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高中教材中文言文不斷增多,高考非常注重對文言文考查的情況,面對一些學生不喜歡文言文這一不爭的事實,如何走出教學文言文低效的怪圈,落實新課標,這是擺在每一位語文老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傳統(tǒng)的課堂文言文教學往往重視對詞句的理解,為了準確理解文字意義,教師講課時一字一對,一句一講,千年傳承的文章被肢解為零碎的文字,失去了美感和原有的雅致。老師一個人在演獨角戲,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學過之后,學生除了能機械地記一些字詞或語段外,別無所獲,怎樣才能使文言文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富有成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深入淺出,活解文本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泵鎸h離現(xiàn)實生活的古籍,如何讓詰屈聱牙的文字變得理趣交融,使學生喜聞樂聽?筆者認為應舍棄學究式的解讀,力避枯燥的講解,而是用一種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化難為易,深入淺出,把古圣賢思的精髓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學生。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于丹教授在點評“仁者不憂”時作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個星期:如果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的內(nèi)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對照一下,我們就不得不佩服于丹獨到的解讀方式。把握文意不即不離,恰到好處。即不離開原文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用拉家常的通俗話語,把文章的意思交代得明明白白。聽著于丹的娓娓道來,不知不覺,我們走進了《論語》,走進了孔子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深入淺出,活解文本,用活潑的語言,輕松的語調(diào),一定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大家越聽越愛聽。
〓〓在《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教學中,上闕教學完畢,筆者簡單介紹詞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后,豪情滿懷地說:“美景襯英雄,果然,英雄周瑜閃亮登場?!鳖D時,教室里一片嘩然。賞析《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 這一句,學生對偏義復詞“作息”的理解容易犯錯,于是筆者根據(jù)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故意譯成“蘭芝從早到晚辛勤地工作和休息”,不少學生就笑開了。筆者馬上請學生講述正確譯句,馬虎的學生也在笑聲中得到警示。又如在文言文實詞教學中,筆者把“卒”的四個常用義項以順口溜形式組成一句話“小兵終于倉猝地死了”,學生露出會心的微笑。
〓〓二、旁征博引,趣插故事
〓〓于丹講《論語》,最具情趣的,是她穿插在講解中的許多小故事。古今中外的寓言典故,異彩紛呈的趣聞軼事,有的從正面闡釋,有的從側(cè)面烘托;有的作適度生發(fā),有的作恰當佐證。于丹旁征博引,靈活穿插,妙趣天成。
〓〓在講到孔子“克己復禮”的處世之道時,她引用了《豪豬的哲學》這則寓言—一家應該保持一種什么樣的距離才最好,離得稍微遠些,互相借不到熱氣,于是就往一起湊湊;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扎著彼此身體了,就又開始疏離;離得遠了,大家又覺得寒冷······經(jīng)過很多次磨合以后,豪豬們才終于找到了一個最合適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暖。
〓〓怎樣的人際關(guān)系才能稱之為合“禮”呢?人際之間交往保持怎樣的“度”?于丹教授用一則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就準確地表明自己的觀點;既要彼此不傷害,又要彼此能取暖,達到群體的溫暖和諧。一則小故事,生動明白地講出了一番大道理。
〓〓正如朱熹所說:“教人未見樂趣,必不樂學。”我們知道,興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動力,沒有了興趣,老師如何打開學生緊鎖的心門?給學生講個故事,丟個包袱,相信沒有幾個學生不會上“鉤”的。
〓〓《過秦論》是一篇思想性知識性很強的文章,篇章段落又相對較長,如果整堂課都是“××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這樣下去,學生難免犯困,效果不好。筆者便有意穿插一些小故事,適時地調(diào)節(jié)課堂的氣氛。文章涉及到了“戰(zhàn)國四君子”,我就用調(diào)侃的語氣講了孟嘗君“雞鳴狗盜”的小故事。學生聽故事時,不時發(fā)出會心的笑聲。笑過之后再“言歸正傳”,學生有興致了,學習的效率也提高了。在這樣的氛圍中,筆者能漸漸牽引著學生的耳朵和心靈,無論講解一些文言語法,還是渲染作家的愛恨悲歡,甚至人生哲思,效果都不錯。既活躍氣氛,又有語文味,這也是筆者致力追求的“動靜結(jié)合、能放能收”。如果一切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只致力于去教懂教會學生,把學生變成課堂上的書記員,接受知識的容器,效果又會怎么樣呢?既然學生喜歡聽故事,那我們就講故事,因為“聽”總比不“聽”要好。
〓〓學習莊子的時候,學生們對于老莊的學說始終不能很好的把握。如何給學生一個清晰簡捷而又比較準確地引導呢?筆者還是采用了深入淺出的“講故事”方法。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給學生講了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將莊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糅合到這個典故里,將莊子對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凝聚于為亡妻而歌德反常規(guī)的動作上。聽過這個故事,學生對于莊子的部分思想有了較為感性的理解。筆者相信,這種處理教材的方法,肯定比單純介紹“無為”“齊生死”幾個名詞的效果要好。
〓〓三、學會質(zhì)疑,觀點新穎
〓〓于丹教授在講“處世之道”時大膽地提出“非愛行為”,同時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p>
〓〓在評講《論語》的過程中,于丹教授力爭從人文的角度正確評價一個人物、一種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定論,令人耳目一新,就如在演播室面對易中天教授不懷好意地詰問:“你們美女也喜歡孔子嗎?在你們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樣的?”誰知于丹教授并不上當,應聲答道:“我不主張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薄拔宜軗械慕巧皇且粋€體驗者,以身體之,以血驗之。”而多少年來,我們很多老師對文言文教學已經(jīng)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抱著教參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式的翻譯和解讀其文要義這些都不需要教師動腦子的,況且如今還有方便的網(wǎng)絡資源。問題是,現(xiàn)在的國家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質(zhì)疑,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要學習運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不會質(zhì)疑的老師,沒有思想的老師,怎能培養(yǎng)出會思考,敢質(zhì)疑,有思想,能創(chuàng)造的學生呢?
〓〓學習《季氏將伐顓臾》時,筆者向?qū)W生提出這樣的疑問:“‘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一觀點用在當今社會適不適合呢?”讓學生思考探究,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認為不適合,有的認為適合,并且都言之有理,筆者自己也表明自己的觀點:如果用現(xiàn)代倫理的視角審視孔子的此等言論,筆者以為是應該受到否定的?!斑h人”為何要歸服于你?你為何要讓“遠人”歸順自己呢?尤其經(jīng)不起推敲的是,如果遠方的人不歸服,我們就要用仁德(禮樂)去感化他,讓我們的道德高度與社會的有序狀態(tài)好到他挖空心思來。如此天真的道德教化設計,在當今社會是行不通的。
〓〓時至今日,科學知識觀得到更新和發(fā)展,但是教育領域卻難得產(chǎn)生相應變化。我們很多老師仍然受傳統(tǒng)知識觀和認識論思想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和知識觀來實施課堂教學,傳授知識。過分突出知識的權(quán)威性,從而使學習活動從根本上指向?qū)σ延形幕晒恼莆?,將學生束縛在權(quán)威認同的生活中,卻遮蔽了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質(zhì)疑問難并結(jié)合已有知識經(jīng)驗自主建構(gòu)知識的可能性,也遮蔽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體驗、感悟、提煉學習方法的可能性,從而阻礙了開放學科世界和將學習指向改造現(xiàn)實生活、開拓未來生活。文言文更多的是記載、反映古代社會風貌、風土人情、人文思想等方面的情況,很多思想、觀點已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實際,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老師不應該照本宣科式的翻譯和解讀其文要義,而更應該引導學生敢于質(zhì)疑、學會探究, 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總之,文言文教學教無定法,學無定式。只要我們教師敢于活解文本,旁征博引,并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懂得運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古為今用。那么學生對文言文學習一定會越來越有興趣,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一定會越來越有效,越來越高效,當然,文言文課堂教學沒有最有效只有更有效,對于文言文教學的技巧,我們將繼續(xù)學習、探究。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