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
(晉中學院,山西晉中 030600)
泛指義、特指義與成語釋義
鄧明
(晉中學院,山西晉中 030600)
詞在儲備狀態(tài)下具有泛指義和特指義,但進入具體語境后卻只能用其中的一個意義。因此,在成語解詞和釋義時必須辨明泛指義和特指義。以“節(jié)用愛人”“根深柢固”“烏合之眾”“畫龍點睛”“咬牙切齒”“畫蛇添足”為例,說明目前出版的成語詞典和綜合性詞典往往不注意辨別泛指義和特指義,或誤以泛指義為特指義,或誤以特指義為泛指義,而這些都不利于對詞義的正確理解和語義的準確把握。
泛指義;特指義;成語;解詞;釋義
詞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古人辨析詞義有“渾言”(統(tǒng)言)、“析言”之說,所謂“渾言”(統(tǒng)言)即泛指,所謂“析言”即特指。詞在儲備狀態(tài)下具有泛指義和特指義,但進入具體語境后卻只能用其中的一個意義。因此,在成語解詞和釋義時必須辨明泛指義和特指義。筆者在參與編撰《成語源流通釋大辭典》(1)時,發(fā)現(xiàn)此前乃至近期出版的成語詞典以及綜合性詞典往往不注意辨別泛指義和特指義,或誤以泛指義為特指義,或誤以特指義為泛指義,以致讀者不能正確把握成語詞義發(fā)展和語義變遷的軌跡。本文擬以近年出版的四部有一定影響的成語詞典(《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1]《新華成語大詞典》[2]《成語大詞典》[3]《中國成語大辭典》[4])以及享譽學術界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5]《漢語大詞典》[6]為參照,結(jié)合具體實例加以說明。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成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未收,《新華成語大詞典》串譯為:“節(jié)減用度,愛護百姓?!盵2]721《中國成語大辭典》略同。拿“百姓”來對譯“人”,似以“人”為泛指義。誠然,“人”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的確是用來泛指的,但在特殊語境中,特別是在“人”和“民”對舉時,“人”經(jīng)常特指各級官吏?!短ば摹罚骸拔镏鹪蝗?。”《詩經(jīng)·大雅·假樂》:“宜民宜人,受祿于天?!彼巍ぶ祆浼ⅲ骸懊瘢娛?;人,在位者也?!薄墩撜Z·先進下》:“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清·劉寶楠正義:“人,謂群有司,所以佐宰治事也?!薄渡袝じ尢罩兩稀罚骸霸谥?,在安民?!睂O星衍今古文注疏:“民,謂眾民;人,謂官人也?!薄独献印肺迨哒拢骸疤煜露嗉芍M,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焙由瞎ⅲ骸叭?,謂人君,百里諸侯也?!薄抖Y記·中庸》:“故為政者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宋·朱熹章句:“人,謂賢臣?!薄妒酚洝ぱ嗾俟兰摇罚骸坝硭]益,而以啟人為吏?!碧啤に抉R貞索隱:“人,猶臣也。謂以啟臣為益吏?!薄肮?jié)用愛人”語出《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薄皭廴恕迸c“使民”相對,“愛人”謂愛護官吏,“使民”謂役使百姓,“人”特指官吏甚明。至于“人”后來泛指百姓,以致后來把“節(jié)用愛人”寫作“節(jié)用愛民”(見《東周列國志》第三回)[2]720,那是歷時演變問題,似應另當別論。
六部詞典都把“根深柢固”(或“深根固柢”)作為“根深蒂固”的源頭[1][3][4][6]或變體[2][5],《漢語成語大辭典》《成語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未注釋“柢”,《中國成語大辭典》《新華成語大詞典》《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釋“柢”為“樹根”。姑且不論把“根深柢固”(或“深根固柢”)作為“根深蒂固”的源頭和變體處理是否合理(2),單說以泛指義“樹根”釋“柢”就不盡妥帖?!案迸c“柢”泛指則同,特指則異?!墩f文》:“柢,木根也?!惫痧チx證引戴侗曰:“凡木命根為氐(柢),旁根為根,通曰本?!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蔓根為根,直根為柢?!薄案铊芄獭闭Z出《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薄俄n非子·解老》闡釋說:“樹木有曼根,有直根。直(依俞樾說補)根者,書之所謂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辈浑y看出,“根”指蔓根,或曰旁根,是橫生的小根,其作用是“持生”,即用來固定主根并為主根提供水分和營養(yǎng)?!拌堋敝该?,或曰直根,是深入地下的主根,其作用是“建生”,即使主根深扎地下而獲得生命。據(jù)此,“根深柢固”似應解釋為:只有旁根扎得深,主根才能穩(wěn)固,用以“比喻基礎穩(wěn)固,不容易動搖”[5]443?,F(xiàn)今移栽大樹時,要用木棍將樹干架住,就是因為新的旁根未長出來以前主根不穩(wěn)固的緣故。由此可見,只有按特指義來理解,字面義與比喻義之間的聯(lián)系才更加明晰。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指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盵5]1370其他五部詞典釋義之文辭略異,但都毫無例外地以“一群人”來串釋“眾”,以“眾”為泛指義。其實“眾”最初特指軍隊,后來才泛指眾人?!氨姟碧刂杠婈牴艜美踱罚ǘ??)?!讹L俗通·祀典》:“眾者,師也?!薄蹲髠鳌ふ压辍罚骸凹绕?,將以眾逆,子產(chǎn)患之。”晉·杜預注:“以兵入逆婦?!薄抖Y記·學記》:“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唐·孔穎達疏:“眾,謂師役也。”戰(zhàn)國·衛(wèi)·吳起《吳子·勵士》:“夫發(fā)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zhàn);交兵接刃,而人樂死?!薄皫煛迸c“眾”相對,“眾”指軍隊甚明。唐·房玄齡《晉書·劉聰載記》:“愿大王以重眾守此,染請輕騎襲之?!薄爸乇姟迸c“輕騎”相對,“重眾”猶重兵也?!盀鹾现姟钡摹氨姟弊钤缣刂杠婈牽蓮钠潆r形、早期用例以及變體中看出?!盀鹾现姟彪r形作“瓦合之卒”。漢·班固《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保?)南朝·宋·裴骃集解:“一作‘烏合’,一作‘瓦合’?!奔热弧凹m合”或作“烏合”,而“糾合(烏合)之眾”又與“散亂之兵”相對,則“烏合之眾”本指“像烏鴉那樣臨時聚合的軍隊”甚明。其后之早期用例也都與軍隊有關:漢·班固《東觀漢記·公孫述傳》:“今東帝無尺寸之柄,驅(qū)烏合之眾,跨馬陷敵,所向輒平?!蹦铣に巍し稌稀逗鬂h書·耿弇傳》:“反復數(shù)十日,歸發(fā)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北饼R·魏收《魏書·薛安都傳》:“外捍沈攸、道成之師,內(nèi)寧邊境烏合之眾?!薄盀鹾现姟倍ㄐ椭笞凅w雖然很多,但都與軍隊有關。一作“烏合之卒”。晉·陳壽《三國志·桓階傳》:“將軍以烏合之卒,繼敗軍之后。”又作“烏合之軍”?!稓v代名臣奏議》:“不練烏合之軍,深入敵境,進不得食,退無所掠。”還作“烏合之兵”?!督ㄑ滓詠硐的暌洝罚骸昂笥忠嬉运势浔娞厥撝?,才二千人,漸所統(tǒng)烏合之兵而已?!睆妥鳌盀鹾现健薄Tっ撁摰取端问贰に午鱾鳌罚骸胺矠鹾现?,勢不能久,利于速斗,以騁兵鋒。”或作“烏合之師”。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七回:“術兵雖眾,皆烏合之師,素不親信?!弊凅w中的“卒”“兵”“軍”“徒”“師”異文而同義,均特指軍隊,此也可證“烏合之眾”的“眾”最初本指軍隊源遠流長。
六部詞典均收錄“畫龍點睛”,《現(xiàn)代漢語詞典》用白話轉(zhuǎn)述其出處之大意,將“睛”串譯為“眼睛”[5]561。其他五部詞典則直接引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原文,先指出“畫龍點睛”的出處,然后再說明其比喻義,既沒有串講“畫龍點睛”的字面意義,更沒有特別解釋“睛”為何義。不特別解釋“睛”為何義,實際上也是把“睛”當作泛指義“眼睛”來看待。竊以為不妥。從情理上來看,由動詞“點”所決定,點出來的結(jié)果一定是黑點兒,而眼睛是由眼眶、眼球、瞳仁組成的復合性球狀物,是“畫”的結(jié)果。在眼睛中具有“黑點兒”特征的部分是瞳人,所以“畫龍點睛”應當解釋為給畫好的龍點上瞳人,“睛”當特指瞳人。(4)“睛”表示瞳人古書多見?!痘哿找袅x》卷四:“睛,古人呼為眸子,俗謂之目瞳子,亦曰目瞳人也?!睗h·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夫據(jù)干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睛?!睗h·高誘注:“睛,目瞳子也?!睍x·王嘉《拾遺記》:“堯在位十七年,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淮南子·修務訓》:“舜二瞳,是謂重明。”既然“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而“重明”又指“二瞳”,則“雙睛”也當指“二瞳”,“睛”指瞳人不言而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人,或數(shù)年不點目睛?!庇帧妒勒f新語·巧藝》:“顧長康好寫起人形,欲州,殷州,殷曰:‘我形惡,不煩耳。’顧曰:‘明府正為眼爾。但明點童子,飛白拂其上,使如輕云之蔽日?!蓖瑫瑢戭欓L康畫人,或曰“點目睛”,或曰“點童子”,足見“點目睛”意同“點童子”,“睛”當瞳人講顯而易見。宋·劉克莊《跋李伯時畫十國圖》:“三童國人眼皆有三睛?!闭Z境充分表明,“三童”與“三睛”義同,“睛”指瞳人毋庸置疑。可見,“畫龍點睛”字面義當為給畫好的龍點上瞳仁,“比喻作文或說話在關鍵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傳神?!盵5]561
上列六部詞典中,有的先解詞后釋義,《成語大詞典》:“切齒:咬緊牙齒。形容極端痛恨或仇恨?!盵3]1267有的先解釋字面意義,后說明實際意義,《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咬緊牙齒,表示極端憤怒、痛恨?!盵1]1337《新華成語大詞典》略同。其他三部詞典則直接指明其實際意義。處理辦法不盡相同,但似乎都以“牙”“齒”為泛指義。“牙”和“齒”的確可以泛指牙齒,但其對舉時,“牙”特指大牙,“齒”特指門牙。甲骨文“齒”像張開口后露出的門牙,《說文》:“齒,口龂骨也?!庇帧墩f文》:“牙,壯(從段玉裁校)齒也?!倍斡癫米ⅲ骸皦妖X者,齒之大者也。統(tǒng)言之皆稱齒、稱牙,析言之則前當唇者稱齒,后在輔車者稱牙?!惫痧ァ墩f文義證》引宋·戴侗曰:“齒當唇,牙當車?!薄对娊?jīng)·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宋·朱熹集傳:“牙,牡齒也?!薄蹲髠鳌る[公五年》:“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碧啤た追f達疏:“頷上大齒謂之為牙,鳥翼長毛謂之為羽,齒牙、毛羽各自小異,故歷言之也?!碧啤ろn愈《落齒》詩:“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卞X仲聯(lián)集釋:“《六書故》:‘齒當唇,牙當車。’”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總是先用“齒”把食物切割下來,然后再用“牙”咬碎。牙的作用是咬,故曰“咬牙”,齒的作用是切,故曰“切齒”,“牙”“齒”皆為特指義。“咬牙切齒”意即咬緊大牙,切摩門牙,形容痛恨或發(fā)狠到了極點。
其他五部詞典都是直接說明其比喻義,唯有《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先串譯字面意義,然后說明其比喻義:“蛇本來沒有腳,畫蛇添上腳(見于《戰(zhàn)國策·齊策二》)。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當。”[5]561用“腳”對譯“足”,以“足”為特指義。非是。蛇只有軀干而沒有肢體(指整個肢體,包括大小腿和腳丫子),如果要給畫好的蛇“添足”,那一定是添加整個肢體,不可能只添加腳丫子而不添加大小腿。據(jù)此,“畫蛇添足”當指畫好蛇后再添加上肢體,“足”泛指動物肢體。甲骨文“足”作“”(甲·1878),或作“”(甲·1640),前者像人體下肢的側(cè)視形,后者或像人體下肢的俯視形。戴侗《六書故·人九》:“足,自股脛而下通謂之足?!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足,膝下至跖之總名也?!睏顦溥_《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足》:“股、脛、蹠、跟全部為足?!笔恰白恪北局溉梭w下肢,也用來表示動物肢體。筆者曾在《楊氏“足”字說補證》(5)一文中列舉40例,證明“足”確可指人體下肢和動物肢體,茲列舉與“畫蛇添足”密切相關者如次:《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有蛇焉,名曰肥,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鼻濉侨纬肌渡胶=?jīng)廣注》插圖所示為長著六條肢體的長蛇(6),顯然吳任臣是把“足”看作整個肢體,此可謂“畫蛇添足”表示添加肢體的直接證據(jù)?!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其中多魚,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濒~與蛇一樣,有軀干而無肢體,給魚添加“雞足”當然應該是添加雞的整個肢體,《山海經(jīng)廣注》插圖所示正是雞之肢體(6),此可謂“畫蛇添足”表示添加肢體的有力旁證。
以上諸例,除了“畫蛇添足”是誤以特指義為泛指義外,其他各例都是誤以泛指義為特指義。可見,在辨別泛指義與特指義中,最常見的問題是誤以泛指義為特指義。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特指義往往比較冷僻,而泛指義卻為人們所熟知,所以作注時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泛指義;二是因為泛指義比特指義有更強的概括性和解釋力,拿泛指義來理解似乎也能講得通,于是便不再深究了。不過表面上講通了,并不等于事實上準確了,做學問就是要刨根問底,求是存真。
注釋
(1)向光忠主編,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
(2)“根深蒂固”與“根深柢固”似應看作來源不同的兩條成語,前者是以“根”與“蒂”(花或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為喻體,后者是以“根”(蔓根、旁根)與“柢”(命根、直根)為喻體,不能因為“蒂”與“柢”同音而誤以為是同一成語的不同變體?!吧罡惕堋睉暈椤案铊芄獭钡脑搭^,而不應看作“根深蒂固”的源頭。
(3)劉潔修《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以《意林》引《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為源,引例雖早卻欠斟酌。《意林》系唐·馬總在南朝·梁·庾仲容《子鈔》的基礎上增刪而成,轉(zhuǎn)抄時多有舛誤。今本《管子·形勢解》作:“與人交,多詐偽,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之交。
烏集之交,初雖有歡,后必相咄,故曰烏集之交,雖善不親?!薄兑饬帧贰盀鹾现姟憋@系《管子·形勢解》“烏集之交”之誤,以《管子》為“烏合之眾”之源顯然不妥。
(4)參見鄧明《“睛”字本義小考》,《天津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
(5)見《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3期。
(6)見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劉潔修.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9.
[2]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成語大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成語大詞典[M].第二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王濤,等.中國成語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第六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6]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編輯 楊樂中)
H13
A
1673-1808(2014)04-0107-03
2014-02-23
鄧明(1956-),男,山西平遙人,晉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