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高華 賈云蘭
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提問,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但事實上,在課堂教學當中,仍然存在著無效提問,簡單回答是、否,好與不好,這造成了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也浪費了課堂時間,降低學生的積極性。古人曰: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如何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找準切入點進行有效的提問
提問要有切入點,抓住了這些切入點,就找到了提問的“拐棍”。教師要吃透教材,熟悉學生學習情況,找準問題設計的著眼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疑、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領,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師用心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能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還要能教給他們質疑的方法,給學生一雙會生“疑”的“慧眼”。 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文時,教師一出示課題后即刻啟發(fā)學生尋找題眼,抓住題眼“開”字設置疑問:盤古為什么開天地?盤古怎樣開天地?盤古開天地的結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題眼發(fā)問,學生想讀書的欲望油然而生。
在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質疑時,我們可以告訴學生題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視全文的主要內容。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提示他們可以針對課題提出一些問題。一般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這三方面來提問,久而久之,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見題生疑的習慣,從而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有些教師在備課時常常在問題邊上寫上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提這個問題解決什么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這樣保證了提問的有效性,使無目的無價值的問題不提,與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不提,沒有思考力度和張力的問題不提。比如:看到課題《掌聲》,學生就會從:“這是給誰的掌聲?”“為什么要給他掌聲?”“這掌聲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吹秸n題《微笑著承受一切》,學生就會發(fā)問:“誰微笑著承受一切?”“為什么要微笑著承受一切?”“她是怎樣承受著這一切的?”不管這些問題是否稚嫩,但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起步,學生智慧火花的閃現(xiàn),教師都應鼓勵。
二、針對課文的疑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
課文中的疑難點,往往是教學中的重點,根據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很難通過自讀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須依靠教師的巧問設疑,深入剖析,層層引導,才能使學生恍然大悟,解除疑點,突破點,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教《陶罐和鐵罐》這課時,師:對于寓言故事,我們以前了解得不多,讀了《陶罐和鐵罐》的故事,我們接觸到了兩個罐子:陶罐和鐵罐,老師不知道這兩個罐子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結合課文有關詞句談一談嗎?再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例,讓學生圍繞“我的同一首詩,父母的評價為什么會截然不同?”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很多同學認為父親太嚴厲,甚至有點不盡人情。于是再讓學生細細體會寫父親的句子后,學生才發(fā)現(xiàn)父親這樣也是一種愛,不過他的表達方式不同。
課堂上的問點要立足突破難點,教材中的難點,往往是學生掌握知識、理解內容的障礙所在,抓住難點進行設問,能化難為易,點要害,通關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細心把握提問的恰當時機進行有效提問
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想突破教學重難點,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就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細心選擇課堂提問時機。實踐證明,時機把握不好,往往會使學生啟而不發(fā)。我們在課堂提問時,應該注意控制等候的時間。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只停留一二秒鐘就開始點名,請學生回答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由于思考時間不充分,加上精神緊張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因倉促回答而導致錯誤。因而,有效的課堂提問,要根據問題的難度適當控制提問后的等候時間。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該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以提高學生回答的準確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等候多長時間為宜,一般認為,自提出問題到請學生回答,至少應該等待三四秒鐘為宜。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是開放性的,那么留給學生的等待時間以十秒左右為宜。
四、運用具有一定層次性的提問進行提問的有效性教學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這是《學記》中告訴我們的課堂教學努力的方向。課堂提問歸根到底是讓學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弄懂課文的寫作方法,老師的課堂提問既不可讓學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學生面面相覷,這就要把握好問題的難度。老師對課堂提問要精心設計,要有思考性,啟發(fā)性,真正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師的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問題的思考性和層次性。在進行六年級語文《伯牙絕弦》一文的教學時,有一位教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四個問題:(1)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鐘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屬微解答距或的問題,一般由中差學生回答(2)鐘子期為什么能成為俞伯牙的知音呢?屬長解答距的問題,一般由中等生回答(3)僅僅會聽音樂就能成為知音嗎?屬長解答距的問題,一般由中等或優(yōu)等生回答,(4)現(xiàn)在人們常常用“知音”來形容怎樣的人?這四個問題目的清晰,層次分明,引導學生由“文”及“道”,從“內容”到“內涵”,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在教師問題的驅動下,透過語言文字,去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討論中,感悟中對“知音”的理解趨于正確,從而懂得“知音難求,友誼可貴”的真諦。
所以,老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于啟發(fā)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總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首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有效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