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強
當前我國優(yōu)秀的圖書對外翻譯人才匱乏,不僅翻譯人才斷層嚴重,而且翻譯人才綜合文化素質不高,尤其在社科人文方面缺少大師級翻譯家。
在全球化語境下,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擴大,中國的文化輸出使世界了解并接納中國文化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要想把中國文化推廣到世界,圖書翻譯就成了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橋梁。
圖書翻譯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它不僅需要有深厚的語言造詣,還要對原文及其文化內涵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二者缺一不可。在翻譯研究領域,人們對翻譯本質的把握往往是依據(jù)自己的學科背景,因此圖書出版對外翻譯工作,要始終把譯者放在首位。
近年來,我國圖書翻譯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依然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中國著名作家莫言曾經(jīng)說:“我們一直缺少優(yōu)秀的翻譯人才,因此有些書雖然好,我們卻無法把作品的精髓傳遞給國外讀者”。確實,當前我國優(yōu)秀的圖書對外翻譯人才匱乏,不僅翻譯人才斷層嚴重,而且翻譯人才綜合文化素質不高,尤其在社科人文方面缺少大師級翻譯家。而部分對外翻譯暢銷書譯文質量低劣,成為困擾業(yè)界的重要問題。
早在1994年,季羨林就提出過類似的看法,他指出翻譯中出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外語水平的高低,另一個是工作態(tài)度認真與否?!皯B(tài)度”涉及的就是譯者的責任與誠信。
1. 譯稿中的詞不達意
中國文化想要融入西方英語文化世界,將中國圖書推向海外市場,譯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近年來,國內圖書出版多是搶時間、搶市場,多以完成推廣任務為首要目標,對內容特別是翻譯斟酌不夠,對譯者的要求不嚴格。漢語的語義有著豐富的關聯(lián)性和不確定性,并且漢語構詞非常靈活多變,譯者很多時候在翻譯的過程中容易受到母語的影響。例如,美國學者安樂哲在他的書《和而不同:比較哲學與中西匯通》中提到過,‘勢字有很多含義,或表達“趨勢”,或表達“傾向”,或表達“勢能”,或表達“優(yōu)勢”,幾種含義關聯(lián)性較小,不過都描述了一種秩序感,這種秩序感恰恰就是西方語言中不熟悉的概念。該書還提到一個例子就是漢語中的“幾”,既可以表達“即刻”“很小”“幾乎”的含義,又可以表達“時刻”和“可能性”等含義,再擴展一下,“幾”還可以表達“危險”“轉折點”等含義。如何對漢語中非確定的詞匯做一個恰當、合理的解釋,如何完成漢語向其他語言的跨越,如何精準詮釋中國文化精髓又不損害我們的母語,對我們的譯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譯者缺乏責任心,翻譯時只是簡單生硬地逐字逐詞地翻譯,甚至完全按照中國人的思維來講述內容,完全忽視了“新”受眾——那些對中國一知半解的老外們。
林語堂在其第一部小說《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云》)剛脫稿時,曾給郁達夫寫信,讓其幫忙把小說翻譯成中文,但是當時郁達夫受到來自家庭和惡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兩個方面的影響,并沒能幫上林。到了1940年,這本小說的中文版出版了,譯者不是郁達夫,而是鄭陀、應元杰,由于二人對某些字眼的翻譯并不符合書的內容,更有二人對書中所使用的北平話并不了解,使林語堂對此版本非常不滿意,這種不滿意在他的《談鄭譯〈瞬息京華〉》中體現(xiàn)了出來。譯文中,鄭陀把人名“New Szetao”譯為“牛思道”,按照作者的意思,“似道”意思是非道,而譯本中的“思道”卻是向往的含義,一字之差,名字所暗示出來人物的性格便完全不同,可見忠于原文翻譯的重要性。
這里“詞不達意”的“意”是從受眾角度出發(fā)的“意”, 需要“兼通中外”,這是譯者們最直接的責任。因為要滿足國外讀者的需要,文學翻譯是兩種語言文化的競賽,在競賽時要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使再創(chuàng)作勝過創(chuàng)作。
2. 對外翻譯也要“信、達、雅”
何剛強曾經(jīng)說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應用翻譯人才,一定是一位語言與文化上兼通中外并在實際走筆中善于‘拳打腳踢的譯寫高手”。因此,圖書對外翻譯,一定要選擇“譯寫高手”——不一定是翻譯名家,但必須是翻譯“?!奔?,只有這樣,才能在圖書對外翻譯中做到“信、達、雅”。
關于信、達、雅的解釋,嚴復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薄靶拧敝敢饬x不背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yōu)雅。作為翻譯的標準之一,“信、達、雅”的影響最大,至今我們仍將其作為標準,因為它符合翻譯的內在規(guī)律。
針對漢語中“天”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在《新英漢大辭典》中,“天”的名詞解釋主要有:①(天空) sky、 heaven;②(一晝夜、白天)day;③(一天里的某一段時間) a period of time in a day;④(季節(jié)) season;⑤(天氣) weather;⑥(自然) nature;⑦(迷信者指自然界的主宰者、造物) God、Heaven;⑧(迷信者指神佛仙人的處所)Heaven;⑨(丈夫)husband。再看看“天”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①是指人類生存范圍(地球)以外的空間(天空),宇宙空間;②位置在頂部的或上面的;③氣候;④ 季節(jié),時節(jié);⑤日,一晝夜,或專指白天;⑥指神仙或他們所住的地方;⑦自然界;⑧自然的、生成的;⑨一天的某一段時間。對比得出,英語詞典和漢語詞典中對于天的解釋存在較大不同,漢語詞典中是沒有Heaven、Providence、God、Nature等相應的意思的。國內很多譯者屬于“詞典外語”,翻譯時逐詞逐句,完全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生搬硬套。這是翻譯領域中常見情況。外語畢業(yè)的譯者所翻譯的內容,常常是語句不順的,無法順暢理解;反而一些了解中國文化背景的人,雖然日常外語并不是很出色,卻能做出很漂亮的譯文。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絕對不能拘泥于漢語思維習慣強硬地翻譯,必須綜合中西方文化差異,使得翻譯符合中國文化背景,又讓國外人能讀懂。
再以林語堂《京華煙云》為例,書中有一句話“In cleverness man is higher than a dog;in faithfulness a dog is higher than a man。”林認為此句可譯為“講聰明,狗不如人,講忠心,人不如狗”。相比之下,鄭陀、應元杰卻將其翻譯為“講智慧,人比狗高,講忠實,那是狗比人高了”。顯然,后者要比前者遜色很多,后者直白生硬,而前者卻簡潔流暢,通俗易懂。
一般情況下,我國圖書對外翻譯的出版周期較短,因此,譯者最好選擇悟性好、對古今漢語理解能力強,并具對圖書內容有較強把握能力的專家學者。在強調文化軟實力的今天,尤其需要譯者在對外翻譯中對“信、達、雅”充分理解透徹,落到實處。
3. 譯者的責任與誠信
譯者責任有幾個方面的體現(xiàn):一是譯者要對文本負責,譯者翻譯文本要在符合達意要求的同時還要注重文辭優(yōu)雅,語言風格要與文體相符;二是譯者要對作者負責,作者創(chuàng)作文本往往有自己的初衷,或者是一種理念,或者是一種知性,或者是一個道理,只有把作者想表達的東西合理地表達出來,譯者才算是與作者達到創(chuàng)作的融合;三是譯者要對海外讀者負責。讀者在閱讀文本的時候一方面對文本的內容是接受性的,另一方面在接受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讀者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不是憑空想象,而是依靠文本合理的解釋和推演。
責任和誠信是譯者安身立命之根基,對于譯者的責任與誠信,最好的體現(xiàn)就是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很多翻譯“利益為王”,當一本圖書交到手中,首先想到的是業(yè)務,而不是有沒有能力把內容翻譯好。如果沒有辦法保證翻譯質量,那么從誠信角度顯然不應該接手這項業(yè)務,不可為而為之,就是不誠信的表現(xiàn),就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我們可以把翻譯劃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包括編輯、審校、排版等,其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容易產(chǎn)生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作為編輯,要謹慎對待,可能一個小的紕漏,就會產(chǎn)生莫大的影響。
堅持對外翻譯中的誠信,可以推動我國圖書翻譯市場的發(fā)展。在圖書翻譯中,誠信最好的體現(xiàn),就是“一絲不茍,為用戶提供優(yōu)質譯品”,就是“本著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翻譯”。在整個翻譯活動中,譯者的責任心非常重要,先是要對所接受圖書的專業(yè)水平以及難易度做出判斷,然后本著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踏踏實實工作,避免出現(xiàn)各類差錯,尤其是政治性差錯。最重要的是,要融會中西文化之精髓,秉持誠信的翻譯標準,以優(yōu)秀的作品促進中國文化、文學與其他民族文化、文學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