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造就的飲食習慣
早年的東北要比現(xiàn)在冷得多。過去,為了阻擋風雪,東北民居無論是大門還是窗戶都是朝外開的,每有大雪過后,家家戶戶的大門幾乎都會被門外的積雪堵死,早上必須要先有人從窗戶跳到屋外,把門口的積雪清理干凈,才能把門打開。遇上暴風雪時,甚至要先用滾燙的開水去“澆”門,才能打開被冰凍住的大門,東北的冷由此可見一斑。與東北天氣的“冷”形成反差是東北人的“熱情”,這種“天冷”“情熱”的獨特魅力,在吃上同樣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由于天氣寒冷,東北人吃飯之前一定要來上一大碗燒酒,不僅能夠暖身暖胃,還能緩解勞累;為迅速補充能量,食物方面則會選擇油大肉厚的菜肴,因此“豬肉燉粉條”“醬大骨”“汆白肉”等菜肴備受歡迎。東北菜肴的另一特點就是“塊大量足”,如果有人請客吃飯,上菜必是10寸盤,燉菜必用小盆裝,宴席結(jié)束后,如果飯菜不剩下一小半,主人肯定會覺得“菜沒點夠”,這同“松鼠桂魚”“響油鱔糊”這類制作精細的江南菜肴所代表的風格完全不同。
山珍野味唱主角
東北又稱“關東”,關東一詞最早來源于明朝“山海關東”的說法,地域上是指山海關以東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內(nèi)蒙古東部的廣大地區(qū)?!按髺|北”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就是地大物博、物產(chǎn)豐富,“棒打狍子,瓢舀魚”是對北大荒富饒的最好詮釋。從南到北都有珍稀物產(chǎn)出產(chǎn),渤海灣盛產(chǎn)的“遼參”,長白山的“人參、鹿茸、榛蘑”,大興安嶺的“黑松子”以及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傳統(tǒng)東北菜的食材選擇講求“天然”,比如:用東北野生榛蘑為主料的“小雞燉蘑菇”;以大興安嶺特產(chǎn)黑松子為主料的“松仁玉米”;用長白山人參和梅花鹿肉慢火燉煮的“砂鍋鹿寶”;還有被譽為月子圣品的“遼參小米粥”……這些無一不是人盡皆知、土生土長的地道東北菜。
中西合璧創(chuàng)造難忘回味
東北地區(qū)不僅僅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更是多國交界的邊境地區(qū),中國和蒙古、俄羅斯、朝鮮等國在東北境內(nèi)都有交界。因此,東北各地外國僑民聚居,哈爾濱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哈爾濱是一個極具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人們的穿著習慣,都與鄰國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同樣,當?shù)氐娘嬍巢穗戎幸踩谌肓四ú蝗サ摹岸韲秲骸薄R浴暗厍蛉硕贾馈钡摹板伆狻睘槔?,相傳這道菜是清朝時東北名廚“濱江膳祖”———鄭興文專為迎合俄國貴客口味而特別創(chuàng)制的一道全新菜品,當時的鍋包肉甜味很重,掛滿了糖漿,非常符合俄國人嗜甜的口味,曾經(jīng)風靡一時。不僅如此,“哈爾濱紅腸”“格瓦斯”“毛嗑”都深受俄國飲食文化影響,是中西合璧的產(chǎn)物。無論起源怎樣,也不管經(jīng)歷了什么,其實東北菜肴和東北人的性格是一樣的,絕對“鋼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