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生物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是改變學生學習單一、被動的局面的方法之一,同時這與新課標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要求是相符合的。生物學還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那么,怎樣在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呢?本人現(xiàn)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在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實驗課是學生最喜歡的課,但也是教師很難把握和控制的課。在實驗中學生往往因為動手能力差、操作不當而不能完成實驗任務,沒能得出理想的實驗現(xiàn)象,最終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所以,在實驗教學中應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具體體現(xiàn)在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中。
首先,在分組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分組實驗中,教師應給學生營造輕松而舒適的實驗氛圍,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說服學生在實驗中克服膽怯的心理。但在分組實驗過程中,學生往往缺乏自信,怕打壞儀器,弄臟衣服,不去操作,還怕老師或同學笑話,因而不愿意動手,只站在旁邊觀看。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鼓勵措施,常對學生說:“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動手去做,就一定能成功?!庇袝r我還會督促學生動手,只要能邁出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自然輕松了,久而久之,學生就克服了不敢動手操作的膽怯心理。
其次,在演示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演示實驗往往由教師一人完成,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動手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鍛煉和培養(yǎng)。為此,教師應根據(jù)教材情況改教師演示實驗為其他形式的實驗,如教師和學生共同實驗、分組實驗、課外家庭小實驗等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如下:
(1)把教師演示實驗改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實驗。這樣不但輕松完成了實驗任務,而且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如教師在演示《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時,可讓幾個學生為代表,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氣,來證明種子呼吸時釋放的是二氧化碳。這樣,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動手的機會,提升了學生的操作能力。
(2)把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在分組實驗中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動手的機會。如《水分和無機鹽通過導管向上運輸》的演示實驗,完全可以改為學生分組實驗。在此實驗中讓學生親手將樹枝條插入稀釋過的紅墨水中,之后將樹枝條進行橫切和縱切,再用放大鏡觀察染紅的部位。這樣不但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把教師演示實驗改為課外家庭小實驗。如《種子萌發(fā)的條件》的演示實驗完全可以改為家庭小實驗,讓學生在家中獨立完成。學生可以利用家中的糧食(如大豆、小麥、玉米等)的種子做實驗材料,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做實驗儀器,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還能擴大學生的實驗空間。
二、在動手制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中,動手制作是很重要的,動手制作是科學發(fā)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生物課堂中學生的動手制作也顯得尤為重要。如在學習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時,讓學生在制作植物細胞結構模型的過程中想方案、找材料,尤其是在學生動手制作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嘗試錯誤,從而產(chǎn)生新的想法和思維,不斷閃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從學生制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學生利用各種材料完成了作品,有的用各種顏色的泥巴捏出每種細胞器的形態(tài);有的用泡沫板和水彩筆制作出了細胞的模型,他們把一個個細胞器用膠水或膠帶紙固定在泡沫板上;有的學生還用面粉和面并且涂上顏色來完成模型的制作;有的學生利用廢棄的玩具做實驗材料……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不但發(fā)揮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而且也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在課外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外活動是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場所,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最好方式。動手能力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開始并在活動實踐中形成。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課外活動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應以校園內和校園外為主要場所盡可能地安排課外實踐活動。
1.校園內:以成立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等形式定期開展課外活動。如養(yǎng)殖小動物、栽培花草、進行微生物接種;制作鳥巢、開展校園愛鳥活動;進行科技小發(fā)明、小制作;辦生物小抄報等。通過這些課外活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2.校園外: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野外采集動植物標本;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調查活動;引導學生動動手,如搞無土栽培、向光性實驗、植物營養(yǎng)繁殖等;讓學生以小指導員的角色給農民講解種植的技術,以飼養(yǎng)員的角色給養(yǎng)殖戶的羊、豬、牛等喂飼料,等等。這樣,學生在面向社會、面向大自然的實踐中手腦并用,既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