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jié)期間,央視推出了一個說自己“家風”的小欄目,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很受公眾歡迎。
說起家風,自然要回溯到中國傳統(tǒng)的“家訓”。我們曾談過顏延之的《庭誥》,就是比較早的家訓。稍晚的顏子推所著《顏氏家訓》,更是名列十大家訓之首。
顏子推,字介,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他生于亂世,歷仕四朝,三為亡國人。先仕于梁,西魏破江陵后被俘,逃亡北齊。齊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在跌宕挫折的人生旅程中,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使之成為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顏氏家訓》二十篇,著于隋時,被后人譽為“家訓之祖”“家教規(guī)范”,影響很大。
勉學,顧名思義,就是勉勵學習。顏子推認為,學習應當貫穿人的一生。幼年精神專一,不像成年人事多而精力分散,是學習的最佳時機,故若初生太陽之光芒,隨學業(yè)進步而日見輝煌;老而學之,猶如夜里走路拿著蠟燭,總好于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并列舉了孔子、曹操、荀子、公孫弘等歷史名人老而倦學的事例,說明無論是從小學到老,還是幼小失教老方學,都有益于人生。
堅持學習有利于養(yǎng)生,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一個有效的命題。雖然大字不識的山野老人不乏長壽者,但相對于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比例甚??;長壽的文化知識人固然有限,但其基數(shù)小,因而長壽比例還是高。生物學家鄭集、語言學家周有光、史地泰斗侯仁之……一顆顆璀璨的科技文化壽星令人仰視羨慕。而且學習并非僅指研究著述,生活技能、娛樂休閑,只要樂于、善于接觸新生事物,無不都是學習。因此,那些長壽的山野老人也并非不學習者。
堅持學習,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yǎng),懂得自我保健、自我養(yǎng)生。西方國家研究資料顯示,學歷高者比學歷低者患心腦血管病等惡疾的風險小,因病導致死亡的比例低。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知道如何科學地生活和防病治病。但學習的好處不限于此。勤于學習,大腦經(jīng)常接受良性刺激,有利于一些沉睡的腦細胞蘇醒;學而有得,心之悅也,使人精神愉快,遠離煩惱;沉浸于學習之中,等于氣功所說的“入靜”,有時甚至于廢寢忘食,瑣事雜念自然難以擾亂心靈……
夫子有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笨梢娖渖畹脤W習之樂;宋真宗趙恒“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說盡了讀書的好處,卻偏偏忘了書中還有高壽路。由此可見真讀書和假讀書的區(qū)別。也難怪,夫子在古老的年代活到72歲,是難得的高壽;趙恒勸人拿讀書當“敲門磚”,享盡榮華才活了54歲。其人生之高下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