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芳
〔關鍵詞〕 語文教學;作文;批改形
式;主體參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6—0037—01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學業(yè)評價應注重評價與教學法的協調統一,強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钡L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的批改都是教師一人包辦,導致批改形式單一,教師批改得多,講評得少,學生的寫作目的不明確,寫作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這是因為在作文批改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鑒于此,教師應盡快改變作文批改的現狀,變“背對背”的“暗中摸索”為“面對面”的“明中探索”,豐富作文批改的形式,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自我圈改,有效激勵
自我圈改法是指學生寫好作文后,教師不急于收作文,而是安排時間讓學生自己朗讀作文,讓學生運用聽覺器官來檢查、修改自己的文章。學生可以邊讀邊用紅筆圈出文中用得好的詞句,好詞用小圓圈標出,好句用波浪線畫出,然后根據好詞好句的多少給自己打“積累分”,一個好詞加一分,一個好句加兩分?!胺e累分”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激勵手段,只要學生重視積累,仔細圈改就一定能在自我圈改中提高作文水平。當然,如果“積累分”不設上限,其趣味性、挑戰(zhàn)性就會更強。長此以往,學生間就會形成一股“積累競爭風”,學生積累的心理需要被喚醒,自然就能有針對性地看、想、記,并積極地去寫。
二、家長參與,多元指導
通過調查發(fā)現,筆者班里63位學生家長,其中40位家長都認為家長參與作文評改的方法很好,他們非常支持。家長紛紛表示,在勞作之余,他們最想做的就是看看孩子的作業(yè),尤其是習作。言為心聲,通過習作,家長能透視孩子的心靈,摸到孩子思想深處的脈搏。由此可見,在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家長素質普遍提高的今天,讓家長參與作文批改是完全行得通并深受歡迎的。如果說一位教師批改幾十個學生的作文,學生得到的指導是粗線條的意見,那么讓家長參與批改、輔導,作文評改的指導線條就是有粗有細、多元紛呈的。在讓家長參與批改作文前,教師應通過家長會使家長了解作文批改的方法,要求家長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賞識和批評相結合,批改和導讀相結合。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注意到家長文化水平的差異,給家長一定的批改空間,鼓勵家長在作文本上精批細改,寫幾句評語等。
三、學生互改,分層建構
學生互改作文包括學生互批和小組批改兩種方式。學生互改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看到別人的作文,增加學生間相互交流的機會,經過多次的批改實踐,學生能夠對寫作的基本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小組批改是將四個人分為一個小組,圍坐在一起,輪流執(zhí)筆,共同討論,逐一批改四個人的作文。批改包括先疏通文句,然后按要求評論優(yōu)劣,寫出評語。交換作文批改的方式,有利于刺激學生思考,令學生有被認同、被接受和被欣賞的感受,而這種被認同和贊賞的感受會轉化成一種“自我改善”和“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能夠激勵學生寫好作文。
四、教師評改,總體把握
教師批改是經過學生自我批改、家長批改和學生互改之后的一道環(huán)節(jié)。教師批改可以對學生的自我批改、家長批改和學生互改的情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對全體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一個總體的把握,為以后布置作文和批改作文打下基礎。因此,教師批改要簡評與細批相結合、教師講與學生談相結合、書面批改與當面批改相結合、直接批改與間接批改相結合、全面批改與擇優(yōu)集體批改相結合,營造一個開放的作文評改過程。
總之,無論用哪一種方式批改作文,教師都應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挖掘學生習作的個性優(yōu)點。無論是教師的口頭評述、書面評語還是學生間的互相評改,都要多用“情”去評、去改、去交流,要努力張揚每篇文章的閃光點,積極鼓勵學生的點滴進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本論文是蘭州市2013年教育科學規(guī)劃個人項目階段成果)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