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梅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對中國和日本的386名幼兒父母作了調查,就幼兒現在以及將來的發(fā)展期望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在對幼兒現在及將來的社會性發(fā)展期望方面,日本父母的期望明顯高于中國父母的期望,而在對幼兒將來成功的期望方面,中國父母的期望明顯高于日本父母的期望。此外在對幼兒的智能發(fā)展期望和將來“成為一個有錢人”的期望方面,中日父母對幼兒期望的差異分別受幼兒年齡和性別的影響。另外,不論是中國父母,還是日本父母,對女孩的社會性發(fā)展、自理能力發(fā)展和將來“成為身心健康的人”的期望均高于對男孩的期望,而對男孩的運動能力發(fā)展期望則顯示出高于對女孩的期望的傾向。研究者據此提出,中日父母應互相借鑒、互相取長補短,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期望,以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父母期望;幼兒;中日比較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4)01/02-0079-05
期望孩子幸福成長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可對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存在差異。在關于父母對孩子期望的跨文化研究中,日美的比較研究較多。例如,日本總理府青少年對策本部的調查表明,大多數日本母親認為,好孩子應具有良好的基本生活習慣、能遵守日常規(guī)則、具有忍耐力和上進心等,而大多數美國母親認為,好孩子應具有獨立性和領導他人的能力、能容忍不同的意見等。東洋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日本母親在順從、禮儀、情緒控制、日常生活自理等方面對幼兒的期望較高,而美國母親對幼兒的自我發(fā)展、人際交往方面的期望較高。日美母親對幼兒期望的差異與日美的文化特征密切相關。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新舊事物相互交替,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互碰撞,這種社會文化的變遷使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發(fā)生了變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評價一個孩子的重要標準是聽話,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的父母總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順從。另一方面,由于受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現在的父母也開始重視孩子的自我發(fā)展,期望孩子具備獨立的個性等。
中日兩國同屬東方文化,其文化歷史淵源有相同之處,特別是都具有儒家“孝”的價值觀,這種共同的價值觀也表現在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中。日本Benesse教育研究開發(fā)中心對東亞五都市的調查發(fā)現,在對孩子將來的期望中,不論是日本母親還是中國母親選擇“成為珍惜家人的人”的比例都很高。但由于中日兩國現當代以來的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歷程不同,中日兩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表現出了差異。例如,研究發(fā)現中國家長對子女受教育抱有的期望值顯著高于日本家長(周愛保。馬小鳳,青柳,2006),張勤在中日兩國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的比較研究中也發(fā)現,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高于日本。
本研究對中日兩國父母對幼兒現在以及將來發(fā)展的期望進行了調查,旨在分析中日兩國父母對幼兒期望的不同特征,并試圖探討中日兩國父母對幼兒期望的文化背景,以期為中日兩國幼兒的家庭教育提供相關的專業(yè)支持。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被試
本研究以中國石家莊市182名在園幼兒的家長和日本仙臺市204名在園幼兒的家長為研究對象。其中,中國的在園幼兒中,小班幼兒57名(男31、女26)、中班幼兒63名(男39、女24)、大班幼兒62名(男35、女27)。日本的在園幼兒中,3歲班幼兒75名(男51、女24)、4歲班幼兒60名(男28、女32)、5歲班幼兒69名(男40、女29)。
2.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父母對幼兒期望的調查問卷》是在參考國內和日本相關問卷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該問卷包括父母對幼兒現在以及將來發(fā)展的期望。問卷采用5級評分法。
二、研究結果
1.父母對幼兒現在發(fā)展期望的分析
本研究采用主因子法對問卷中關于父母對幼兒現在發(fā)展期望的16個項目進行了因子分析,根據碎石檢驗法抽取出4個因子,并對因子進行正交旋轉,將因子負荷量小于0.35的項目以及在兩個因子上的負荷量都大于0.35的項目刪除后得出各項目的因子負荷量(見表1)。
第一因子在“對父母和好朋友具有同情心”“能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規(guī)則”等項目上的因子負荷量高,因此,將第一因子命名為“社會性發(fā)展期望”。第二因子在“會正確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會正確拼寫所有的拼音字母”等項目上的因子負荷量高,因此,將第二因子命名為“智能發(fā)展期望”。第三因子在“吃飯時不用父母幫自己吃”“自己能把脫下來的衣服放好”等項目上的因子負荷量高,因此,將第三因子命名為“自理能力發(fā)展期望”。第四因子在“會游泳或踢足球”和“會抓蝴蝶、蜻蜓、螞蚱等昆蟲”這兩個項目上的負荷量高,因此,將第四因子命名為“運動能力發(fā)展期望”。經檢驗,4個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36、0.810、0.697、0.573,表明本問卷的信度較高。
2.中日父母對幼兒現在發(fā)展期望的比較分析
就父母對幼兒現在發(fā)展期望的4個因子的平均值進行2(中國、日本)×3(3歲、4歲、5歲)×2(男、女)的方差分析(見表2),結果表明,在“智能發(fā)展期望”上,國別×年齡的交互作用顯著(如圖1所示)。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表明,中國父母“智能發(fā)展期望”的年齡單純主效應非常顯著(F(2,377)=16.57,p<0.001)。多重比較的結果表明,中國5歲幼兒父母對幼兒的智能發(fā)展期望比4歲幼兒父母高,4歲幼兒父母對幼兒的智能發(fā)展期望又比3歲幼兒父母高。日本父母“智能發(fā)展期望”的年齡單純主效應也很顯著(F(2,377)=3.49,p<0.05),多重比較的結果表明,日本5歲幼兒父母對幼兒的智能發(fā)展期望比3歲幼兒父母高。對兩國5歲幼兒父母的“智能發(fā)展期望”進行比較后發(fā)現,國別的單純主效應顯著(F(1,377)=6.08,p<0.05),即中國5歲幼兒父母對幼兒的智能發(fā)展期望比日本5歲幼兒父母高。
另外,在“社會性發(fā)展期望”上,國別與性別的主效應顯著,與中國父母對幼兒現在的“社會性發(fā)展期望”相比,日本父母的期望更高。此外,女孩父母對幼兒現在的“社會性發(fā)展期望”明顯高于男孩父母。在“自理能力發(fā)展期望”“運動能力發(fā)展期望”上,性別的主效應顯著,女孩父母對幼兒的自理能力發(fā)展期望明顯高于男孩父母,男孩父母對幼兒的運動能力發(fā)展期望則明顯高于女孩父母。
3.中日父母對幼兒將來發(fā)展的期望的比較分析
就父母對幼兒將來發(fā)展期望的6個項目的平均值進行2(中國、日本)×3(3歲、4歲、5歲)x2(男、女)的方差分析(見表3),結果表明,在“成為一個有錢的人”上,國別×性別的交互作用顯著。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表明,男孩父母對幼兒將來成為有錢人的期望的國別單純主效應非常顯著(F(1,381)=24.94,p<0.001),中國男孩的父母更期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錢的人”(如圖2所示)。
另外,在“成為一個有名的人”“成為一個有許多好朋友的人”“成為一個事業(yè)成功的人”上,國別的主效應顯著,其中中國父母對幼兒將來“成為一個有錢的人”“成為一個有名的人”以及“成為一個事業(yè)成功的人”的期望高于日本父母,而日本父母則更期望幼兒將來“成為一個有許多好朋友的人”。在“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上,性別的主效應顯著,女孩父母的期望比男孩父母更高。
三、討論
1.中日父母對幼兒期望的相同點
中日父母對幼兒現在發(fā)展的期望都包括社會性發(fā)展期望、智能發(fā)展期望、自理能力發(fā)展期望、運動能力發(fā)展期望。不論是中國的父母,還是日本的父母,對女孩的社會性發(fā)展、自理能力發(fā)展和將來“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方面的期望高于對男孩的期望,而對男孩的運動能力發(fā)展期望則顯示出了更高的傾向性。這可能與中日父母的性別刻板認識有關,同屬于東方文化的中日父母一般都希望男孩更強壯、堅強一些,女孩更文靜、自律一些。
2.中日父母對幼兒期望的不同點
在“社會性發(fā)展期望”及其“成為一個有許多好朋友的人”方面,日本父母對幼兒的期望明顯高于中國父母。而在將來“成為一個有錢的人”“成為一個有名的人”以及“成為一個事業(yè)成功的人”方面,中國父母對幼兒的期望則明顯比日本父母高。這與Benesse教育研究開發(fā)中心對東亞五都市的調查結果一致。Benesse教育研究開發(fā)中心對東亞五都市的調查顯示,在對幼兒將來的發(fā)展期望方面,日本幼兒的母親選擇“珍惜友情的人”“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等與社會性有關項目的比例較高,而中國幼兒的母親則更多地選擇“在工作中能發(fā)揮能力的人”。在對幼兒將來的社會性發(fā)展方面,日本父母的期望明顯高于中國父母,而在對幼兒將來的成功方面,中國父母則顯示出了更高的期望。這與中日兩國現當代以來的社會、文化發(fā)展差異密切相關。我國獨生子女政策已實行30多年,現在城市的絕大多數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把所有的期望寄托在這一個孩子身上,導致父母對孩子將來的成功普遍期望過高。有研究表明,中國父母對孩子受教育方面的期望高于日本父母。日本在戰(zhàn)后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同時,家族規(guī)模在急劇縮小。近年來,伴隨著都市化、少子化,日本出現了人際關系稀薄化現象。孩子們一起玩耍、相互交流、與他人溝通等人際關系的構筑已受到威脅。日本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漸出現了學生逃學(不登校)、與教師對抗(班級崩潰)、學生間的欺負、閉門不出(隱蔽一族)等現象,從而引起了日本父母對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的關注。
在“智能發(fā)展期望”方面,盡管中日父母對幼兒的期望都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在增加的程度上表現出了國別的差異。中國父母對幼兒的智能發(fā)展期望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不斷提高,其提高幅度高于日本父母的期望。到幼兒5歲時,中國父母的“智能發(fā)展期望”已明顯高于日本父母。這可能與中日父母自身的價值觀和對幼兒將來的期待有所不同相關。岡本等人(2000)的研究表明,由于少子化,“把孩子培育成為好孩子”是中日成年女性普遍感受到的壓力。但這種壓力在中國成年女性身上表現得更為強烈,多數中國成年女性認為,“孩子優(yōu)秀并得到社會的認可”對于自己的生活來說是更有意義的事情,而“孩子能夠與朋友、近鄰等周圍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多數日本成年女性來說更有意義。Benesse教育研究開發(fā)中心對東亞五都市的調查結果表明,在對孩子將來上大學的期望上,中國幼兒的母親選擇“上世界名牌大學”的比例較高,而日本幼兒的母親則較低,并且超過50%的中國幼兒母親期望孩子能夠獲得研究生學歷,而日本幼兒的母親有此期望的僅為2.2%。將自身的價值觀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得中國父母對孩子將來的智能發(fā)展表現出了很高的期望,這應該也是導致國內目前幼兒教育盲目超前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將來“成為一個有錢的人”方面,中國男孩父母的期望明顯高于日本男孩父母,而中國女孩父母的期望與日本女孩父母的期望不存在明顯差異。這應該與中國近年來人們金錢觀的轉變和父母對不同性別孩子的不同角色期待有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金錢的崇拜大大增強了,金錢的重要性被過分強調。同時由于受傳統性別角色觀念的影響,中國女孩父母對幼兒將來“成為一個有錢的人”的期望比男孩父母要低。
四、結論與啟示
中日兩國父母對幼兒現在以及將來的發(fā)展期望既表現出了許多相似,也表現出了許多不同。中日兩國父母所表現出的對幼兒期望的特點與中日兩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背景密切相關。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將直接影響孩子的發(fā)展。日本父母在期望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的同時并不很重視孩子未來的成功,在這樣的父母期望影響下,日本很多孩子表現出了學習興趣低下、自信心不足、感到前途渺茫等特點。而中國父母在期望孩子將來成功的同時對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的期望不甚關注,這也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壓力過大,不利于孩子社會性的發(fā)展。因此,中日父母應互相借鑒、取長補短,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期望,以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