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琴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外語系,四川 汶川 623000)
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天人合一”看梭羅與儒道思想之異同
苗琴
(阿壩師范高等??茖W(xué)校外語系,四川 汶川 623000)
梭羅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本文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以及人性的本真等幾個方面,探索梭羅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異同,從而尋找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正確的相處之道,以促進世界的和平共處,人與環(huán)境的相生共長,追溯中國夢的源頭。
梭羅觀點;儒道思想;人與自然
在自然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今天,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越來越強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生共長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發(fā)展的主題和面臨的難題。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早在兩個世紀以前,美國的超驗主義作家梭羅就已經(jīng)久久徘徊在《瓦爾登湖》畔,體驗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大美之境界。這種和諧共生的思想,再追溯到古老的中國,儒道思想的“天人合一”把這一觀念前溯了兩千多年。梭羅所崇尚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儒道“天人合一”不僅有思想的共通,也有追求的共通,對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的指導(dǎo)作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梭羅是十七世紀美國超驗主義作家,他一生酷愛東方哲學(xué),尤其深愛博大精深的儒道思想哲學(xué),并不斷地從中獲取與自己思想相通的營養(yǎng),對于東方典籍,他最愛《荷馬史詩》與《道德經(jīng)》,他在日記中曾經(jīng)寫到:“這些古書是多么動人心魄,荷馬、孔子的情趣是多么高貴!”在他的作品中經(jīng)常會引用一些荷馬與儒道的思想觀點,來作為自己觀點的佐證。他的成名作是《瓦爾登湖》,在《瓦爾登湖》中他淋漓盡致地闡述了自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點,通過對瓦爾登湖自然景觀的細膩描寫,和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真實感受的臨摹,把一個和諧、自然、雅致、靜美、令人無限依戀又無限向往的瓦爾登湖與藍天白云、飛鳥游魚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似陶淵明東籬下的黃菊,如王維明月下的清泉,詩情畫意不僅來自大自然的賜予,更是來自內(nèi)心的寧靜,只有寧靜的心,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這就是一個最具中國情趣梭羅,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國超驗主義作家。
2.1 人與自然和諧的異同
相同之處:梭羅的觀點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西方是信仰主義世界,尤其是十七世紀的美國,人們普遍信仰上帝是萬物的締造者和主宰者,而梭羅卻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屬于自然界的,而不是屬于上帝,人在自然界中,就必須與自然界和諧共生。這一觀點與我國的古典哲學(xué)的儒道思想“天人合一”處于同一個思想體系之中。東西方哲學(xué)的觀點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與自然的觀點,西方的觀點是人與自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和對立面,而中國認為人與自然是“部分與整體”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人是由自然而生,死后又回歸自然。梭羅的觀點正是與這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觀點相契合,梭羅曾說:“我更愿將人看成是自然界的棲息者,或自然的一部分。”
不同之處:梭羅雖然一直認為人是自然的棲息者,把人看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但在梭羅的作品里依然能夠找到西方思想的痕跡,比如他認為自己能夠居住在瓦爾登湖,能過著那種自然、簡單、獨立的生活,是按照智慧的指示。依然有智慧神受的思想,而不是儒道所崇尚的“道法自然”思想。比如陶淵明的詩歌中是對自然的向往與召喚,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而絕非智慧的引領(lǐng)。
2.2 人與人和諧的異同
相同之處:儒道思想中,人與人之間就如人與自然界之間一樣,是和諧共生的,是在共同的環(huán)境下的個體,所提倡的思想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說的是在和平共處的前提下,個體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與不同的思想,而在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中是相同的。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都是在運動中趨向和諧與平衡,是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和諧共存。梭羅觀點是崇尚個人自由,強調(diào)個人的力量,他曾經(jīng)寫到:“我并不想為沮喪寫一首頌歌,倒是要像站在自己的棲所報曉的雄雞,勁頭十足地夸耀,只為喚醒在物欲世界里沉睡麻木的鄰居們,倡導(dǎo)人們要生活得“簡單,簡單,簡單??!”
不同之處:儒道思想崇尚的是和諧共存,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diào)的是人類本身的和諧,是人天人合一的基本元素。強調(diào)“人和”思想的重要性。而梭羅更強調(diào)自我,強調(diào)自我的力量。
2.3 人與社會和諧的異同
相同之處:關(guān)于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強調(diào)的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崩献诱J為,政府要放權(quán)給人民,讓人民自由地生活,人們很多疾苦,就是因為政府的統(tǒng)治過于具體和嚴苛,他認為百姓的疾苦是因為政府的稅收太多,百姓難以統(tǒng)治,是因為政府管制的太多。他說最好的統(tǒng)治是能夠讓百姓感覺到?jīng)]有統(tǒng)治。就是他所說的“太上,不知有之”。梭羅同樣也是主張政府的統(tǒng)治越少越好,他呼吁社會必須充分的尊重個人的權(quán)利,強調(diào)每個人都有權(quán)利自由的生活,他說:“我們必須首先是人,然后才能當臣民?!边@就是主張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民,尊重人民的尊嚴與權(quán)利,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平等。
不同之處:儒道強調(diào)的是“無為而治”,主張清正廉潔,無欲無求地統(tǒng)治國家,而梭羅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政府主義者。主張對政府要采取“不服從”、不合作的態(tài)度,認為最好的政府是什么都不管的政府,認為人對社會唯一負責的就是崇尚生命,甚至因拒交人頭稅而獲罪。
一百多年來,梭羅的《瓦爾登湖》一直暢銷全世界,他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自然科學(xué)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的了解更快深入而科學(xué),人是自然的棲息者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在西方世界對自然的崇尚之風也越刮越烈,人類與自然對立,結(jié)果被自然深刻地教訓(xùn)了,紐約的酸雨,日本的海嘯,我國的霧霾等等都是人沒有與自然和諧而自然給人類的懲罰。“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千百年來沿襲的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歷朝歷代都有時代的意義和與時代相契合的內(nèi)涵,不僅影響了我國的哲學(xué)思想的走向,同時也影響了我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方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儒道思想的傳承。儒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帶給中國人的是社會的和諧,人民的和美,自然的風調(diào)雨順。
4.1 對自然環(huán)境的意義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天人合一”在當代具有十分巨大的意義,使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人既然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是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那么就必然是同生共死的,是榮枯與共的。對自然的破壞就是對人類本身的破壞,如同自相殘殺,如同煮豆燃豆萁。對自然破壞的后果只能是人類如豆般“在釜中泣”了。基于這樣的思想,近年來人們更對環(huán)境的保護倍加關(guān)注,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和諧共處,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從開發(fā)荒山荒地到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從“敢叫日月?lián)Q新天”到“還我藍天碧水”,從鼠口奪糧到放鳥歸山,人類在努力地還自然于自然,讓生命與生命同等尊貴,讓人類更加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崇尚生命本身,道法自然在一步步的趕走“人定勝天”的思想。
4.2 對人的思想的意義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天人合一”在當代對人的思想的意義所在就是讓當代人更加認識到生命的本真,從梭羅的《瓦爾登湖》到梅爾的《普羅旺斯的一年》,人們對自然本真的生活又一次更深入的崇尚,梅爾的簡慢生活的基調(diào),也正是老子的思想,崇尚簡慢生活,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所謂“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而梭羅也受儒道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而提倡簡單的生活,反對奢侈。這兩種異源同流的思想,正是當代人們應(yīng)該追求的生活,簡慢、自由、回歸自然、內(nèi)心寧靜、勁賞天地大美。對我國當代的形式來說,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崇尚自然使我國人民更注重環(huán)保,保護自然資源,天人合一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更加和諧,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使我國才能夠有天地和諧風調(diào)雨順,社會和諧國泰民安的大好局面。當今的傳統(tǒng)文化熱潮下,儒道思想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也有更為廣泛的意義。
從瓦爾登湖寧靜的水中,梭羅看到了不染紅塵的魚,從牛馬的役使中,老子看到了人性的殘忍。追求自然,道法自然,追求人內(nèi)心世界的寧靜,追求自然界的萬生平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追求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政治的清明。這才是儒道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是梭羅思想在當代社會中的詮釋。儒道思想對我國的文化起到了最深遠的、最原始的影響,而且傳承了兩千多年,不僅沒有減弱其光輝,反而不斷的發(fā)揚光大,不斷地更新和升華,使儒道思想具有時代意義,能夠與時俱進弘揚時代精神,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促進政治的清明與國家的繁榮,中國夢的實現(xiàn),同時也是全世界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沖突的寶貴經(jīng)驗與途徑。
[1]A·克利斯迪.超驗主義中的東方[M],紐約,1932.187.
[2]林語堂.生活的重要性[M].紐約,1962.122.
[3]亨利·梭羅,瓦爾登湖[M].徐遲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莊子.齊物論·莊子[M],中華書局,2007.39.
[5]蔣瓊.儒道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xué)的影響[J].湖北第二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0,(07).
[6]常先甫.論莊子與司空圖的自然觀[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0(04).
[7]Thoreau,H.D.The writings of Henry David Thoreau (Volume V)[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06:539,208.
[8]Thoreau,H.D.Walden and Other Writings[C].Bantam Books, New York.1981:85-86.
責任編輯:鄧榮華
D09
A
1672-2094(2014)03-0012-03
2014-04-18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論儒家思想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分析西方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的儒家思想為例》(編號:14SB0303)研究成果之一。
苗 琴(1979-),女,四川茂縣人,阿壩師范高等??茖W(xué)校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xué),英美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