.先進遺風(fēng)[M]//叢書集成初編:2806冊.上海: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民國二十四年).
[6] [清]賡音布.光緒德安府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7] [明]薛剛.嘉靖湖廣圖經(jīng)志書[M]//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8] 王葆心.再續(xù)漢口叢談[M].漢口:利華書局,1933(民國二十二年).
[9] [清]顧際熙.同治蒲圻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0] [清]崔培元.同治宜都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11] [清]周瑞.同治鄖陽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2] [清]金大鏞.同治東湖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13] [清]孔自來.順治江陵志余[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4] [清]多祺.光緒蘄水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5]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第153冊[M].北京:中華書局,1934(民國二十三年).
[16] [清]鐘桐山.光緒武昌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17] [清]高佐廷.同治崇陽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8] [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9] [清]朱錫綬.光緒黃安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0] [明]魯鐸.已有園記[M]//魯文恪公文集.四庫全書叢目存書:史部第5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21] 王榮先.民國棗陽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2] [清]程啟安.同治宜城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