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井伏鱒二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先行研究認為其在早期文學階段就奠定了悲傷的文學基調(diào),并指出其“憂郁”與“幽默”的文學特色。本文通過分析井伏早期三部以小動物為主題的小說中的“水”世界,明確了其中“水”的形態(tài)與意象的變遷,從新的視角詮釋了井伏文學的特色以及井伏本人的思想變化 。
關(guān)鍵詞:井伏鱒二 早期文學 水世界
井伏鱒二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井伏文學可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其中早期文學涵蓋了自1923至1929年間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東鄉(xiāng)克美對井伏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了總結(jié),“自處女作《幽閉》的開頭寫了‘山椒魚是悲傷的,就奠定了其文學的主題與方法?!盵1](P7),“從《幽閉》到《山椒魚》期間留存下來的作品并不多,全部都是將主人公‘我的憂郁心情形象化了的作品,而且?guī)缀醵际恰钜沟墓适隆薄1](P39)另有涌田佑評論說“井伏初期三部以小動物為主題的作品,正是這個時期井伏自身憂郁的文學表現(xiàn)”。[2](P31)在寫作技巧方面,磯貝英夫等認為“井伏鱒二是一個幽默的作家,其文學中的滑稽源自其接受現(xiàn)實的態(tài)度,是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技巧”[3](P208)。綜合先行研究可以看出,井伏在其早期階段,主要是以幽默的手法描寫了處于黑暗中的自我的悲傷,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尋求解脫。
井伏原名滿壽二,最初志向成為畫家,后來走向了文學之路,由于喜愛河流且酷愛釣魚,故自改名為“鱒二”,其名字中包含了“水”與“小動物”這兩個意象。而井伏早期文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有許多描繪小動物的作品,《山椒魚》《鯉魚》和《屋頂上的大雁》是其中的代表。這三部作品均是講述發(fā)生在水邊的故事,“水”是這三部作品的基本構(gòu)成元素。中村地平說“井伏鱒二對于自然有著深切的關(guān)心,在他的作品中,處處體現(xiàn)出‘與偉大的自然相比,人類顯得尤為孤獨與孱弱這一思想”[4](P113),嘉瀨井整夫也說“作家與水的世界,在井伏初期作品中占了極為重要的位置”[5](P92),東鄉(xiāng)克美則闡述道“自從《山椒魚》以來,井伏就是水的作家,他非常喜歡河流”[1](P86)。先行研究中指出了井伏文學中自然和“水”世界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但沒有對“水”的形態(tài)以及意象的變遷進行深入地解讀與分析。既然“井伏對于作品中地點的設(shè)定是極為嚴格的”[6](P419),那么本文試從“水”世界這個角度來對井伏早期文學作品進行研究。
一、《山椒魚》
1923年井伏發(fā)表了處女作《幽閉》,1929年又以《幽閉》的故事為原型加以改寫,以《山椒魚》為題發(fā)表。這兩部作品的基本構(gòu)造是一致的,描寫的都是一只被困在巖洞內(nèi)的山椒魚的悲傷與苦悶?!队拈]》中的山椒魚象征詩人,帶有濃厚的哲學家色彩,而《山椒魚》中的山椒魚則是行動派的惡黨。[7](P135)盡管兩部作品中山椒魚的性質(zhì)完全不同,但其所處的水世界卻極為類似?!渡浇肤~》之所以能夠成為名作,其中一個要素就是巖洞內(nèi)外的水和自然的形象,與山椒魚內(nèi)心的憂郁煩悶具有相同的本質(zhì),共同支撐了作品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1](P86)
在這部作品中,水以兩種形象出現(xiàn),且特色分明。山椒魚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是巖洞內(nèi)的水,它由洞內(nèi)的水溫來感知時間流逝,覺得心情不舒暢時便來回游動。這里的水常常會很渾濁且黑漆漆的,“經(jīng)過這么一折騰,洞里的水渾濁極了”(井伏鱒二《深夜與梅花》,以下原文出處同),而山椒魚最討厭棲息之地的水被弄臟,尤其是洞內(nèi)長出的霉菌,何況這里一直昏暗如夜晚,則更加襯托出了它的悲傷與孤獨,所以它“很喜歡把臉貼在巖洞口上,觀賞洞外的景色”,巖洞外溪流匯成急流,或形成水潭,有清爽的水藻和花瓣,魚兒們彼此鼓勵著在藻莖間穿游。這美麗又富有生機的一切,與巖洞內(nèi)的水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更映出了山椒魚的愁苦,它嘴上嘲笑魚兒們不自由,其實是對自己處境的極大諷刺。巖洞外的水越鮮活,山椒魚就越狼狽,它屢次試圖沖出洞外,可最終還是失敗了。山椒魚發(fā)出了“神啊,你真是太無情了”的哀號,緊閉著眼睛泡在黑漆漆的水中,在心底的深淵里啜泣著。最終它的性情變得乖戾,囚禁了一只青蛙,并在與這只青蛙的對峙中度日。
井伏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經(jīng)歷了被迫從早稻田大學退學、加入文學隊伍卻又被同人排擠等事件,孤獨無助,人生充滿了未知的彷徨。這種心境與山椒魚完全一致,山椒魚就是井伏本人的化身,隱喻著他對環(huán)境、對社會的懷疑,突顯了其內(nèi)心焦躁與不安定的情緒。井伏將自己鎖定在一個幽禁的水世界里,考究著自己與外界的關(guān)系。巖洞中的水潭首先是山椒魚延續(xù)生命的場所,其次又是它療傷與思考的地方。巖洞外的水是則象征著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雖然也有著些許不和諧,但是充滿著自由。山椒魚渴望觸及巖洞外的世界,卻無能為力,只有以日漸衰老的姿態(tài)在這被隔絕的巖洞里迎接生命的終點,巖洞及巖洞中的一潭死水構(gòu)成了它永遠的家。青蛙則成為了山椒魚與外界連接的接點,盡管山椒魚的悲傷并沒有因為青蛙的“陪伴”而緩解,但畢竟它不再孤獨一人。這些都表明了井伏本人想要與外界的社會生活建立聯(lián)系卻無能為力的心情。
《山椒魚》中巖洞內(nèi)外的水世界,分別代表了井伏生存的空間與外界的現(xiàn)實社會,是孤獨憂郁與自由活力的對比,并構(gòu)建出了井伏的自我意識,即在與現(xiàn)實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的地方思考,維系著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guān)心,并試圖尋求回歸的方法。
二、《鯉魚》
《鯉魚》最初發(fā)表于1925年,經(jīng)修改后又發(fā)表于1928年。圍繞著學生時代的好友青木南八送“我”的一條白色鯉魚來展開故事。這條鯉魚先是被青木從故鄉(xiāng)的池子里撈出,然后被放養(yǎng)在了房東家瓜瓢狀的水池里,接著又被轉(zhuǎn)移到了青木未婚妻家前院的水池里,最后輾轉(zhuǎn)至早稻田大學的游泳池里,在移動的過程中甚至還在鋁鍋和洗臉盆里待過,它每換一處都是“隨即鉆進了池底”“沉進了池子的深處”“鉆得很深、從不見露面”,以至于要轉(zhuǎn)移它時不得不采取垂釣的形式,用了不少時間。
鯉魚住進青木未婚妻家前院水池后的第六年初夏,青木竟然因病與世長辭了。于是鯉魚就成為了他留給“我”的鮮活紀念物。因為“我”曾對青木發(fā)誓說絕不會加害于這條鯉魚且一定會養(yǎng)好它,所以“我”決定去他未婚妻家將鯉魚弄回來。中村光夫認為“鯉魚與作者的關(guān)系,剛好與井伏與南八的關(guān)系重合。鯉魚對于作者來說,不僅是他者,更象征著外界社會”[8](P573),小林秀雄也指出“《鯉魚》通篇都流淌著一種哀愁,井伏認為鯉魚正是自己內(nèi)心哀愁的象征”[9](P82-83)。鯉魚是井伏與南八友情的證明,它生存在二人友情的延長線上。它在自己的水世界里悠然地游來游去,按照自然規(guī)則生老病死,并不能感知人世間的悲傷。這條鯉魚的生命力極為頑強,生存場所數(shù)次變更且環(huán)境迥異,但是它依然心平氣靜地生活著。井伏一度以為鯉魚說不定已經(jīng)葬身池底了,可是鯉魚卻給了他極度的驚喜,“就在這時,我發(fā)現(xiàn)我的白色鯉魚正極為醒目的在池中貼近水面環(huán)游”,而且“我的鯉魚十分靈巧的充分利用了水池所賦予的空間,象這里的霸王似的來回遨游……足見屬于我的鯉魚是有多么的威風??!”“看到如此壯觀的情景,我感動萬分,不由得流下了熱淚”。此時的“我”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貌似有大把的閑適時間,卻在看到健康歡快的大學生后,數(shù)次發(fā)出了深深的嘆息。文章最后寫道天氣轉(zhuǎn)冷水面結(jié)冰,“我”決心不去尋找鯉魚的蹤跡了,便在覆蓋了一層薄雪的冰面上畫起了鯉魚,想象著這就是“我”的鯉魚。鯉魚的形象從白色生物轉(zhuǎn)化為了更透更冷的冰畫,尤自威風凜凜,而“我”也由此得到了內(nèi)心的滿足。十幾年來令“我”煩惱不斷的這條鯉魚,已定型成為“我”心中的王者,不可一世,在無聲無息中打動了井伏。endprint
在看似簡單平淡的詞句深處,埋藏著井伏的雙重憂傷,一方面是失去好友的打擊,另一方面是退學與失業(yè)而導致的抑郁。篇章中的水世界以池塘為主,分別位于南八的家鄉(xiāng)、房東家的院子、青木未婚妻家的前院、早稻田大學,每一處都與兩人息息相關(guān)。池塘里的水是鯉魚賴以生存的空間,井伏穿過這樣的水世界把對朋友的思念和自己的悲傷投向了白色的鯉魚,最后封存在了冰面下。池塘里的水不同于自然界的小河溪流,其流動性不強,所以性質(zhì)穩(wěn)定并純粹,具備了成為寄托懷念的保溫箱的條件,承載并緩解了井伏的抑郁與悲傷,青木的生命以及二人的友情也因為鯉魚的存在,延伸到了多維度空間。
青木長眠在地下,鯉魚游走在水池,“我”則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在正視了朋友的離世后、在看到了鯉魚的頑強生命力之后,井伏的內(nèi)心強大了起來,明白了只有成為精神上的王者,學會接受和容納這個社會,并從困境中汲取解脫的力量,才能在社會這個巨大的、形象化了的水世界中生存。
三、《屋頂上的大雁》中的水世界
《屋頂上的大雁》發(fā)表于1929年,“故事是按照‘我的理解與想像而進行的。讀者通過‘我的語言來理解大雁與‘我的關(guān)系”[10](P55)。憂郁孤獨的“我”在池沼旁遇到了一只受傷的大雁,感慨于它的溫暖與重量,便將它帶回家,為其療傷并相依為伴。然而大雁并不能適應(yīng)人類的生活,特別是秋天到來了之后,便執(zhí)著地想要回到自己的世界、回到同伴身邊去。井伏很細膩地描寫了大雁的這種渴望回歸天空的心情,“大雁的哀鳴并沒有停止,只見它站在我家房頂上,長長的脖子高高的伸向天空”,之所以一定要站在房頂,是因為那里是大雁所能到達的距離天空最近的地方。井伏還寫道“如果這時有人看到大雁那副模樣,他腦子里也許會描繪出一個漂流在遙遠的孤島上的老哲學家,十年之后好不容易發(fā)現(xiàn)一條船從島邊經(jīng)過時的那種情景”,“老哲學家”是井伏腦海中閃現(xiàn)出的形象,漂流在孤島上是他設(shè)計出的場景,形象地比喻出了大雁的情緒。但大雁是動物,它的情緒也只是“我”的感覺,因而這個比喻實際上暗示了井伏本人與社會的距離以及深深的孤獨。大雁的悲傷與哀鳴,就是“我”內(nèi)心的悲傷與哀鳴,在這樣的感情交錯中,“我”終于明白了一個事實,大雁并不能真正解除“我”的憂郁,反而是由于“我”的執(zhí)念才造成了它的痛苦。于是“我”終于決定給大雁自由。可是這時候大雁已經(jīng)悄然離去,再不見蹤跡。
整個作品中,只出現(xiàn)了“池沼”“天空”與“我家”這三個場所,“天空”是大雁的歸處,“家”是我的地盤,而“池沼”則是雙方世界交錯的境界,是動物與人的生活圈合攏的地方,位于“我”的生活圈外最易接觸到的外圍。首先,“我”是在池沼邊發(fā)現(xiàn)大雁的,在大雁傷好后常常帶著大雁去池沼邊散步,而大雁很喜歡這個池沼。大雁的自然習性是喜歡水,“我”則是為了驅(qū)除煩悶的心情才去池邊。雖然二者目的不同,但是大雁與人類的世界卻由此有了一個接點,故事始于池沼,終于池沼。而最為溫暖的一幕場景,則是大雁在水中盡情嬉戲,“我”在岸邊沉思,這一刻在清澈池水的映照下顯得祥和而美好。
作品中的池沼是天然形成的沼澤池塘,水草豐茂,適于植物與動物的成長,具有充沛的生命力與治愈力。野生的鳥類在這里積蓄能量然后繼續(xù)自己的天空之旅,那么井伏也可以從這個水世界中汲取自然界的能源武裝自己。大雁勇敢飛回天空,也給了“我”出發(fā)的勇氣。房頂是大雁回歸的出發(fā)點,而“我”想要擺脫憂郁情緒回歸到正常的社會,也需要一個出發(fā)點。文中提及的池沼邊的溫暖場景以及腦海中所浮現(xiàn)出的孤島上漂流的老人,都預示了井伏將自己回歸社會的出發(fā)點設(shè)定在了水世界中,從這里開始跨出自己堅定的一步。
四、井伏早期文學中的水世界
在井伏早期的三部名作中,水世界由“一潭死水”到了“幾處池塘”,最后發(fā)展到了“天然的沼澤池塘”。分別描寫了水中的悲劇,水底的希望以及獲得解脫的跳板。為了解放“我”的憂愁,鯉魚被放進池塘,大雁也飛回了天空,“水”代表的是生命的本原,又承擔著重生的積極凈化意義。每個人都要在自己所屬的世界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井伏逐步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回歸意欲,他不斷思考自己與外界的關(guān)系,同時汲取了改變現(xiàn)狀、確定人生之路的勇氣。水潭也好,池塘也罷,這些接點都無時不在提醒著井伏應(yīng)該要回歸到屬于自己的社會中去,按照自然法則,接受周邊一切事物的變化,如同《鯉魚》中的白色鯉魚,如同《屋頂上的大雁》中的大雁,甚至是《山椒魚》中的山椒魚,它們或生活在水中,或生活在空中時不時地在池中戲水,都按照自然給予的本能來生存。井伏也從這些小動物身上、從自然環(huán)境中感悟到了強大的生命力源泉與生存的道理,那就是將社會所帶給自己的一切都當作是自然現(xiàn)象,與其掙扎,不如同化,借助文學作品中不同的水的形象,井伏逐步進行自我修復,構(gòu)建了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探索出了一條擺脫內(nèi)心憂郁的道路,選擇了頑強地生存,并將這種心境的變遷描繪在文學作品中,而這種強烈的生命感才是井伏文學長久延續(xù)下來的動力。1930年,井伏開始寫《逃亡記》,迎來了其文學的重要轉(zhuǎn)換時期,開始了一系列以漂流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其中的“水”也從山間小溪、池塘變?yōu)榱撕恿?,接下來注入了海洋,形成了井伏文學清晰的流動及發(fā)展方向,“水”成為承載井伏文學特質(zhì)的最為基本、也是貫穿到底的元素。1931年井伏完成了中篇小說《川》的寫作,描繪了河流沿岸貧苦老百姓的生活與悲傷,接下來在1938年憑借長篇小說《約翰萬次郎漂流記》獲得了第6屆直木文學獎。
(本文為浙江省外文學會2013年專題研究項目《井伏鱒二早期文學中的水世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WYB2013017。)
注釋:
[1]東鄉(xiāng)克美:《井伏鱒二的姿態(tài)》,東京:yumani書房,2012年版。
[2]涌田佑:《井伏鱒二的世界(小說的構(gòu)造與成立)》,東京:集英社,1983年版。
[3]磯貝英夫:《井伏鱒二——近代文學中的詼諧》,選自《井伏鱒二——群像日本作家》,東京:小學館,1990年版。
[4]中村地平:《 井伏鱒二論》,選自《井伏鱒二——群像日本作家》,東京:小學館, 1990年版。
[5]嘉瀨井整夫:《井伏鱒二私論》,上尾市:林道舍,1985年版。
[6]武田泰純:《井伏鱒二論(井伏鱒二集——現(xiàn)代日本文學全集1)》,東京:筑摩書房,1948年版。
[7]關(guān)良一:《井伏鱒二、深澤七郎(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從書)》,東京:有精堂出版,1977年版。
[8]中村光夫:《井伏鱒二集(日本文學全集32)》,東京:新潮社,1960年版。
[9]小林秀雄:《井伏鱒二的作品》,選自《井伏鱒二——群像日本作家》,東京:小學館, 1990年版。
[10]望月曉子:《<屋頂上的大雁>論》,F(xiàn)erris女學院大學日文大學院紀要4,1996年,第9期。
(劉磐磐 浙江寧波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 315211)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