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軍
?
警惕網(wǎng)絡輿論的“道德綁架”現(xiàn)象
張利軍
在網(wǎng)絡空間,輿論的參與廣度、傳播速度空前增強,對塑形社會道德發(fā)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但同時,道德被放大化、唯一化、絕對化的現(xiàn)象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標準過高,強加于人。把較高的道德標準當成道德底線和義務,對未做到的人橫加指責。比如,每逢重大自然災害發(fā)生,總有人樂于搞捐款排行榜,對捐款少或不捐款的明星、企業(yè)進行謾罵攻擊甚至上門圍堵、“逼捐”。
二是只講奉獻,不講利益。人為地將道德和利益對立,認為幫助他人必須不計報酬。比如,某年東北遭遇罕見大雪,有人收費幫人推車,被批是“乘人之?!薄鞍l(fā)國難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口誅筆伐者自己未必會去義務推車,更不用說長時間在冰天雪地里堅持推車了。
三是只求心安,不計后果。其中表現(xiàn)最為典型的是批量“放生”。一些原本自由的動物,飽受有計劃的捕撈、存放、放生的折騰,有的很快不適應新環(huán)境而導致死亡或破壞了環(huán)境。一些清醒的宗教界人士稱此為“貪功德”“殺生”。
四是強調(diào)主觀,忽視客觀。近年網(wǎng)上熱傳的帖文《發(fā)錯藥之后 美國護士VS中國護士》說的是某護士發(fā)錯藥之后,美國的醫(yī)院會考慮護士工作量是否過大、個人是否因家事分心、藥片外觀是否相似,然后逐項調(diào)整,減少以后出錯的概率。而在中國,則是領導訓斥、媒體曝光、輿論指責。帖文雖屬虛構,但也反映了許多人習慣強調(diào)主觀因素。
五是只問強弱,不分是非。一些網(wǎng)絡名人自稱“在雞蛋和墻之間,永遠站在雞蛋的一方”,潛臺詞是“弱者天然代表正義”。于是在官員和民眾、富人和窮人、城管和小販、寶馬和三輪的對立中,無條件地站在看上去“弱勢”的一方。
道德具有排他性,道德感過強,容易認為觀點不一致的人一定是“道德有問題”,加深群體的對立。“道德指責”的泛化會影響對問題的客觀研究、分析,將解決問題的手段簡化成“批評教育”。而過分強調(diào)道德因素,還容易滋生道德販子和偽君子。不久前,媒體通過夸大少年楊六斤的悲慘遭遇向社會募捐,這對于其他類似遭遇的青少年并不公平,對楊六斤本人也未必是件好事,這樣做遲早會耗盡珍貴的公眾愛心和媒體公信力。
在眾聲喧嘩的網(wǎng)絡時代,我們對這些“道德綁架”現(xiàn)象要有所警惕,加強引導,不能任由其負面影響污染網(wǎng)絡空間。一是要分清道德問題與非道德問題,對思想道德問題,主要借輿論交鋒來明辨是非,通過思想教化來改進認識。對非道德問題,則要從法律、制度和各種軟硬件措施上找根源、堵漏洞、想辦法,減少問題發(fā)生的概率。比如2009年湖北荊州“挾尸要價”刺痛了許多人,在譴責打撈者“唯利是圖”的同時,也應反思,既然當?shù)剡z體打撈有一定需求,有關部門就該建立打撈隊伍,完善行業(yè)監(jiān)管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討價還價”問題。而且,即便是主觀問題往往也有客觀原因。比如有人常抱怨“領導不重視”,但領導為何不重視?是對相關業(yè)務不了解,還是有更重要的事難以分身,還是缺乏資源即便重視也無能為力?二是對道德問題,還要分清楚“品德高尚”“守法守德”與“缺德失德”的界限,對缺德失德行為理應批評,對遵守公德行為應肯定,對于品德高尚行為,能做到的要褒揚,沒做到的也不應指責,標準過高,強加于人,反易引起對道德標準的反感和抵觸。
(作者為中央宣傳部輿情局網(wǎng)絡處副調(diào)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