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彩娜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名著,極富哲理與文學精華,是古圣先賢留給子孫后代的一份珍貴財富。在義務教育階段有目的、有組織、有步驟、有選擇地學習,對于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校文化底蘊、加強學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以弘揚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為核心,以誦讀國學經(jīng)典名篇為載體,以誦讀經(jīng)典、主題教育、交流探討、實踐體驗為主要形式,“國學經(jīng)典誦讀”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yǎng),在學生心靈中不斷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漸漸地陶冶其性情,開啟其智慧,為學生的一生提供營養(yǎng)。
一、誦讀經(jīng)典,增加學生文化底蘊
伴著清風走進校園,在一日之晨,我們班傳出瑯瑯書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睆某跻坏匠跞?,學生們背完了《論語》,背《老子》,再背《唐詩宋詞》。
每天早讀背誦幾句話,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經(jīng)典詩詞就會進入學生的大腦,并大量地積累與沉淀。于是在考試失利時,遇到挫折時,有學生用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來激勵大家奮發(fā)向上,努力拼搏,總會看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意境。
班長安同學在介紹經(jīng)驗時說:“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這是他在班上樹立威信的名言。學生中有遇事急躁的,其他學生就會提醒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我班的周同學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學習,不張揚、不自夸,謙虛、秀氣,又極有自己的主見,認準了的事,就努力做下去,不管別人怎么說,我就是我。對于對手,她也從來不說傷人的話,對自己取得中考狀元,我們看到最多的是她嫣然一笑。這就是心靈的寧靜與平和,態(tài)度的從容與沉穩(wěn),為人的大度與寬容,應該說她已將經(jīng)典詩句中的道德、文化、做人的準則,由外到內(nèi)沉浸到心靈深處,表現(xiàn)在一言一行中。
二、主題教育,在交流探討中深挖教育思想
學生經(jīng)過長時間的誦讀,對于許多名句已熟記于心,這時就需要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讓學生深刻理解經(jīng)典篇目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梢栽诎嗉壷虚_展形式各樣的主題班會,例如對學生進行“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tǒng)美德——中華孝道”的主題教育,先播放相關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無私奉獻的視頻,告訴學生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其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父母自我們出生以后便開始不斷為我們付出,那份艱辛,恐怕要到很久以后我們才能體會得到吧。接著講“懷橘遺母”“臥冰求鯉”的故事,然后讓學生講一下父母平日里對自己的關愛、幫助與體貼,繼而自然地引導學生說一說平日里該如何孝敬父母,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討論一下今后該如何做。在整個活動中學生被父母的付出感動著,也為自己平時不理解父母慚愧著。后來有家長反映,這段時間孩子很少和他爭吵了,還能幫家里干一些家務活。
三、實踐體驗,將思想化為行動
在初三復習沖刺階段中,我班的學生保持了一貫的平和,一貫的溫文爾雅,一貫的謙遜踏實,因為他們知道這只是人生中一個小小的考驗而已,走穩(wěn)走好這一步是關鍵,但到了最后已經(jīng)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心態(tài)的考驗。經(jīng)過儒家文化滋養(yǎng)的他們,能更清醒地認識自己,所以他們以君子風范走向了殘酷的考場,最終取得理想的成績。
這些例子說明經(jīng)典詩文具有教化、審美、認知等多種作用,它們講述的都是一些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熱愛生活、鐘情自然的基本道理,讓學生接受這些經(jīng)典詩文的熏陶,百益而無一害。古人的許多思想、哲理都是通過文字記載并流傳下來的。語文學科有得天獨厚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優(yōu)勢。古人的智慧,先哲的風范,經(jīng)典的作品,做人的道理,都蘊含在經(jīng)典詩文中。
文學作品中感人至深的形象打動著學生,他們才會在求知中習德,在循循善誘中領悟道理,班級和諧的氛圍自然就會形成。如果班主任急功近利只追求分數(shù),結(jié)果只會讓學生迷失在分數(shù)中,而思想品德方面成為一片荒漠。閱讀和背誦經(jīng)典詩文能給學生積淀扎實的文學底蘊,在對文學喜愛并追求的基礎上,自然會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從而走向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積累了三年的經(jīng)典詩文,也會讓學生受益終身,這是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所能給他們的伴隨他們一生的最大財富,也是他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智慧與道德的源泉,是刻在他們心靈上的,長在他們頭腦中的碩果累累的文化莊稼。
(責任編輯陳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