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p>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學生手不釋卷,一本教材深挖廣掘,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學得味如嚼蠟。羅大佑的《童年》表達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聲: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嘰嘰喳喳地寫個不停時,學生的心早已飛向池塘邊的榕樹、操場上的秋千。多年來,老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如同鐵打的江山,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極端的教育家曾稱之為“圈養(yǎng)”。何不讓學生成為教材、課堂的主體?下面僅以閱讀為例,談談如何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
閱讀教學要返璞歸真,“璞”、“真”是指事物固有的樸素規(guī)律,“返璞歸真”就是要遵循學生認識的規(guī)律和語文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搞花架子,不趕潮流,樸素、實在地教讀。《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由于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閱歷、性格等不同,對文本閱讀的體驗和理解必然存在差異性。于是,我們經常能在課堂上聽到獨特、多樣的聲音,甚至能親眼目睹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頗為精彩的“實話實說”。面對不同的聲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根據(jù)多年教學經驗談談個人看法。
一、教師要耐心傾聽
教師要善于傾聽和關注學生所表達的思想核心,合理而民主地接納學生的標新立異,從中發(fā)現(xiàn)他們創(chuàng)新的思想,繼而點燃他們創(chuàng)新的火花,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充分發(fā)揮。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美術老師上課讓學生畫一個楊桃,大多數(shù)學生都畫出了楊桃的原形,而有一個學生卻將楊桃畫成了一個星星,老師問他:“楊桃是多邊形的,你為什么將它畫成了五角星?”學生說:“我坐在這里的位置上看楊桃,它多像一個閃閃發(fā)光的五角星呀,為什么不把它畫出來呢。”老師聽后鼓勵說:“你真會動腦筋,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希望以后你能畫出更多與眾不同的作品來?!痹囅耄绻@位美術老師認為學生違反了畫畫規(guī)律,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那么學生還會喜歡上美術課嗎?很可能他從此對新鮮事物失去興趣,甚至碌碌無為。
教師耐心的傾聽無疑給了學生求新的勇氣及前進的動力,也因此更能夠發(fā)掘學生內心的潛能,從而產生獨創(chuàng)的靈氣。
二、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根植于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學生求異,角度可以是多向的,理解可以是多維的,答案可以是多樣的,價值取向可以是多元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不要求一致,不拘泥于既定答案,“重視學生真實的感受,親身的體驗,獨特的理解”。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展現(xiàn)了獨特的思維能力和豐富多彩的個性發(fā)展方向。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真實體驗,鼓勵學生發(fā)展自己的獨特見解,自然地展現(xiàn)自身特色與風采,真正實現(xiàn)“一人一特色,一生一個性”的理想化、個性化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設計要“新”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xiàn)出教學過程的主要內容,而不是用每一句話表現(xiàn)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把握好尺度,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時機和空間,盡最大努力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會到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樂趣,讓學生在不同問題面前得到不同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有超強的隨機應變能力,以便應付課堂上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情況。
主要內容包括: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興趣,如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猜測,如何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觀察、思維和實踐,以及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如何歸納和總結,基本練習、變式練習、發(fā)展練習如何呈現(xiàn)和使用,知識的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如何進行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
四、課堂教學模式要“新”
新教材給學生提供了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的機會,使新教材的教學更容易體現(xiàn)“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主動探索——相互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實踐”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課堂的開放性體現(xiàn)為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異想天開地辯解和爭論,對問題的理解可以犯錯,可以讓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理解方法,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多元化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是受重視和受尊重的。開放式的課堂不能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可以代替教師成為主體,在評價別人的成功與失敗和被別人評價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心。教學中要以開放題的教學作為開放式教學的切入點,新教材中所編排的開放題為開放式教學打下了良好基礎。
總之,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課程目標將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正如著名語文教育家、我國語感教學派的杰出代表洪鎮(zhèn)濤老師所提倡的:“變講堂為課堂?!币匀藶楸荆铝τ谂囵B(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凌永年.傳統(tǒng)語文教學抉微.語文教學之友,1998(7).
[2]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
[3]段崇軒.語文課要返璞歸真.語文教學通訊,2004(4).
[4]胡瀟.論思想認識中的非邏輯機制.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9(2).
[5]李寰英.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路.語文學習,1998(4).
[6]趙則玲.略論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作用.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7).
[7]梁宏江.范文見識能力.中學語文教育,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