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唐代有賈島“推敲”的佳話,宋代有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經(jīng)典,現(xiàn)代經(jīng)過上百次修改完成《李自成》的姚雪垠更為人們所稱道。我們語文老師都深知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往往在學生一氣呵成地完成草稿后,又“趁熱打鐵”,結合一兩篇習作的點評,要求學生反復修改自己的習作。然而,效果怎樣呢?
〓〓我們常??吹竭@樣的情景:學生在老師的反復強調(diào)和指點下,愁眉苦臉,不耐煩地讀著自己的習作,心不在焉地找出兩三個不妥之處,象征性地修改一下,應付了事。老師呢,在大講作文不厭其煩的道理,并耐心地鼓勵、指點后,可面對的還是學生的粗糙之作,只能發(fā)出無可奈何的慨嘆。
〓〓這樣的作文指導,是教師從完成兩節(jié)課的作文教學任務出發(fā)而設計的,它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違背了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學生長時間沉浸在緊張的寫作氛圍中,已經(jīng)非常疲勞,完成草稿后身心便處于放松狀態(tài),此時,不光思維處于抑制狀態(tài),注意力也很那難集中起來。在這種狀況下,要求學生對作文進行成功的修改,只能是一種奢望。學生必然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心不在焉,指導修改也就很難落到實處。因此,要把作文修改指導這個環(huán)節(jié)落到實處,教師必須多研究學生的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遵循規(guī)律,不要追求一改而成,而要根據(jù)學生思維特點,科學地安排時間,提出不同要求,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反復修改。
〓〓筆者在作文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嘗試:
〓〓初改,也稱粗改,在學生完成草稿后進行。教師根據(jù)學生身心疲憊、缺乏耐心的心理特點,只提出簡單的要求,進行粗略的修改。要求學生在文從字順,觀察或感悟是否都寫出來了等方面作思考。為了提高效率和興趣,減少習慣性的錯字、語病,要求學生邊朗讀邊修改,并結合“互批自改”的形式進行。
〓〓再改,與第一次修改要有一定的間隔時間。筆者常常安排在第二天晨讀后進行,并且指導學生在間隔的時間內(nèi)對生活進一步觀察、感悟,以獲得更深刻的體驗,為把作文寫得更生動、細致做準備。這次修改,學生頭腦清醒,思維也擺脫了打稿時的思路的束縛,能夠冷靜地、較客觀地面對自己的習作。這時,教師結合一兩篇習作的點評,指出本次習作存在的典型問題,指導學生修改,并要求學生在寫具體、寫生動上下功夫。修改以有效的互批自改形式為主。
〓〓第三次修改,在教師的批閱后結合評講作文時進行。教師對普遍存在的問題作出總結,對每篇習作都提出針對性的修改意見。學生修改目標明確,并且有優(yōu)秀習作作為借鑒,往往樂于動筆,易于修改。修改以自改為主,重點則在詳略的調(diào)整、過渡的安排、細節(jié)的描寫、心理的刻畫、環(huán)境的渲染、前后的呼應、懸念的設計、點睛之筆的運用等等。修改后,要求學生分組互相朗讀自己的習作,讓學生盡情表達成功的快樂,享受修改的妙處。
〓〓經(jīng)過三次修改,每個學生的習作質(zhì)量都有明顯提高。第三次修改尤為關鍵。學生在修改過程中獲得對寫作的豁然開朗的頓悟,他們也許在一剎那間便能領悟并牢記住某種感性的寫作方法,從而使自己的寫作進入一個新的天地。如果忽視這一環(huán)節(jié),一評了之,就會使學生失去一次提高作文質(zhì)量和寫作水平的機會。
〓〓總之,只要我們語文老師能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fā),遵循學法和學生心理規(guī)律,把作文修改指導落到實處,就會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反復有效的修改中不斷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