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蓮
由于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減退,血管肌纖維老化,血管彈性降低,患高血壓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據(jù)資料報道,65歲上的老人50%患有高血壓,并且隨著年齡增長不斷增加;80歲以上的老人很少幸免。老年性高血壓患者具有一些特殊性,必須做到合理用藥,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老年高血壓患者由于動脈硬化,血管阻力增加,形成收縮壓(高壓)高、舒張壓(低壓)低、脈壓差(高低壓的差值)大的特點。同時并發(fā)癥多,體弱多病。由于多種疾病并存,使得高血壓的病情變得復雜,發(fā)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增大,同時也增加了選擇抗高血壓藥物的難度。
老年人反應遲鈍,不僅表現(xiàn)在動作上,還反應在機體上,如血管和神經(jīng)對藥物敏感程度低,效果不易顯現(xiàn)。因此,給老年患者下處方前,一定要測量并比較坐位和立位血壓,或者臥位、立位血壓,正確評估老年人的血壓、機體情況和用藥反應。對有明顯動脈硬化的老年人,應盡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
老年人的代謝功能降低,對藥物的排泄能力相應較弱。因此,老年人的用藥一定不要超量,要按時定量,否則會導致藥物在體內(nèi)的積蓄和滯留,引起其他疾病。但也不要間斷服藥,以免血壓波動。建議老年患者盡可能選用長效降壓藥物,既便利于老人服藥,又能使降壓作用持久而平穩(wěn)。如果服用短效的降壓藥,降壓的作用快而短暫,容易導致血壓起伏不穩(wěn),癥狀反復發(fā)生,還會嚴重影響臟器供血。正確的用藥方法采用以溫開水吞服的方式,讓藥物既能盡快地發(fā)揮作用,又不至于降得過快。
用藥劑量要小。老年高血壓患者由于機體功能的衰退,服用單一降壓藥物往往難以控制血壓,需要多種降壓藥物聯(lián)合作用才能奏效。因為用藥的品種多,一是要注意用藥的先后次序,二是宜先從小劑量開始,療效不明顯時,經(jīng)觀察可以再適當增加劑量。但無論如何,總的原則是應平穩(wěn)降壓,避免降壓過快。
血壓的控制要穩(wěn)。從理論上講,老年患者的血壓最好能控制在理想水平,但現(xiàn)實中其收縮壓往往很難達到。因此,應根據(jù)患者的年齡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降壓目標,不要刻意追求將血壓降到120/80毫米汞柱這一正常水準。一般認為,60~70歲的老人能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70以上的老人控制在150/100毫米汞柱即可。尤其是不可將舒張壓降得過低、過快,以免帶來不利影響。
雖然對高血壓患者服用中藥好還是西藥好,目前沒有定論,但對于剛開始患高血壓的老年人,使用中藥確實比使用西藥效果更好,療效鞏固,而且藥物副作用小,對老年人更為合適。中醫(yī)沒有高血壓一說,屬于“眩暈”“頭痛”“麻木”一類病癥范疇。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一般將高血壓分為肝陽上亢型、陰虛陽亢型、瘀血阻絡(luò)型等。只要辨證準確,即可早期得到控制。下面介紹兩款療效確切的方劑。
肝陽上亢型患者眩暈、耳鳴,頭痛而脹,每因發(fā)怒、煩勞而發(fā)作,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面紅耳赤,口苦、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常用藥如鉤藤、天麻、石決明、白芍、黃芩、白蒺藜、桑葉、菊花、珍珠母、懷牛膝、夏枯草、地龍。
瘀血阻絡(luò)型患者眩暈、頭痛,或有失眠、健忘、心悸、精神不振、面色灰暗,舌紫暗或有瘀血或瘀斑,脈弦澀或細澀。常用藥如川芎、赤芍、桃仁、紅花、蔥白、麝香、柴胡、丹皮、地龍、生地、石菖蒲、大棗。
上述兩款癥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高血壓癥型,對60歲以上老人發(fā)病時間不長者,對癥處方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