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明
(甘肅省武山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甘肅 武山 741300)
蔬菜是武山縣的一大支柱產業(yè)。近年來,武山縣蔬菜產業(yè)按照“抓點、擴面、提高、增效”和“西推南進,上山進溝”的發(fā)展思路,形成了山川同步推進、多品種布局、精細化生產、四季有鮮、周年供應的格局。特別是山旱地小麥茬復種地膜西葫蘆、山旱地油菜茬復種地膜豆角等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武山縣蔬菜產業(yè)的發(fā)展及山區(qū)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新路子。山旱地小麥茬復種全膜萵筍栽培技術是武山縣2011年試驗成功的又一項適于山旱地推廣應用的新技術,該技術投入少、產出效益高,純收益達59 220元/hm2,目前已在武山縣山旱地大面積推廣。
選擇地勢平緩、土層深厚,肥力中等,光照充足的冬小麥地。6月下旬小麥收獲后,土壤墑情好時即可翻耕整地,耙耱保墑,土壤墑情差時遇雨后整地,做到土壤松軟細綿。結合整地施優(yōu)質有機肥30 000 kg/hm2、普通過磷酸鈣750 kg/hm2、尿素225 kg/hm2。
結合整地按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要求起壟覆膜,小壟寬40 cm、高15 cm,大壟寬70 cm、高10 cm。帶幅寬1.1m。用幅寬120 cm、厚0.010mm的無色透明地膜覆蓋。
選擇生育期短、抗病、豐產的萵筍品種太原白棒、當?shù)啬虾庸S等。
小麥收獲后正值高溫天氣,萵筍種子發(fā)芽困難,播種前要進行低溫催芽,即先將種子在涼水(20~25℃)中浸泡6~7 h,然后用濕布包好置于20~25℃催芽,待8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6月下旬至7月初,選擇晴天10:00時前或17:00時后,在壟溝內按穴距35 cm破膜點播萵筍,每穴播2粒種子,播深1.5 cm,播后點水1.0 kg/穴左右,并用濕麥糠封口以防止板結。播種后若天氣干旱影響出苗,可于傍晚用噴霧器均勻噴霧浸潤播種孔,以利于出苗。
苗齡20~25 d(5~6片葉),及時進行間苗、定苗,每穴保留壯苗1~2株,保苗52 000株/hm2。如有缺苗,要結合定苗選壯苗進行帶土移栽補苗,移栽最好選擇晴天17:00時后進行,栽后灌水0.5~1.0 kg/穴。
苗期土壤墑情較差時,要及時進行人工補灌,每穴灌水0.5~1.0 kg。萵筍生育期共追肥3次,即定苗后追施尿素112 kg/hm2,團棵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封壟前追施尿素150 kg/hm2。每次追肥均從距萵筍植株10 cm處人工穴施。為防止徒長,可于蓮座期噴施0.5 g/kg矮壯素溶液2~3次,間隔期為7 d。
霜霉病在萵筍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病,且以成株發(fā)病較重。除選用抗病品種外,播種前要合理輪作,避免重茬,發(fā)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防止霜霉病發(fā)生蔓延,發(fā)病初期用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200~25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 d噴1次,連噴2~3次。
灰霉病發(fā)病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腐霉立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菌核病發(fā)病初期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
萵筍收獲適期為10月中下旬,即萵筍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及時收獲。采收時要收大留小,分批上市,同時注意保護地膜完整。萵筍收獲后,要用細土將地膜破損處封好,以利于下茬作物二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