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赤壁賦》和《前赤壁賦》雖被譽為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但《后赤壁賦》較前赤壁賦寫得是更是朦朧虛幻。它同樣是寫悲愁,但高明的詩人卻將悲愁之情淡化于美景之中,顯化于登高之中,強化于長嘯之中。如果真是“人生如夢”,那么,這悲愁就如籠在夢中的一層輕紗,讓這夢更加朦朧虛幻,空靈飄動。
關(guān)鍵詞:后赤壁賦 悲愁情感 美景 登高 長嘯
《后赤壁賦》與《前赤壁賦》寫于同一年,相距不過三個月,被后人譽為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對后賦的解讀,歷來的評論家均認為較前賦更不易理解,前賦實而后賦虛,前賦是實情實景,而后賦是幻境幻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游仙思想,但又終覺其虛無,反映出他在出世與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至于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前賦尚且不輕以示人,后賦則更是虛與逶蛇了。雖都是寫“樂”,但這“樂”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nèi)心郁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
清代批評家金圣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評說:“前賦是特地發(fā)明胸前一段真實了悟,后賦是承上文從現(xiàn)身現(xiàn)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實了悟?!庇终f:“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盵1]因此,將前后兩賦進行對比閱讀,才更能體味其景、其情、其理。關(guān)于前賦,筆者認為是詩人蘇軾“戴著鐐銬的舞蹈”,是蘇軾將心中永遠無法排遣的愁情巧妙地以“樂”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樂寫悲[2];而在后賦中,蘇軾則將這悲愁“一一指示”,使這悲愁如輕紗般籠罩在文中“靈空奇幻,筆筆欲仙”[3]的意境中,籠罩在若疑若信的恍惚夢境之中。
至于蘇軾的悲愁緣何而來,評者早有論述,不再贅言。從創(chuàng)作背景上看,寫作兩賦時,距蘇軾被貶至黃州不過兩年,其壯志難酬之感,英雄遲暮之悲,世人皆罵之愁,不甘沉淪之苦,明君莫遇之嘆,統(tǒng)統(tǒng)郁結(jié)于心,無人可以傾訴。初冬月圓之夜,帶著如此多的悲愁游于赤壁,面對月下的美景,或許能暫時忘卻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和憂傷,實現(xiàn)“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4]。然而,悲愁之情如影隨形,“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情郁于中,必發(fā)之外。高明的東坡將其難以言傳的悲愁之情在后賦中巧妙地加以表達。
一、將悲愁之情淡化于美景之中
后賦寫景,歷來受到評論家的一致推賞,其絕妙之處在于不事雕琢,自然而工致。“霜露既降,木葉盡落,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等句,全是白描,但卻給人以清新質(zhì)樸,怡人心脾之感,達到了“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5]的境界。
景寫得好,是因為在景物的描摹之中透露著作者的情意。我們可以想到在和客人從雪堂回到臨皋的途中,蘇軾的內(nèi)心就如同朱自清先生當(dāng)年游清華園月下的荷塘一樣,是“頗不寧靜”的。初冬靜謐的夜晚,曠野無人,皓月當(dāng)空,天地澄澈。仰望天上明月,俯視地上人影,與摯友一起行歌相答,自由自在,其悲愁之情也就在這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之中得到了消解和淡化。面對如此月白風(fēng)清的美好夜晚,詩人還能做什么呢?攜助興之客友,提助興之酒肴,伴助興之明月,再游赤壁之山水,“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且受用這無邊”的月下美景好了!山間月色,江上濤聲,雄奇的赤壁夜景,如一道帷幕將詩人從現(xiàn)實的藩籬中隔絕開來,將其濃得化不開的悲愁淡化于這一切的美景之中,回歸自然,返樸歸真,與萬物合而為一。然而,這良辰美景,這賞心樂事,只不過是一副暫時的淡化劑、溶化劑,而天才的不甘、委屈、憤懣、不平卻永遠縈繞于心頭,難以平息,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沖突難以調(diào)和,“顧而樂之”引出一聲長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以復(fù)識矣?!必M是江山不可復(fù)識?乃是時間流逝,時過景遷,人心不可識!于是,詩人只好登高望遠,以期別有一番景致,來排遣心中塊壘。
二、將悲愁顯化于登高之中
江山既已不可識,“水波不興”成了“江流有聲”,“水光接天”成了“水落石出”,“白露橫江”成了“斷岸千尺”,“月出東山”成了“山高月小”,備好了心情,備好了美酒佳肴,卻無景可賞,豈不可惜可嘆?于是蘇軾奮而登高,依詩人不甘寂寞、誓有所為的性格,登高也是他當(dāng)時唯一的選擇,他沒有退路。
登高是古人的愛好和習(xí)俗,沉淀了深厚的文化涵意和韻味?!暗歉哌h望,使人心瘁。”[6]“登高興悲”的文人情結(jié),使得蘇軾的此次登高一開始就籠上了“悲愁”的色彩,“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耳,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薄芭c其說是寫他登山活動,倒不如說是蘇軾描寫了自己的崎嶇經(jīng)歷,坎坷人生”[7]。這情景與李白“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何其相似?李白以“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來安慰自己,而此時的蘇軾內(nèi)心中充滿了痛苦與矛盾,他既有入世者生命活力不能舒展的傷悲,又有出世者生存狀態(tài)不自由的苦悶,因而“思必深而深必怨,望必遠而遠必傷”[8],希冀難遂,前途渺茫,意緒難平,思慮奔馳,正如“惘兮若有求而不致,悵兮若有待而不至”[9],只有“愁思無已,嘆息垂淚”[10]而已,“……登高望遠,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無愁者生愁?!盵11]無論蘇軾是如何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12],他也不得不卸下面具,將郁集于心的悲愁坦露無遺?!懊烀熨庥钁眩廊速馓煲环健?,前賦中的歌聲再次響起在站在山頂?shù)脑娙硕希饲楹慰埃?/p>
“二客不能從”,獨自一人登上山頂?shù)奶K軾,除了孤獨寂寞,除了“高處不勝寒”的悲愁,一無所有。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曠古蒼涼悲壯,重又襲上心頭。時空無限,而生命渺小,人生短暫。多少英雄豪杰都已歸寂于歷史長河之中,而自己人到中年卻一事無成,壯志難酬,年華虛擲,報國無門!獨處天地之間,蘇軾此時正如曠野中行走的孤狼,“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一兩聲長嘯”。
三、將悲愁強化于長嘯之中
“嘯”作為古代文人的一種習(xí)慣和個性表達方式,源于上古,盛于魏晉。阮籍是眾多善嘯者中的出類拔萃者?!吨窳制哔t論》中說:“阮籍……性樂酒善嘯,聲聞數(shù)百步?!彼约阂苍凇对亼言姟分姓f:“月明星稀,天高氣寒。嘯歌傷懷,獨寤無言?!庇衷疲骸昂斡脤懰?,嘯歌長吟。”在那個天綱四掩,六翮難舒的社會中,阮籍選擇無詞有聲、無形而有情、本身充滿著悲感的“嘯”作為表達情感的方式。聲聲長嘯,飛越時空,把抑郁、愁苦、哀怨之情一泄無余。成公綏《嘯賦》中云:“舒蓄思之悱憤,奮久結(jié)之纏綿?!碧K軾自然深諳此道,世路坎坷,塵事險惡,一腔悱憤,蓄之已久,纏綿之情,縈繞心頭,詩人的精神苦悶可想而知,于是站在高山之巔,仰天劃然長嘯,長嘯聲回蕩著詩人幾多不平的心曲,幾多辛酸的歷程!這是蘇軾痛定思痛之后的長歌當(dāng)哭,是超越世俗的淋漓盡致。這一聲長嘯可謂是驚天動地,“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彼K于將“悲愁”強化于這一聲長嘯之中,“悄然而悲,肅然而恐”,他悲的是自己舉步維艱,奮力前行,而知音難覓;他恐的是人生虛度,功業(yè)無成,而風(fēng)刀霜劍,苦苦威逼!“行悲歌以諧歡,朗長嘯以啟程?!保ㄒ笾倏啊秾㈦x別》)蘇軾的長嘯回蕩在赤壁的山水之間,這是他的心靈的哭泣,是他不甘的掙扎,是他人生的體悟和自我個性的超越。可是長嘯過后是夜半更深周遭死一般的寂寥,他只得“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所其止而休。”希望幻滅,無力回天,“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掠舟而過的孤鶴,正是詩人“羽化而登仙”的直接表現(xiàn)。
四、將悲愁隱化于夢幻之中
客去人散,蘇軾也睡了,夢就來了,道士也出現(xiàn)了:“赤壁之游樂乎?”這一問正觸及詩人的傷痛之處,問得他啞口無言,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予者,非子也耶?”在前賦中詩人已流露出“遺世獨立”的出世思想,在后賦中鶴化為道士而入詩人夢中,孤鶴與道士的聯(lián)結(jié)暗示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世外的逸士隱者,向往“羽化而登仙”歸隱林泉的生活。但蘇軾的“這種‘退隱,已不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fù)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盵13]
東坡之游何樂之有?即便是有,那也只是強顏歡笑,所表達出的卻正是“無可如何、黃昏日暮的深重傷感”,是對整個人生的空漠之感,“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14]。道士化鶴與莊周夢蝶是如出一轍的哲學(xué)思考。“哲學(xué)的價值就是教人笑自己”[15],蘇軾在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另一個世界——道家仙人的夢境中,自嘲他的自作聰明,自嘲他出世不甘、入世不得的糾結(jié),把自己求解脫而未能、欲排遣反戲謔的悲愁提到了一種透徹了悟的飄渺禪意和哲理的高度?!暗朗款櫺?,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闭撜叨辔龃私Y(jié)尾處朦朧空靈,讓人回味無窮,而筆者寧可認為是蘇軾自嘲之后,將悲愁隱于夢境之中的一種巨大失落、空漠和無所寄托之感,是詩人“無處話凄涼”,反歸于老莊哲意的無奈選擇。
《歷代詩余》中說:“東坡先生實通內(nèi)典,尚賦《西江月》詞云:‘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zhuǎn)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風(fēng)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盵16]后世評論者也有認為后賦全篇均為寫夢[17]。然而,不論是寫夢還是寫實,蘇軾在他禪意玄思的意境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而又意氣難平的悲愁。“人生如夢”,而這悲愁就如籠在夢中的一層輕紗,讓這夢更加朦朧虛幻,空靈飄動。
注釋:
[1][3][16]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程朝暉,南東求:《對蘇軾<赤壁賦>主題的再認識》,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第3期。
[4]余秋雨:《蘇東坡突圍》,出自《山居筆記》,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年版。
[5]陳振鵬,章培恒主編:《古文鑒賞辭典(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6頁。
[6][8][9][10][11]陳文忠:《一個母題的誕生與旅行》,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第4期。
[7]涂普生:《野趣美的流光溢彩》,理論月刊,1992年,第1期。
[12]林語堂:《<蘇東坡傳>原序》,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
[13][14]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159-160頁。
[15]林語堂:《蘇東坡傳》,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頁。
[17]董乃斌:《<后赤壁賦>是寫夢之作嗎?》,文史知識,2010年,第9期。
(程朝暉 湖北省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醫(yī)藥衛(wèi)生學(xué)院 438000)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