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xiàn)代漢語中,“阿”作為詞綴的用法只在方言中保留較多。但在漢語歷史上,“阿”作為詞綴卻有著很強的構詞能力,用法相當豐富。本文將考察詞綴“阿”的發(fā)展和演變。
【關鍵詞】
詞綴 阿 發(fā)展 演變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1—0054—02
“阿”作為詞綴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方>前綴,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王力在《漢語史稿》中說,現(xiàn)代北京話里已經(jīng)沒有了詞頭“阿”。趙元任在《漢語口語語法》中認為,“阿”作為詞頭在吳語(阿哥、阿姐)和廣東話(阿王)里還有。由此可見,現(xiàn)代漢語中,“阿”作為詞綴的用法只在方言中保留較多。像“阿姨”這樣的詞,一般也認為是普通話從方言中吸收而來的。但在漢語歷史上,“阿”作為詞綴卻有著很強的構詞能力,用法相當豐富。本文將考察詞綴“阿”的發(fā)展和演變。
一、詞綴“阿”的產(chǎn)生
1.“阿”綴的來源和產(chǎn)生時代尚無定說。王力(1958)、向熹(1993)認為其可能來自上古“伊誰”“伊何”的“伊”,最初做疑問代詞前綴,后來用途擴大,也用作人名、親屬稱謂和人稱代詞前綴。張耿光(1984)、楊天戈(1991)認為其來自“依”“?!绷x的“阿”(“阿母”、“阿?!保?,最初用在親屬稱謂前,后來擴大到姓名、排行等前。柳士鎮(zhèn)(1992)認為是從“昵近”義的“阿”虛化而來,所以帶有親昵的意味。
2.我們盡可能多地考察先秦的文獻,發(fā)現(xiàn)“阿”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這一時期的“阿”都是有實在意義的,不能看成詞綴?!鞍ⅰ钡囊饬x主要有以下幾條。
(1)大土山。如: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詩經(jīng)·小雅·菁菁者莪》)
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詩經(jīng)·大雅·皇矣》)
(2)曲從,迎合。如:
大臣享其祿,弗諫而阿之。(《國語》)
■寵擅權,矯外以勝內(nèi),險言禍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惡。(《韓非》)
(3)徇私,偏袒。如:
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呂氏春秋》)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韓非》)
(4)地名。
齊勺(趙)遇于阿,王憂之。(《戰(zhàn)國縱橫家書》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
權縣宋、衛(wèi),宋、衛(wèi)乃桑阿、甄耳。(《戰(zhàn)國策》)
3.許多研究成果認為,詞綴“阿”出現(xiàn)于漢代。我們考察西漢的文獻,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詞綴“阿”。如:
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于奸臣之態(tài),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終身迷惑,無與昭奸。(《史記》)
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臣意告曰:“熱蹶也?!保ā妒酚洝罚?/p>
根據(jù)上下文推斷,“阿保”就是宮中乳母之類的人。阿母,《索引》:“是王之尓母也”;《正義》:乳母。所以,這兩個詞的意思相同。
再看一個例子:保阿傳土,后家世及。(《后漢書》)李賢注:阿,倚也?!墩f文》:保,養(yǎng)也?!鞍⒈!焙汀氨0ⅰ闭Z序不定,可以交換位置,說明“阿”和“保”意義相近,都是有實義的。
4.“阿”綴的出現(xiàn)應該是在東漢。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隸釋》漢《殽阬碑》陰云:‘其間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劉興——阿興,潘京——阿京之類’?!闭f明東漢時,“阿”已用作人名的詞綴。具體用法如下:
(1)置于人的名或字前。例如:
家居鄴時,在富樂里宛西,婦艾氏女,字阿橫,大兒字阿癡。(《風俗通義》)
過寡婦左阿君,置酒歌謳。(《漢書·游俠列傳》)
(2)置于親屬稱謂前。例如:
阿母生烏子時,乃在南山巖石之間。(《漢樂府·烏生》)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孔雀東南飛》)
阿母常仁惻,念何更不慈。(蔡琰《悲憤詩》)
(3)置于代詞“誰”前。例如: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漢樂府》)
二、詞綴“阿”的發(fā)展和演變
1.東漢以后,特別是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阿”綴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到了唐五代,“阿”綴的構詞能力更強,應用非常普遍。
首先,東漢時期“阿”的三種用法大為擴展。此外,還有新用法:
(1)置于數(shù)詞之前,表示排行。例如:
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世說新語》)
阿五常日不爾,今可謂仰藉天威。(《南齊書》)
上數(shù)與同坐,呼為阿三。(《隋書·滕穆王珊傳》)
(2)放在婦女的姓前面稱呼女子。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四:“婦人無名,第以姓加阿字。今之官府,婦人供狀,皆云阿王、阿張,蓋是承襲之舊云?!崩纾?/p>
陳郡袁真在豫州送妓女阿薛阿郭阿馬三人與桓宣武。(《古小說鉤沉》)
母聞阿登,驚曰:“此是我女?!保ā端焉窈笥洝罚?/p>
2.搜索宋元時期的語料,我們發(fā)現(xiàn)“阿”綴沒有再產(chǎn)生新的用法,而且使用的頻率也開始降低。
3.明清以后,“阿”綴明顯減少。清代只在某些作品中出現(xiàn)。如《兒女英雄傳》中只出現(xiàn)了一例:“阿哥!你在那里弄得許多銀子?”《官場現(xiàn)形記》和《老殘游記》沒有找到。
上述分析顯示,名詞詞綴“阿”在六朝以及唐代應用相當普遍,已經(jīng)成為一個成熟的詞頭。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我們考察宋以后,特別是明清的文獻,發(fā)現(xiàn)“阿”綴的用法明顯減少,遠沒有六朝和唐代“阿”綴用法那么豐富。在《醒世姻緣傳》、《紅樓夢》、《兒女英雄傳》等北方方言作品中不用和罕用“阿”綴。到了現(xiàn)代漢語,就只在今吳、粵等南方方言里一直保存著,魯迅小說里有“藍皮阿五、紅眼睛阿義”,正是現(xiàn)代吳方言特點的體現(xiàn)。前綴“阿”的主要功能是附加在這些詞前,構成雙音節(jié)詞,多數(shù)表示稱謂。
三、漢譯佛經(jīng)中的詞綴“阿”
以上我們討論的詞綴“阿”的用法是就中土文獻而言。兩漢之交,佛教傳入我國并迅速發(fā)展。漢譯佛經(jīng)的出現(xiàn)是漢語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們注意到在這些文獻中也存在大量的“阿”,它們是不是詞綴,和本土的詞綴“阿”有什么關系也是需要考慮的。
我們考察了從東漢以來的主要漢譯佛經(jīng),列舉如下:
阿難:梵語“阿難陀”的略稱,意為歡喜、喜慶。
阿夷:人名,阿梨耶的縮略。
阿私:阿私仙的縮略。
阿若:阿若喬陳如的縮略。
阿彌:阿彌陀的縮略。
阿僧:菩薩名,阿僧伽的縮略。
阿輸:是阿說示的縮略。
有人認為正是佛經(jīng)中首音節(jié)為“阿”的縮略雙音節(jié)促進了漢語“阿”綴雙音節(jié)的發(fā)展。但是,也可能是漢語的雙音節(jié)發(fā)展趨勢自覺地去對多音節(jié)的音譯詞進行了改造。
四、結語
1.詞綴“阿”一般用在稱謂和代詞前面,比較可靠的論斷是產(chǎn)生在東漢,發(fā)展在魏晉以后,六朝和唐達到頂峰。宋以后,“阿”綴的使用范圍逐漸縮小,到了明清,北方方言已經(jīng)很少用。現(xiàn)在,也只在吳、粵等南方方言中保留一些用法。
2.詞綴“阿”產(chǎn)生的來源很難有定論,但有一點可以相信,“阿”綴的產(chǎn)生和漢語雙音節(jié)化的內(nèi)在發(fā)展規(guī)律是分不開的。而之所以能在魏晉以后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因為魏晉南北朝是漢語語法史上的大轉(zhuǎn)折期,從古代漢語向近代漢語發(fā)展過程中,使?jié)h語語法面貌發(fā)生重大改變的關鍵是詞語的雙音化,補語的產(chǎn)生,助詞“著”“了”“過”的產(chǎn)生都是漢語雙音節(jié)化的結果,詞綴就是在這一大趨勢之下應運而生,并豐富、發(fā)展起來,相類似的詞綴還有“老、子”等。
3.“阿”綴的發(fā)展是否受到漢譯佛經(jīng)中首音節(jié)為“阿”的縮略雙音節(jié)詞的影響并不確定。
【參考文獻】
[1] 王力.漢語史稿[M].中華書局,2004.
[2] 向熹.簡明漢語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 張耿光.漢語名詞附綴成分形成發(fā)展中的幾個問題[ J ].寧夏教育學院學刊,1984(3).
[4] 楊天戈.名詞前綴“阿”探源[ J ].中國語文,1991(3).
[5] 柳士鎮(zhèn).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6] 陳秀蘭.敦煌變文詞匯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7] 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漢語讀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 劉堅.近代漢語讀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9] 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M].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