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平 田 華
論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及對策
張紹平 田 華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載體。當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影響了校園網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作用的發(fā)揮,也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結合高校校園網絡文化背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當前社會的現(xiàn)實要求,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對策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催生出了一種新的校園形態(tài),即信息網絡化高校校園。同時依托高校校園和網絡載體,由網絡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碰撞交融產生了一種新興的高校校園文化,即高校校園網絡文化。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附于校園網絡平臺,以高校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為主體,以主客體主動參與信息化數字化互動媒體(如論壇、網頁、博客、微博、飛信、QQ、BBS、手機短信等)為媒介,以發(fā)送和接受數字化信息為主要內容,具有校園文化特征的群體性文化。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第一,有助于大學生開放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第二,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的社會關系和培養(yǎng)其個性的發(fā)展。第三,有助于學生、教師和社會之間良好地溝通交流。高校校園網絡文化信息在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同時,也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在師生中建立了良好的互動交流平臺。但同時,由于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多元性特點,也給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本文就負面影響的表現(xiàn)和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便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首先,高校校園網絡文化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虛擬性使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沒有權威約束的范圍內發(fā)表信息以及接受信息。而校園網絡文化中存在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一些有害信息沒有經過過濾而被廣泛傳播。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較淺,判斷是非和鑒別美丑的能力有限,很難從魚龍混雜的校園網絡信息中分辨信息的對錯、善惡、真假、美丑,進而導致思想混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互聯(lián)網,尤其是通過高校互聯(lián)網加緊對大學生思想文化的滲透,傳播他們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同時網上還充斥著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攻擊中國共產黨的言論以及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言論。大學生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就會淡化國家意識,動搖愛國主義信念,懷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其思想觀念將受到很大的沖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有待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下簡稱“三觀”),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贝髮W生的政治立場經不起挑戰(zhàn)和沖擊的重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沒有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地位。二是對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缺少警惕性,當前在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中更關注網絡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忽視了網絡傳播政治理念、堅定政治信念的重要作用。在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微博等校園網絡文化的主要載體上,很少看到政治理念的傳播,使高校校園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乏力。
其次,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導致了大學生道德的缺失和社會責任感的減弱。近年來,校園網上各種有害信息、腐朽垃圾文化,比如網絡暴力、色情、欺詐、犯罪等屢禁不止。這對于身體剛成熟心理不成熟,缺乏一定是非鑒別能力和好奇心強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誘惑,容易使大學生自覺或不自覺放松對自我的控制和約束,導致道德責任感的削弱以及道德的缺失。造成此現(xiàn)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當前網絡仍缺乏嚴格有效的監(jiān)管。盡管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網絡管理法規(guī),但在具體的監(jiān)管過程中還存在很多漏洞,暴力、色情、欺詐等有害的信息充斥在校園網上,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存在很大的威脅。二是大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三觀。三觀是決定一個人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重要三個方面,大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三觀教育。在大學之前,由于身心發(fā)展的局限性,接受的三觀僅停留在背誦詞條層面,進入大學后,很多大學生身上表現(xiàn)出了缺乏是非判斷能力,不能把正確的三觀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導致大學生在網絡負面信息面前缺乏“免疫力”。
第三,淡化了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和人際情感。近年來,部分大學生由校園網絡文化的主人蛻變?yōu)榫W絡文化的奴隸,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引發(fā)大學生性格孤僻、學業(yè)荒廢、違法犯罪的例子屢見不鮮。造成此現(xiàn)狀的重要原因是校園網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院系、班級、社團、協(xié)會等傳統(tǒng)人際組織關系的作用,造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虛擬化和與現(xiàn)實社會疏遠化的傾向,容易產生大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他人和社會漠不關心,缺乏真誠頻繁的交流與溝通,久而久之,容易產生人際情感的逐漸萎縮與淡化,導致大學生交往能力的下降。如果長此以往得不到及時地控制和引導,還會使大學生產生孤獨、苦悶、焦慮、抑郁、冷漠,甚至情緒低落、消沉、一蹶不振等心理和情感問題。
(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首先,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保證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發(fā)展的正確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最根本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當前,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利用一切手段詆毀和消解馬克思主義,他們通過高校校園網絡向大學生傳播西方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進而實現(xiàn)“西化”、“分化”目的,利用大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和鑒別能力不強等特點對其施加影響,使他們不相信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產生懷疑,這無疑將會給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帶來思想上的嚴重混亂。面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取向對大學生的沖擊和影響,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武裝大學生頭腦,才能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抵制校園網絡文化給大學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才能使大學生肩負歷史使命,學有所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其次,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思想基礎,增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理想是人們在社會實踐當中形成的對未來社會以及自身發(fā)展的向往和積極追求,無論是對國家、民族還是個人,理想都很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效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振奮大學生精神、鼓勵大學生積極進取的有效途徑。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要正確對待校園網絡文化出現(xiàn)的各種弊端,能夠把個人理想和社會共同理想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和行動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也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和理想目標,這樣也能增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第三,必須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思想動力,不斷激發(fā)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創(chuàng)造活力。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大學生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主要傳承者和發(fā)展者,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要高度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堅持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增強大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精神,積極營造有利于校園網絡文化創(chuàng)新的文化氛圍。當前,多元化的高校校園網絡文化使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積極構建與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相一致的高校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則成為當前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之一。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一方面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改革創(chuàng)新的動力以及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另外一方面,可以減少甚至避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給大學生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也能不斷地激發(fā)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
第四,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行為導向,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道德建設。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區(qū)分是非、善惡、美丑、榮辱的基本道德準則,明確了當代社會主義中國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新形勢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道德基礎和指導方針。校園網絡文化的虛擬性和多元性給大學生選擇信息資源以更大的空間的同時,也因其信息的失真和行為的失范給大學生和社會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導致大學生思想混亂、價值觀扭曲、道德失范、網絡道德敗壞等等。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大學生提供了辨別善惡美丑、判斷是非得失、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尺度。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基本道德規(guī)范,把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與高校網絡德育結合起來,提高大學生自律精神和辨別是非榮辱的能力,使大學生自覺地用網絡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促使高校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
(二)進一步提高高校黨委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輿論引導能力
其一,積極引導校園網絡輿論。胡錦濤同志指出:“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技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备咝|h委在引導校園網絡輿論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變被動為主動,既要“疏”又要“導”,唱響校園網絡主旋律,優(yōu)化校園網絡文化傳播環(huán)境,占領校園網絡輿論陣地,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輿論環(huán)境。
其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網絡輿論引導應牢固樹立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和整合多元的校園網絡輿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主流價值觀充滿校園網絡輿論。
其三,加強網絡文化思想陣地建設,掌握校園網絡輿論的主導權。高校黨委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發(fā)揮校園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加強網絡文化思想陣地建設,為師生提供真實可靠的網絡信息,使主流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制高點,掌握校園網絡輿論的主導權。
其四,完善網絡技術防控體系,凈化校園網絡輿論環(huán)境。有效引導高校校園網絡輿論離不開校園網絡技術的支持。在引導高校校園網絡輿論的過程中,高校黨委應重視對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積極研發(fā)和運用網絡信息安全檢測系統(tǒng)等技術,預防和控制有害信息進入校園網,為高校校園網絡輿論以及高校校園網絡信息的健康發(fā)展和網絡文化的有效傳播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引導高校校園網絡文化視閾下校園網絡輿論,更好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提高高校相關職能部門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主要職能部門包括黨委辦公室、宣傳部、網絡管理部(處)、學工部(處)、保衛(wèi)處等等,這些職能部門除了完成本崗位所要求的職責之外,還應積極發(fā)揮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一方面,高校相關職能部門要細致分工,明確各自職責。要從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實際出發(fā),根據高校相關職能部門的機構設置、崗位職責、工作方式,在細化各自崗位職責的同時,相應分解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建立相關職能部門分工合作、協(xié)調一致、密切配合、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合力建設好校園網絡文化。
另一方面,高校相關職能部門要細化工作環(huán)節(jié),規(guī)范工作流程。相關職能部門要制定與本部門相關的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運作流程,把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運作流程細化,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章可循。如從校園網站的創(chuàng)建、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和微博的管理、網絡輿論的導向以及網絡信息的監(jiān)控等都要細化,使相關職能部門分工負責、協(xié)調統(tǒng)一、積極主動地參與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不斷提高相關職能部門在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適應校園網絡文化發(fā)展的工作能力與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發(fā)展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立足培養(yǎng)、多渠道的引進人才,另一方面不斷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訓。
第一,高校要立足培養(yǎng),多渠道的引進人才。一方面,從高校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專業(yè)隊伍中選拔大量優(yōu)秀人才到網絡文化發(fā)展當中,使他們積極學習網絡知識、熟知網絡規(guī)律,學習網絡文化專業(yè)知識和提高業(yè)務水平,不斷適應新形勢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發(fā)展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高??梢岳靡M人才的優(yōu)勢逐步吸引一批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高,既熟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具有較強的網絡文化知識背景和專業(yè)技能的中青年教師以及優(yōu)秀研究生和本科生加入到隊伍中來,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無論在年齡、知識結構方面,還是在學歷、人員結構方面更趨合理,更符合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工作的各種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適應新形勢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新發(fā)展,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高校應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之有效的培訓體系,有步驟有計劃地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網絡文化素質和適應校園網絡文化發(fā)展的工作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訓的內容主要兩個大的方面:一是網絡文化業(yè)務知識培訓。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關技術水平的培訓,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提高他們的網絡文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掌握和熟悉相關軟件,以及熟練運用FrontPage、Flash、Dreamweaver等軟件制作個人網頁、校園網站等,學會運用互聯(lián)網媒介如飛信、QQ、博客、微博等與大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以及解決網絡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二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與此相關的法律知識,及時解決大學生在網絡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高大學生網絡文化信息的辨別能力,對來自校內外的反動的、腐朽、暴力的文化信息給予封堵,引導大學生加強道德自律,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引導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發(fā)展,不斷提高適應新形勢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發(fā)展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1] 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張紹平(1963-),男,四川安縣人,四川師范大學人事處處長,教授。田華(1976-),女,四川樂山人,四川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院副教授。共同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2年四川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批準號:SZ201205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