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它既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環(huán),直接關系到課堂效果的成敗。為此,作為語文老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具有個人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從課題提問
〓〓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作用。如教學《將相和》一文時,針對文題可提問:(1)“將”指誰?“相”指誰? (2)將相之間是怎樣產(chǎn)生矛盾的?因為什么而不和?后來又是怎樣和好的?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用心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也就實現(xiàn)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又如教《藍樹葉》一文時,教師可以扣題發(fā)問:“我們都見過哪些顏色的樹葉”,讓學生從周圍的觀察中回答出:“紅、綠、黃”等幾種顏色后,開始設疑導課,“為什么會有藍樹葉呢?”從而喚起學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們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在疑難處提問
〓〓課文的難點,往往是學生掌握知識、理解內(nèi)容的障礙所在。圍繞文章的難點設問,能化難為易,點要害,通關隘,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耐心地等待著?!苯處熞龑W生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后提出問題(1)“焦急”和“耐心”矛盾嗎?為什么?(2)它表達了老奶奶怎么樣的一種心情?在教學中,教師緊扣這一疑點,創(chuàng)設憤悱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這樣激起學生思維的“興奮點”,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并不矛盾,而是統(tǒng)一的?!敖辜薄笔侵咐夏棠唐惹邢M琰c看到周總理的靈車開來,直接向敬愛的總理傾訴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熱愛總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總理的靈車開來,向敬愛的總理告別,這種心情是統(tǒng)一在對總理的崇敬、愛戴和悼念上。
〓〓三、在關鍵處提問
〓〓關鍵處,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的地方或?qū)W生不易理解的詞、句、段,抓住這些地方提問,可以牽一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重要作用。如教《詹天佑》一文,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是學習全文的關鍵,教師圍繞中心句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nèi)容?重點寫了什么?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的愛國思想表現(xiàn)在哪里?以上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圍繞全文的中心句引發(fā)的,首先讓學生讀懂中心句,初步明確課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圍繞中心句所寫的內(nèi)容,使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方面的訓練,最后抓住關鍵詞語,把握課文的中心。又如教學《一夜的工作》一文,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中心句:“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他是多么簡樸!”然后提問:周總理的勞苦體現(xiàn)在哪里?簡樸又表現(xiàn)在哪兒?引導學生由中心句輻射全文深入討論。這樣的提問,使學生憑借語言、抓住重點分步討論,不但學有興趣,而且對課文如何圍繞中心選擇材料,怎樣運用具體材料說明中心的寫法印象深刻。
〓〓四、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
〓〓教師要抓住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點提問,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十歲左右的孩子,興趣更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我們在設計問題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提問,盡量發(fā)掘他們的興趣點,激發(fā)他們探究的樂趣。如:教學《狐假虎威》一文時,我是這樣提問的:你們見過老虎嗎?它的脾氣怎么樣?“假如一只狐貍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誰怕誰?誰吃掉誰呢?”不用問,當然狐貍怕老虎,老虎吃掉狐貍?!暗?,老師今天要講的故事卻是老虎聽從狐貍的話,他非但不敢吃狐貍,反而覺得狐貍威風凜凜。你們說怪不怪?想知道是為什么嗎?請打開課本《狐假虎威》。此時,教師的提問激起了學生思維內(nèi)部的矛盾,頓時,學生學習的興趣立即被激發(fā)出來。
〓〓五、在空白處提問
〓〓有些課文,作者為了達到某些表達效果。有些情節(jié)不作細微的敘述,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想象天地。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nèi)容,可以啟發(fā)學生想象,填補文章的空白,學生就易走進文章的“心靈”,領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珍貴的教科書》一文,可抓住指導員犧牲前的囑咐:“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指導員生命垂危時刻,他會怎么想,怎么說。讓學生討論:這三個省略號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指導員把話說完,你覺得下面他可能會講些什么?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合理恰當?shù)匮a白,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從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