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豆真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
上學第一天,一個往上掀蓋的書桌,讓她驚奇不已——不停地掀起、蓋上,掀起、蓋上,弄出咣當咣當?shù)穆曇?,擾亂了正常的學習秩序。經老師制止后,她又站到窗戶邊往外看,一會兒招來宣傳藝人給同學表演,一會兒又大聲地和燕子對話……很快,“怪孩子”小豆豆就被學校開除了……
但是,媽媽堅信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她沒有告訴小豆豆被開除的真相,而是把她送到小林宗作校長私人創(chuàng)辦的“巴學園”。學校的大門是用矮矮的樹做成的,教室是廢棄的電車,在小豆豆看來,“巴學園”簡直是一幅只有夢里才能見到的景象。第一次見到小豆豆時,小林宗作校長用了四個小時的時間傾聽她講話。小豆豆把錢包掉進化糞池,當她用舀子一勺勺地舀糞便時,校長先生兩次從她身邊經過,都只是關心她有沒有撈到錢包,而絲毫沒有責怪和訓斥。校長先生讓男生女生光著身子在游泳池里游泳,因為“如果男孩和女孩覺得對方和自己的身體不一樣,是很奇怪的事,那就不好了”……小林宗作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她真正地了解兒童、尊重兒童和熱愛兒童。在“巴學園”里,學生們不僅學習書本知識,還經常野炊、散步、冒險、種樹、泡溫泉,度過了充滿無限樂趣的小學生活,這些也為他們美好的一生奠定了基礎……
小豆豆長大后,成為日本著名作家、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黑柳徹子。她把小學的這段真實經歷寫成了書——《窗邊的小豆豆》。該書被譯成33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暢銷,小林宗作的“巴學園”也被視作理想教育的圣殿。黑柳徹子的敘述完全是兒童化的,她始終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在講述,故事極其清淺,內涵又無限豐富、深刻,真正實現(xiàn)了“極清淺而極深刻”。對于此書,無數(shù)專業(yè)人士提煉它所蘊涵的深刻理念,我自知功底淺薄,且從一個編輯的角度來談一談它對教育敘事寫作的啟發(fā)。
書中有一節(jié)叫“正男”,文章千余字,情節(jié)也很簡單。
二戰(zhàn)期間,朝鮮孩子正男在日本生活,經常被日本孩子充滿憎恨地稱為“朝鮮人”。有一天,小豆豆放學回家,經過一個小小的山崖時,發(fā)現(xiàn)正男站在山崖上,兩只手叉著腰,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突然,正男沖著小豆豆大聲喊道:“朝鮮人?!焙奥暢錆M了憎恨,非常刺耳,這讓小豆豆十分驚愕、害怕?;氐郊抑?,小豆豆告訴媽媽:“正男管我叫‘朝鮮人’?!甭犃诵《苟沟脑挘瑡寢層檬治孀×俗?,轉眼之間,媽媽的眼睛里已經充滿了淚水。小豆豆大吃一驚,以為自己做錯了什么壞事。接著,媽媽擦掉眼淚,緩緩地對小豆豆說:“你和正男一樣都是小孩子,所以,絕對不可以區(qū)分說‘那個是日本人’,或者‘那個是朝鮮人’。要友好地對待正男,他只因為自己是朝鮮人,就被人這樣粗暴地叫來叫去,是很可憐的。”小豆豆聽后,暗下決心,下次見了正男一定告訴他:“大家一樣都是小孩子,我們交個朋友吧!”
一句“大家一樣都是小孩子”,可謂意蘊豐厚。我們可以從“世界公民”的角度來解讀,可以從“對生命的尊重”來解讀,還可以從“人與人和諧相處”來解讀。而作者黑柳徹子,沒有堆砌大量的專業(yè)術語,也沒有拔高到人性關注和生命敬畏的層面來注解,而是將深刻的內涵蘊藏在一個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故事中。讀者讀起來輕松有趣,讀后卻陷入沉思,回味無窮。
書中,媽媽的家教方式、校長的辦學理念、學校課程的設置等,都毫無疑問地體現(xiàn)了一流的教育水準,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作者將如此厚重的教育理念,以講故事的形式展現(xiàn)給讀者,連小孩子都讀得懂,甚至會被深深地吸引。其深入淺出的敘述功力,著實令人驚嘆和折服。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馬克斯·范梅南認為,教師從事實踐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說出和不斷地說出一個個真實的教育故事。把教育教學深奧的道理還原成生活故事,是敘事研究的一大貢獻。由此可見,教育敘事寫作對于教師日常研究和專業(yè)成長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寫好教育敘事?寫作這類文章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身為編輯,總有老師問我,他的教育敘事寫得細膩、生動,為什么沒有被采用?這些老師常常忽視了故事背后所體現(xiàn)的理念與智慧,文章做到了清淺,但不夠深刻。
向貧窮的孩子施以金錢援助,為了后進生的學習廢寢忘食,如何顧及自尊地處理了偷竊行為……諸如此類的故事,寫得再妙筆生花、曲折感人,也終究給人感覺單薄,因為它缺乏為人師者對教育的深刻認識,缺乏一定的教育智慧。我們愛學生,但不能愛得辛苦,教育絕不僅僅意味著奉獻與犧牲,它應該彰顯為人師者的精神愉悅和自我成長;我們處理偷竊行為時,不僅要顧及學生的自尊,還要進一步弄明白導致這一行為的原因,引導孩子實現(xiàn)心理健康成長。還有,我們在敘事時,能不能多一些兒童視角?是否以平等的姿態(tài)在講述?總之,一篇好的教育敘事,絕不僅僅是把故事講得生動那么簡單。
還有一些老師常常“故作深刻”,用詞艱澀難懂,恨不得把“吃飯”說成“完成了將盛器中的糧食轉化為軀體所需能量的過程”。句子不照著簡潔流暢地寫,偏偏繞來繞去,仿佛不把人繞暈就不能顯示自己的專業(yè)功底。有人炒作概念,先給文章罩個新名詞。讀者揪著頭發(fā)費勁地讀了半天,才發(fā)現(xiàn)新概念下掩藏的是人人皆知的舊知,或者是一堆正確的廢話。真正的佳作,哪些是靠擺弄文字來傳遞理念的?只有對內容不自信的人,才會在形式上玩些花里胡哨的把戲。
寫出一篇好的教育敘事,首先,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能夠從日常生活中選擇有深度、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例來闡述。一些老師常年堅持教育敘事寫作,產量極高,但是寫的都是七零八落的現(xiàn)象及一些類似于流水賬的東西。這些記錄對于生活的記憶是有益的,但很難真正轉化為教育思想,不會啟發(fā)他人思考,也不會對他人產生影響。其次,不論文章表達多么深刻的思想,都要盡力寫得像散文一樣優(yōu)美,深入淺出,生動有趣,耐人尋味,這不僅是作者語言表達能力的體現(xiàn),更是理論素養(yǎng)、專業(yè)精神的綜合反映。蘇霍姆林斯基20多年如一日,一直堅持敘寫學校的故事、教師的故事、學生的故事。在他的敘事中,我們能夠讀出清新優(yōu)美的筆觸,讀出濃郁甘醇的師生情感,讀出深厚精湛的教育理念,更能讀出一代大家孜孜不倦、刻苦鉆研的精神和姿態(tài)。
寫好教育敘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始終和個人的專業(yè)成長相隨相伴,因此也沒有什么立竿見影、化腐朽為神奇的技巧指導。但是,當我們動筆時,腦子里至少可以有這樣一個標準:好的教育敘事就應該是《窗邊的小豆豆》這樣的,極清淺而極深刻!
作者單位:《小學教學·語文》編輯部
鏈 接
劉良華:
教育敘事的難題是什么
劉良華:
教育敘事的難題是什么
教育敘事的基本精神是“面向教育事實本身”或“面向教育日常生活”。可是,那么多中小學教師一直居住在教育日常生活中,為什么很多中小學教師無法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呢?
這里面的困難就在于:人們雖然居住在教育日常生活中,但他們并不見得真正“面向教育日常生活”。
真實的教育敘事是從教育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識別某個或某些“教育沖突”。
只有那些對教育沖突比較敏感的人,才會關注、注視、識別并面對這些沉默無語的“教育沖突”。所謂“敏感”,實際上是某種眼光(理解力和判斷力)。而某人是否具有發(fā)現(xiàn)教育沖突的眼光,取決于這個人是否已經形成自己的“個人化的教育理論”。這才是真正的難題。
這個難題說白了就是:教育敘事不能直接講述教育道理、教育理論,否則就不是教育敘事,而是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