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教學應該怎樣運用民主的、開放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效呢?本人認為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著眼于人的發(fā)展,做到教學內容開放、教學過程開放、教學方法開放、教學結論開放和教學評價開放。
〓〓一、教學內容開放,使課堂更加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
〓〓思想品德課的時代性特征,要求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實際,回歸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生活。而課程的概括性和教材的時效性,制約著教學的實效性。為此,我們在遵循課程要求和教材結構的同時,還要有的放矢地突破課程和教材,廣泛引進自然地、社會的真實現(xiàn)象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拓寬教學資源,加強教學與社會、與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學,使教學走進生活,使學生學會生活。
〓〓二、教學過程開放,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和學生都是真實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各自的知識結構、生活經(jīng)驗不同,其著眼點、困惑、興致、思維方式等主管因素各不相同,這使得教學過程變得復雜多變。思想品德課運用既定的教學結構和模式進行教學,不可能適應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變化,不可能符合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即使是再完美的教學設計,它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只有調動教師的教學機智,適時地調整教學進程和具體目標,才能提高教學適應性,做到教學過程與人的開放性的統(tǒng)一。
〓〓三、教學方法開放,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教無定法,教師必須突破自身的局限,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選用和適時調整教法,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在思想道德課教學中,教師已經(jīng)注意到教學方法的變革,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法。成功的探究式教學并不一定是看課堂上問題的多少和課堂熱鬧的程度,更主要的是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看問題能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引發(fā)熱烈的討論和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有時需要有激烈的爭論、積極探索的高潮,有時卻要有思緒起伏、心潮澎湃的沉靜。我們追求的不是表面形式上的熱鬧非凡,而是實質上的改革創(chuàng)新。
〓〓四、教學手段開放,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工具提高教學實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手段日益多樣化、現(xiàn)代化。教師必須掌握現(xiàn)代教學技術手段,更多地運用多媒體和網(wǎng)絡,以適應教育現(xiàn)代化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學實效。但是由于學校辦學條件不同,我們在倡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的同時,決不是簡單地否定和拋棄傳統(tǒng)的手段,而更需要調動教師的教學智慧,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特別是現(xiàn)成的教具、簡單的辦法,以多維的教學視角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
〓〓五、教學結論開放,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過程是新知、激情、智慧的生成過程,對于“真”領域的問題,如經(jīng)過實踐證明的基本原理,我們可以給學生明確的結論,當然,這種結論也可能是多元的。但是,對于“善”和“美”領域的問題,我們不要急于給學生結論,更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選擇一種正確的立場和評價的標準,以寬容的心態(tài)讓學生有一個思考、體驗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或看法,鼓勵學生在他人的認識基礎上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
〓〓六、教學評價開放,使教師能夠在寬容的氛圍中探索和發(fā)展
〓〓教學評價不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最終判決,而是教學過程促進力量,具有重要的診斷、激勵功能,應該成為教師自身發(fā)展的催化劑。而評價本身并沒有唯一的標準,思想品德課教學涉及的主要是人類認識、道德與價值的問題,具有諸多的不確定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這才符合事物本身的多元性本質。同時,由于教學內容、過程、方法、結論等方面的開放性,我們必須堅持評價主體多樣性和評價方式多元化的統(tǒng)一,以開放的心態(tài)評價教師的教學、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同樣,對于學生的學習評價也要堅持校內外結合、課堂內外結合、多種方式方法結合,立足鼓勵,促進發(fā)展。
〓〓當然,思想品德課進行開放式教學,必須注意教學內容開放的目的性,始終圍繞教學目的,保證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必須注意開放時空的合理性,該開放時開放,該收斂時收斂;必須強調開放性式的針對性,做到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同時還要把握好開放程度的適度性,做到張合有度、緊馳有度。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