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有高有低,人生際遇有左有右,人生況味有苦有甜。凡事不要讓自己太累,讓他人太累,讓生活太累,你懂的。
公元735年,李白被貶到了安徽省宣州。某天傍晚時分,李白獨自一人來到風景優(yōu)美的敬亭山。登上石階,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蒼翠欲滴的樹葉和鮮紅的花、碧綠的草,在微風中翩翩起舞;而這些在李白現(xiàn)在的眼里,分明都是在嘲笑他。登上山頂,發(fā)現(xiàn)前面有一個小亭子,李白來到了亭子中央坐了下來,一邊喝著隨身帶來的酒,一邊觀賞敬亭山的風景。遠處,是連綿不斷的山峰,一座比一座高。那茂密的樹林分成了一塊一塊的色彩,每塊都有不同的顏色,紅的是楓葉,綠的是松樹,黃的是梧桐樹。如此美麗的景色,卻難以化解李白心中此刻的悲痛。近處,有幾只小鳥站在枝頭上,之后又飛走了,白云也越飄越遠。突然,李白看著敬亭山,敬亭山好像也看著李白,仿佛在說:“沒事,有我在?!崩畎子X得他并不孤獨,因為他還有一個朋友!李白奮筆疾書寫下了千古名篇《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古往今來,多少人頌讀之后,其間的滋味與曠達,感悟與靈性,恍若李白回眸對我們說:你懂的。
而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一首名篇《山居秋暝》也展示了胸臆間不同的思深與高遠,夢靜與風清。詩中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如此一場秋雨過后,秋色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歸隱了的感慨與決絕,只能是你懂的了。
李白的另一首詩《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我也特別喜愛,每每讀來,總有不凡的感受。詩人的浪漫與自由,想象與奔放,盡在: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首詩約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xiàn)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詩人出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有他一人,動作是獨酌。詩人忽發(fā)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進現(xiàn)實,連他自己在內(nèi),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以詩人之情懷對現(xiàn)實之無奈,人生又能幾何呢?其間種種你懂的。
我很丑,可是我很溫柔/白天黯淡/夜晚不朽/那就是我/我很丑/可是我有音樂和啤酒/有時激昂/有時低首/非常善于等候/我很丑/可是我很溫柔/外表冷漠/內(nèi)心狂熱/那就是我/我很丑/可是我有音樂和啤酒。你若是不能成為讓塵土飛揚的人,那么必然就是塵土滿面的人,難道你就甘愿庸庸碌碌嗎?“我很丑,可是我很溫柔”是一句調(diào)侃,也是一個宣言;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堅韌,你不想接受挑戰(zhàn)、勇敢地泅渡湍急的生命之河嗎?趙傳的狂野與柔情,迅速席卷當時一片靡靡之音的歌壇。趙傳和他的“紅十字合唱團”以及“搖滾不死”的精神,鳴遍了臺灣的各大專院校,成為所有小人物的代言。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這位外表幾近丑陋的臺灣男人竟然擁有龐大數(shù)量的女歌迷,看來歌聲的魅力已經(jīng)突破外貌,而男性歌迷也為其歌中飽滿的雄性特質(zhì)所折服,深以為知己。為小人物代言,鳴小人物心聲,得小人物喜愛;因為世間多是小人物。這聲音,你懂的。
世間萬萬物物誰又真的懂呢?真的懂了,就不會有如此多的紛擾與掙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