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軍
【關鍵詞】應用題 啟蒙教學
小學數(shù)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29-02
為了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應用題的興趣,并為高年級學習應用題掃除障礙,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從認數(shù)開始,就有計劃地進行應用題的啟蒙教學。筆者在此也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結(jié)合認數(shù)、計算,使學生正確選擇單位名稱
一年級學生學習應用題的難點之一,是選擇單位名稱的問題。學生往往都用“個”“只”來代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認數(shù)、計算教學中,應采用實物、圖片、幻燈等形式,指導學生正確選用單位名稱。如學生數(shù)數(shù)時,要求說準單位名稱:1支鉛筆、2把尺子、3張桌子……計算時,教師要邊讀邊算,如2支鉛筆拿走1支,還剩1支(2-1=1),2朵花加2朵花,等于4朵花(2+2=4)。經(jīng)過反復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的單位名稱,為今后學習應用題做好準備。
二、通過演示、操作,使學生初步了解加、減法的意義
講加、減法意義時,按照例題的內(nèi)容,由動到靜演示給學生看。如講加法意義,先讓2個學生做游戲,再讓1個學生由遠而近跑來,這時3人一同做游戲,可得到算式2+1=3;講減法意義,用活動教具演示:飛機場上停著3架飛機,其中1架由近到遠“飛走”了,飛機場上還剩2架飛機,得到算式3-1=2。學生從變化的過程中,領悟到2+1=3,是把2和1合起來等于3;3-1=2是從3里面去掉1,剩下2。在此后的練習中,教師要經(jīng)常讓學生動手擺擺學具,畫畫圖。如要求學生觀察:課桌左邊擺2個蘋果,右邊擺3個蘋果,合在一起是幾個?再如按照算式“6-2”擺圖形:先擺6個△,再拿走2個△,還剩4個△。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把“合起來”“拿走”的動作與加、減法的基本意義建立起聯(lián)系,有利于理解加、減法意義,為學習加、減法應用題打下基礎。
三、充分運用直觀圖,使學生初步了解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
(一)教會學生看圖的方法
其具體指導方法是:
1.引導學生根據(jù)特殊標記,按順序看圖。如下圖,物體分兩部分圈起來。如果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則指導學生看圖時應該先看部分后看總體。如果表示要去掉虛線圈里的數(shù),應該按照從總體到部分的順序看圖。
2.根據(jù)圖中物體的運動方向看圖。如下圖,“游走”和“飛來”一個表示原有數(shù)量減少,一個表示原有數(shù)量增加。
3.根據(jù)圖中事物的特點看圖。如下圖,要指導學生根據(jù)文字提示看圖。
學生初步掌握了看圖方法后,觀察能力會得到較大提高,有利于學生理解圖意。
(二)教會學生用語言表述圖意
在教學加、減法意義以前,通過數(shù)圖上物體的數(shù)量,訓練學生看圖說一句話。如“草地上有3頭牛在吃草”“桌子上放著4本書”等。
開始教學加、減法意義時,訓練學生看圖說兩句話。如“樹上有2只猴子,樹下有3只猴子”。教師添第三句:“一共有幾只猴子?”
從教學認數(shù)6開始,訓練學生說三句話。第三句話最初可以是敘述式(如小華家養(yǎng)了4只母雞,2只公雞,一共養(yǎng)了6只雞),逐漸引導學生從敘述式過渡到問題式(如紅紅做了7個紙風車,送給同學3個,還剩幾個)。
教學認數(shù)10以后,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說一幅圖的圖意。如:“平平家有5只大鴨,5只小鴨,一共有幾只鴨?”或“李立家養(yǎng)了5只大鴨,養(yǎng)小鴨的只數(shù)與大鴨的只數(shù)同樣多。李立家共養(yǎng)鴨多少只?”還可以說:“媽媽買了大鴨和小鴨一共10只,其中有大鴨5只,有小鴨幾只?”……這樣的訓練,能豐富學生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今后的應用題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會學生看圖列出算式
第一步,填補算式。指導學生看圖把不完整的加、減法算式補充完整。使學生領悟到,算式中的數(shù)字與圖中物體的數(shù)量相對應,計算的方法要符合圖意。
第二步,看一圖列一式。在教認數(shù)5以前,教師向?qū)W生提供明顯示意計算方法的畫圖,讓學生看一幅畫,列一道算式。如
第三步,看一圖列二式到四式。從教認數(shù)6開始,教師向?qū)W生提供不明顯示意算法的畫圖(如下圖)。
訓練學生列兩個加法算式(2+4=6;4+2=6),或兩個減法算式(6-2=4;6-4=2),還可以列加、減各一道算式(2+4=6;6-2=4)。教認數(shù)9時,就要求學生看一幅圖列四道算式。如
在教學中,看圖、說圖意、列算式有機結(jié)合,使學生從感性上了解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為以后理解應用題中抽象的數(shù)量關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結(jié)合表格應用題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常用的數(shù)學語言
教學時可以先出示直觀圖,讓學生說圖意。
第一句話:電線上有4只燕子。
第二句話:又飛來2只,
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只?
再把這三句話的內(nèi)容填人表格內(nèi),分三個層次出現(xiàn)。
(1)兩個條件中的數(shù)據(jù)都用圖來表示。
(2)一個條件用圖表示,另一個條件用文字表示。
(3)兩個條件都用文字代替,只是把題中講的事物對象用圖表示。
讓學生逐步用文字代替圖示,為學習用文字敘述的應用題做好銜接。
除了表格題目安排要由易到難外,對學習的要求也應逐漸提高。
第一步,要求學生看了表格題以后,能像看圖一樣講三句話,從而了解直觀圖與表格應用題的相互聯(lián)系。
第二步,要求學生看了表格題以后,分別從四個方面說四句話:這道題說一件什么事,先告訴我們什么,又告訴我們什么,要我們算什么。使學生初步接觸一些規(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
第三步,通過教師提問,使學生了解:表格題里,先告訴的是第一個“條件”,后告訴的是第二個“條件”。題目最后要求我們算的叫做“問題”。經(jīng)過反復練習,學生對“條件”“問題”有進一步理解,為掌握應用題的結(jié)構(gòu)作好鋪墊。
教學實踐證明,注意了應用題的啟蒙教學,學生就能順利地學習用文字敘述的應用題。因而,對于剛?cè)雽W的兒童,應按照教材的內(nèi)容,適時、恰當?shù)貙λ麄冞M行應用題的啟蒙教育,以提高一年級應用題的教學質(zhì)量。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