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清新教來華傳教士語境中的Literature概念
        ——以馬禮遜的《華英字典》為中心

        2014-04-09 10:52:31段懷清
        關(guān)鍵詞:馬禮遜傳教士字典

        段懷清

        (復旦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433)

        作為晚清首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對于中國的認知、傳譯著述等,無疑具有開拓性的歷史意義。其中對于文學的認知——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在翻譯和書寫實踐上,以及在對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的具體認知與解讀上——其經(jīng)驗都是劃時代的、奠基性的,亦由此開啟了晚清以來直至當下中西之間跨文學—文化交流的序幕,甚至影響到19世紀末及整個20世紀中國對于文學這一概念的理解與使用。

        馬禮遜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在中西文化交流語境中使用literature這一概念的?他使用這一概念的具體語境又是怎樣?為什么他在文、詩這些文體概念之外還要使用literature這一抽象性的概念?他使用這一概念的具體指涉或內(nèi)涵又是什么?同時,在馬禮遜的理論與實踐中,他所謂的西方文學(或者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又是指的哪些對象?這一概念的使用,在怎樣的意義與基礎(chǔ)上,影響到了同期或后來傳教士們對于literature這一概念的使用?同時,馬禮遜表示出了要將西方的literature這一概念引進介紹到中國來的意圖嗎?為什么他會產(chǎn)生這種需要?這是一種現(xiàn)實的跨文化對話交流的需要,還是超越現(xiàn)實需要的一種“文化殖民”,即通過這種概念術(shù)語的引入來推進非本土的外來思想的進入?

        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馬禮遜與同時代絕大多數(shù)新教來華傳教士一樣,在來華之前并沒有接受過專業(yè)且系統(tǒng)的文學教育和訓練,他們的文學理念,也基本上不屬于19世紀西方正在形成的文學主流意識,而他們大概也不是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讀者或文學作者。歷史地看,晚清新教來華傳教士們更多是泛宗教意義上及古典意義上的“文學”讀者與作者,而不是世俗意義以及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讀者與作者。

        這一事實可以從馬禮遜的《華英字典》得到佐證。

        馬禮遜的《華英字典》包括三部分,即按照偏旁部首安排分類的第一部分,按照字母安排分類的第二部分,以及英—中對譯解釋的第三部分。*馬禮遜《華英字典》的英文名稱為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ree Parts. Part First, Containing Chinese and English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Keys; Part the Second, Chinese and English Arranged Alphabetically; And Part the Third, Contain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該書1822年由東印度公司出版社印刷,由倫敦的Black, Parbury, and Allen出版。這三部分所收納解釋的字詞句相互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英—中對譯部分,對于更好地理解前面兩部分所收納的字詞句亦多有裨益。

        《華英字典》的編寫體例,我們可以從中、英兩個語言背景或話語體系,來觀察作為語言——文化中介(cultural agent or cultural middleman)的馬禮遜,是如何來嫁接兩個不同文學傳統(tǒng)的,尤其是在19世紀初期,當中西方——主要是英語世界——才剛剛開始在貿(mào)易之外的文化接觸與對話之時。

        馬禮遜的《華英字典》中首先從華—英角度(即從漢語到英語),涉及中文語境中與“文學”相關(guān)的字詞,其詞根主要有“文”與“學”。但有一點特別需要留意,那就是馬禮遜無論是在以“文”為中心的組詞及解釋中,還是以“學”為中心的組詞及解釋中,盡管涉及了幾乎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所有基本詞匯,但沒有出現(xiàn)過“文學”這個詞,或“文”與“學”搭配在一起使用的例子。換言之,馬禮遜當時沒有從中國現(xiàn)有詞匯中找到可以與literature直接對應的詞。

        具體而言,《華英字典》第二卷中有對中文“文”一字的英文解釋,其中相關(guān)聯(lián)者有:fine composition; letters; literature; literary; literary men。[1](第2卷,P.279)在《華英字典》第一卷第785頁翻譯解釋“梁昭明太子始撰文選”時,“文選”的英譯為A Selection of Elegant Literature。換言之,英文literature在這里對應的中文是“文”,而不是后來更廣為人知的“文學”。另在第一卷第755頁中,翻譯“精選古文一本”時,古文一詞翻譯為ancient literature——古文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概念中所指非常清楚,而英文里的literature作為一個概念也頗為常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理念及體系中,“文”顯然不包括詩,更不包括小說、戲劇等不入高雅正統(tǒng)文學范疇的“俚俗”書寫文本形式,而在西方語境中,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顯然包括了詩、小說、戲劇等文體形式,甚至以此為主——比較而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理念及體系中高度崇“文”的傳統(tǒng)不同的是,西方文學理念和體系中,并沒有這樣一種過度崇文的傳統(tǒng),甚至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很高文學價值和地位的所謂“文”,在西方文學理念和體系中則未必依然能夠享受到如此之高的禮遇尊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應該還是與文學理念以及文學經(jīng)驗、文學史傳統(tǒng)之間存在的差異有關(guān)。在馬禮遜的理解中,中文里的“文”一詞,有時是指具體的“文”,他翻譯為elegant composition,譬如“詩文策論”中的“文”,即作如此解;但像“昭明文選”、“精選古文”中的“文”,他又翻譯成為超越一般文體界域的西方意義上的概念“l(fā)iterature”,這反映出馬禮遜當時對于中西在文學概念體系之間究竟如何轉(zhuǎn)換對應,恐怕未必已經(jīng)全然梳理清楚明白。不過,對于“文”的具體語義,在翻譯和闡釋實踐中馬禮遜還是較為謹慎的,譬如在“佳文”一詞中的“文”,他就翻譯為elegant composition,但有時又翻譯為good essay。[1](第1卷,PP.776-777)

        對于“文”同一字在不同詞語搭配以及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引申或差別,馬禮遜所給予的關(guān)注是適度的,也是頗為難得的——19世紀10-20年代的中西之間的文化對話,畢竟還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而且馬禮遜當時在廣州、澳門所面臨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亦極為有限,根本不可能與本土受過良好教育及文學學術(shù)訓練的文人學者展開直接的接觸交流。*一直到1809年底,在從廣州發(fā)回英國的一封信札中,馬禮遜還談到自己對于《大學》《中庸》已有一定了解,而對《論語》的了解還甚為不夠,稱“自己的知識還不完備”。參閱艾麗莎·馬禮遜編《馬禮遜回憶錄》(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rs of Robert Morrison,影印本)第1卷,第268頁,大象出版社,2008年。不過,盡管如此,馬禮遜還是注意到“文”這個詞根在漢語詞語世界或文化語境中的巨大存在與特別的詞語及文化生成力。在《華英字典》中,他還列舉了不少與“文”相關(guān)的詞條并分別予以了解釋:

        Literati,第一卷,第166頁;

        Literati,第一卷,第309頁;

        Literati,第一卷,第320頁;

        Literati,第一卷,第759頁;

        Literary man, a man of letters and ink, 第一卷,第515頁;

        Literary, national examinations in china, detailed account of,第一卷,第759/779頁;

        Literary examinations, those who are disallowed to attend them enumerated,第一卷,第129頁。

        與“文”這一詞條的英文關(guān)聯(lián)解釋有所不同的是,《華英字典》“學”詞條中不僅專門提供了有關(guān)中國“文章學”(Of Chinese Composition)*當然馬禮遜這里所謂的“文章學”,主要是就科舉考試的“八股”而言,故他注重介紹了“文章”、“詩”和“策”這三種文體概念。其中在解釋“文章”這一概念時,既用了fine writing, 亦用了essay。而在“策”的翻譯時,馬禮遜用了political essay。的關(guān)聯(lián)詞匯或表述,而且相關(guān)展開性的文化闡釋亦極為豐富,幾乎可以作為19世紀20年代中西之間圍繞著文學理念、文學史傳統(tǒng)、文學體系等所展開的一次具有一定水準的無聲對話,但其中亦未見提及“文學”這一中文表述。這也再次說明,當時在中文語境中,“文學”這樣的搭配是較為少見的,而且所指也未必就對應西方的literature。而且在這一詞條介紹中,涉及眾多與本土“文學”理念及話語體系有關(guān)的詞匯概念,譬如“古文聳動人精神者莫若國策”一句中“古文”的翻譯,[1](第1卷,P.783)馬禮遜譯為ancient writing顯然就有問題,英文中的“古代著作”,與中文里的“古文”,有很遠的距離。事實上即便在中文語境中,亦非所有古代著述均可列入“古文”之中。古文不僅有其固有的義理章法,而且還有其獨特的書寫史和文本史,絕非一個籠統(tǒng)的古代著述這樣的表述可以取代。“文章著作備于六經(jīng)”一句,其中“文章”,翻譯為elegant composition。[1](第1卷,P.785)“詩文策論”,翻譯為verses and elegant composition。在該詞條中,馬禮遜先后列舉了文字、文章、文、文選、詩文、文體、策論、論文、文人等中文詞匯,但他沒有提到中文中的“文學”這一概念,這只能說明,當時“文學”這一表述在19世紀之前的中國文學中并不是一個經(jīng)常使用的概念或者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概念。中國古代文學更多是從文體形式來形成文學概念,譬如文、詩、詞、曲以及小說等,在超越于上述種種文體概念之上的一個涵蓋性的整體概念,在馬禮遜的《華英字典》中未見列出。換言之,就是在由中文翻譯為英文的語境中,馬禮遜的《華英字典》并沒有提供直接來自于中文原文的“文學”一詞之例證。

        而在對“學”一詞的解釋中,馬禮遜增補了一段文字,是用來解釋英文里的literature與中文里的對應內(nèi)容的:

        The Literature of China consists much in voluminous collections of such short essays as are described above, in verses; letters of statesmen and scholars, to the several monarch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c. of such pieces of esteemed composition, there are thousands of volumes.*此句大意為:中國文學包括上述卷帙浩繁的類似長度的短文以及詩歌。參見馬禮遜《馬禮遜文集·華英字典》(影印版)第1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785頁。

        這里馬禮遜其實已經(jīng)注意到中西文學觀念以及傳統(tǒng)之間的“差別”:在中國語境中,像政治家、學者們的一些文論著述,亦納入到中國語境的“文學”范疇之中。這在馬禮遜所理解的西方文學理念中,顯然是較為少見的。當然這還是僅就著作者的社會身份或職業(yè)身份而言,尚未真正涉及文本、文體、語言修辭以及審美形式等。

        或許正是因為中國這種相對較為獨特的文學理念及文學傳統(tǒng),使得馬禮遜在翻譯或解釋一些中國詞匯及句子時,不得不在原有基礎(chǔ)之上添枝加葉,以彌補詞匯及句子外表形式上被隱去的內(nèi)在寓意。具體而言,馬禮遜注意到,在中國語境中,有些句子或俗語中,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詩文”或“文學”概念,但翻譯成英文時,卻需要添加,否則西方讀者就可能產(chǎn)生疑惑甚至誤解。譬如對于中文原句“你少年貫通古今”,馬禮遜翻譯為:When you were young, you were well acquainted with modern and ancient literature。[1](第1卷,P.307)這里原文中的“古今”,被翻譯成了“古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而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古代或現(xiàn)代。當然這里也是在西方意義上首次出現(xiàn)了與中國文學相關(guān)的“現(xiàn)代文學”這樣一種表述,盡管其中并沒有關(guān)涉現(xiàn)代文學的具體內(nèi)涵。類似例子還有“好攻古文”,被翻譯成為:fond of attacking(studying) ancient literature。[1](第6卷,P.259)

        類似的例子還有。譬如在《華英字典》第一卷第353頁中,有“圣天子好古”一句,馬禮遜對于好古的翻譯是這樣的:Good Emperors love the sage maxims of antiquity, and give the precedence to literature。這里馬禮遜將好古的“古”,翻譯成了the sage maxims of antiquity,之后可能覺得不足以盡述原文之意,遂又補充了一句:and give the precedence to literature。再譬如“志士游今洞古”,馬禮遜的翻譯是:A Literary man of resolution rambles amongst the literature of modern times and penetrates the ancient。[1](第6卷,P.258)這里原文中的“古今”,也被馬禮遜理解成了“古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

        上述解讀,主要是圍繞著由中到英的詞語翻譯和闡釋,而在從英文到中文的翻譯中,馬禮遜則多次直接使用literature這個詞。

        比較而言,最能夠代表馬禮遜時代無論是他自己抑或是從《康熙字典》等中文文獻那里*據(jù)馬禮遜1807年11月4日從廣州發(fā)給友人的信,以及他的《華英字典》序等,《華英字典》的字詞來源,基本上是參照《康熙字典》。而《康熙字典》亦被認為是當時收錄字詞最多的一部辭書(計47035個字)。唯一令人費解的是,當時的《康熙字典》是四十二卷,而馬禮遜在信中說是“三十二卷”。,均沒有在中文里發(fā)現(xiàn)一個足以與英文literature“完全”對應詞匯的證據(jù),就是《華英字典》第六卷第258頁中對于英文literature一詞的中文翻譯。馬禮遜的翻譯是“學文”而不是“文學”。[1](第6卷,P.258)“學文”與“文學”有什么差別呢?為什么馬禮遜沒有使用今天所熟悉的“文學”而選擇了“學文”來理解英文里的literature一詞呢? 最直接的解釋,就是馬禮遜當時無法從《康熙字典》等中文文獻里,直接找到將literature翻譯成“文學”的足夠證據(jù)。本土文學話語系統(tǒng)中,不能為他提供現(xiàn)有的熟語或慣用詞匯。這也是一個證明“文學”這個術(shù)語在晚清因為中西跨文學—文化交流而進入中國或被“激發(fā)”“喚醒”而重新“找回”并“回到”近代中國文學語境之中,最終發(fā)展成為一種可以與西方進行交流對話的關(guān)鍵詞平臺,直至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學思維”而不是中國傳統(tǒng)的“詩思”與“文思”的歷史證據(jù)。而中國傳統(tǒng)文學語境中的“詩思”與“文思”在近代中國的淡出,取而代之以更具有近現(xiàn)代色彩的“文學思維”,無疑是中國文學轉(zhuǎn)型的重要標志之一。但這一過程并非是一個經(jīng)典意義上的“沖擊—回應”模式下的思想個案,事實上晚清新教來華傳教士并沒有成功地將西方意義上的文學概念——無論是宗教意義上的抑或世俗意義上的,也無論是古典意義上的抑或近代意義上的——引進到中國并使之落地生根。但他們的探索,卻拉開了中國文學從傳統(tǒng)語境及相對封閉的自我語境,進入到近代語境和世界語境的序幕。

        《華英字典》中有關(guān)“文學”或literature的相關(guān)解讀或文獻分析,只是在實踐層面的具體操作,而在思想與學理層面,馬禮遜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國文學及中國文學傳統(tǒng),以及如何與西方文學進行比對認識的呢?

        如果我們稍微檢閱一下馬禮遜初抵廣州之時所能夠接觸到的“中國人”,就大致可以了解他能夠?qū)W習到的漢語及中文的基本情況了。在1807年11月初寫于廣州的一封信札中,馬禮遜談到了他當時在廣州學習語言所能夠找到的語言教師。而在此之前,不妨先來看看他又是如何描述中國社會的語言分裂或隔閡的:

        帶著對于當?shù)卣Z言的尊重,我正在花時間來學習方言,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可以用日常用語跟我的幫差交談了,他就是我的語言老師,不過他是從鄉(xiāng)下來的,其發(fā)音極為粗鄙。廣州城里有教養(yǎng)的人說,他們聽不懂鄉(xiāng)下人的話,還有那些干苦力的話?!@對我來說確實困難重重。無論是官話(Mandarin Tongue)還是文言(Fine Writing)大部分百姓都不懂。窮人的數(shù)量是驚人的;而我們必須向他們(窮人們——作者)傳遞福音,并為他們而寫作。[2](P.163)

        上述中國本土的語言環(huán)境,顯然也給馬禮遜的語言學習帶來了諸多不便甚至困難。他提到斯當東爵士(Sir George Staunton)曾給他推薦過一位從北京來廣州、與傳教士們一道經(jīng)商的山西人,此人據(jù)說也是一位羅馬天主教徒。就是這樣一個“中國人”,其實也并不識字(但據(jù)說會講拉丁語),所以能夠給馬禮遜提供語言學習幫助,不過只是幫助他學習官話發(fā)音。此外,馬禮遜還跟著另一位廣州本地的年輕人學習廣州方言以及學認漢字,據(jù)說此人也是一位基督徒,其父在葡萄牙的耶穌會學院已有12年,原本計劃成為一位神父,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愿,最終成了一個遭到其同胞冷落的人,生活亦陷入到窮困潦倒之中。[2](PP.163-164)

        馬禮遜的種種相關(guān)描述,呈現(xiàn)的是當時最早來華傳教士所遭遇到的極為邊緣、尷尬甚至艱難的處境——不僅是生活處境,還包括語言文化處境。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些中國人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學與文化,可以想見會是怎樣一幅景觀。晚清新教來華傳教士對于中國、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學—文化的敘述,不少時候與他們來華之后的個人經(jīng)歷關(guān)系甚為密切。當他們不能從中國文人與學者那里——包括中國的書面文獻——獲得有關(guān)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方式的合理解釋時,他們對于中國及中國人的敘述,就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的觀察與揣測推斷。而這種狀況,亦基本上構(gòu)成了初期新教來華傳教士中國敘事的基本面貌和文化特性。

        而馬禮遜的上述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信息亦相當豐富,其中特別提到“官話”和“文言”大部分百姓都不懂的“現(xiàn)實”——當然也是事實。這一信息最為直接的后果,就是稍晚一些來華的新教傳教士們在語文策略上所采取的雙向適應策略:一方面采用文言文來適應本土知識精英的文學及文化品位需要,并表達傳教士們對于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學傳統(tǒng)的基本“尊重”;另一方面采用各地方言的白話文來盡可能滿足數(shù)量眾多的底層百姓的需求,以達到能夠與這些急需要福音啟蒙與心靈慰藉的普通民眾進行正常交流的條件。正如馬禮遜上文中所述,這些數(shù)量眾多的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未曾接受過教育的文盲以及苦力,正是基督福音需要傳遞到的對象。而馬禮遜的這段文字傳遞出來的另一個關(guān)涉晚清以降中國語言文學的重要信息,就是語言文學的功能應該而且事實上也即將發(fā)生重要變化,傳遞與時代社會現(xiàn)實、日常生活、個人處境、宗教信仰與體驗、西學及新學相關(guān)題材內(nèi)容的書寫文本逐漸增多,甚至大有超越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本的趨勢。這就勢必在文本的著述、出版以及傳播、使用和接受上帶來不少新的知識—文化景觀:傳遞時代新知識、新思想與新感受和新處境的文本,正在呈現(xiàn)出超越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本不斷被復制、重讀與傳承的原有壓倒性趨勢,而時代知識—文化結(jié)構(gòu),也逐漸呈現(xiàn)出一種越來越多樣、越來越紛繁復雜的樣相格局。

        也就是在上述語境、格局以及由新教傳教士們所作出的趨勢判斷之中,馬禮遜對于中西文學之間更富于學術(shù)探索意味的考察亦一點點展開推進。不過,就馬禮遜那些寄回英倫的書札中所涉及的中國文學而言,不少地方其實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譬如1807年12月11日自廣州寫給友人的信札提到“中國文學”——“我現(xiàn)在正在采取更為自由的方式來掌握中國文學”[2](P.182)——可以想象初抵廣州的馬禮遜,在幾乎無法與當?shù)厝苏=煌疫€屢屢被騙的情況之下,又是如何來掌握中國文學的。*有關(guān)馬禮遜被廣州當?shù)厝饲迷p、甚至被他的語言老師欺騙的記載,參閱《馬禮遜回憶錄》第1卷,第177-183頁。這里所謂的“文學”,極有可能是指一種傳教士意義的“文獻”——一些與歷史、語言、文化、風俗或者比較淺顯的創(chuàng)作類讀本等相關(guān)的啟蒙性本土語文文本而已,而不可能是什么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原因很簡單,就在馬禮遜談到“中國文學”的時候,他的信中還在一邊說“我正在盡力少花點錢來學習認字和廣州話發(fā)音”。[2](P.184)

        這種所謂“一點點地展開推進”,還可以通過1808年9月14日的信札窺見一斑。盡管到廣州不過一年,但馬禮遜對于中國的科舉取士制度已經(jīng)有了初步了解,甚至對于作為考試內(nèi)容之一的“四書”“五經(jīng)”也能說出一二,而且使用了在晚清新教來華傳教士描述中國的知識階級時使用頻度相當高的一個詞:literati,但僅限于此,并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中國歷史、文化或文學更深入透徹的認識了解。

        從馬禮遜此間往來書札看,一直到1809年年底,馬禮遜的書札中談得最多的,還是語言學習,以及《圣經(jīng)》翻譯,間或亦談到他的《華英字典》,很少談及中國典籍,當然即便談及也甚少展開評價。其中一則有關(guān)“四書”的評議,出現(xiàn)在馬禮遜1809年10月11日從澳門寄出的書札中,對于自己當時尚未讀完的“四書”——還只是讀完了《大學》《中庸》,并正在讀《論語》,而《孟子》尚未讀——馬禮遜還是有點急不可耐地發(fā)表了自己的閱讀意見,“其中不少極為精彩,但也有不少錯誤觀點,從總體上看,這些典籍在思想上是不完美的,是有缺陷的”。而在“四書”之外,中國文學的浩瀚典籍,對于馬禮遜來說基本上還沒有開啟大門;而事實上至此馬禮遜也未見談及“文學”或“中國文學”的任何真正話題。*可以進一步佐證的是,1810年10月初,倫敦傳道會發(fā)給馬禮遜的正式書札中,所涉及他當時的主要工作依然是三項:語言學習、語法書及詞典編纂以及圣經(jīng)翻譯,并沒有涉及任何與中國文學有關(guān)的話題或事項。參閱艾麗莎·馬禮遜《馬禮遜回憶錄》第1卷,第306頁。

        情況在1813年左右似乎發(fā)生了一些改變,盡管還很難說就意味著馬禮遜對于中國文學或與中國及西方世界相關(guān)的“文學”話題產(chǎn)生了關(guān)注或興趣。在這一年3月26日自倫敦發(fā)給馬禮遜的一封書札中,斯當東(Sir George Staunton)提到了與中國文學相關(guān)的話題,但這里所謂“文學”或“中國文學”,顯然仍未超出歷史文獻范疇,而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文學:

        您瞧,從這封信札來看,無論您選擇有關(guān)中國“文學”(文獻)的哪一分支,我們彼此之間都不會相互干擾。至于歐洲大陸,他們亦正試圖在中國“文學”(文獻)方面有所作為。[2](P.319)

        有足夠的理由證明,斯當東這里所謂的literature,并非西方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當然亦非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經(jīng)史子集”中任何意義上的單獨“一門”。它其實就是泛指一切形式的中文書面文獻或文本,既沒有文體分類,亦沒有語言修辭以及審美形式意義上的限定。這與新教傳教士們當時視其繁多的譯經(jīng)釋經(jīng)、宣教布道的文本為literature頗為類似。

        而這似乎亦顯示出,在19世紀初期的中英兩個不同的話語體系之中,對于“文學”這一概念的理解,其實都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有著歷史意義、文體分類意義或?qū)徝酪饬x上的“偏差”。而看上去傳教士的宗教文化身份,似乎對這種“偏差”亦有所強化而不是相反。

        這一點在倫敦傳道會1812年的年度報告中對馬禮遜的工作總結(jié)評議中亦有回應:

        他(指馬禮遜——作者)也翻譯了一些中國文學(文獻)并寄回了英國。這些文學(文獻)來自儒家經(jīng)典,以及被中國文人們奉若典范的《史記》。[2](P.327)

        無論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還是文體分類中,“四書”“五經(jīng)”都不可以簡單地劃歸所謂“文學”,這無疑降低了這些儒家經(jīng)典的“圣典”意義而流入到“子”或“集”的范疇之中。而在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或標準之中,這些儒家經(jīng)典同樣難以簡單地劃歸到“文學”之中。這進一步說明,一直到19世紀10年代初期,馬禮遜對于中國文本的閱讀,不僅在數(shù)量上仍極為有限,而且亦不能夠為其建構(gòu)起一個有關(guān)中國文本史或文學史的基本面貌,更無法讓他對中國文學做任何實質(zhì)意義上的評議。不過,因為《圣經(jīng)》的中譯,馬禮遜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對中國文學的文體分類及書寫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觸。隨著《圣經(jīng)》中譯的全面展開及推進,《圣經(jīng)》中的一些贊美詩,甚至同時代人創(chuàng)作的一些贊美詩,馬禮遜也開始嘗試著翻譯成詩體中文文本,但據(jù)記載,這種嘗試依然“嚴重”依賴其中文助手。1814年6月17日日記,“將三首頌詩及贊美詩付印。這些都是由我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然后再由柯先生和他的公子潤色成為詩體文本”。[2](P.407)顯而易見,這種有限的雙語文學實踐無論在文學層面還是在文學翻譯層面,都處于初淺的水平。

        而更能證明當時馬禮遜、米憐等傳教士所使用的literature一詞甚至在西方語境中亦并非指現(xiàn)代意義上的西方文學的一個例證,就是在1815年由米憐起草提供給差會的有關(guān)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英華書院的計劃書中,對于這所擬辦中的教育機構(gòu)的目標有明確描述:這所擬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的書院,是為了傳授科學和人文(literature)*《馬禮遜回憶錄》第1卷,第426頁。有關(guān)該計劃中涉及中國文學、歷史的敘述部分,據(jù)信該報告基本上為米憐起草,所以將在“以米憐為中心”的個案分析中予以討論,此不贅述?!颂幍膌iterature一詞,無論是從具體語境還是英華書院開辦之后的實際教育內(nèi)容看,幾乎涵蓋了西方科學教育之外的一切,而非具體的文學。

        這是就literature一詞與science一詞對應使用的情況。有時候,馬禮遜又將literature與religion對應使用。1817年9月4日一封從廣州發(fā)出的有關(guān)自己宣教工作近況的書札中,曾提到馬禮遜每天所必須面對的無數(shù)的宗教的與“書面文字”的勞動[2](P.479)——這里的literary labor,顯然不是指具體的文學,而是指一種書案工作:宣教布道是外出的口頭勞作,而伏案書寫(包括翻譯、編纂)等,則一概被稱之為literary labor。*馬禮遜去世之后,其后亦曾擔任過英華書院院長、后為倫敦大學中文教授的修德(S.Kidd)在Dr. Morrison’s Literary Labors一文中所述,亦非今天意義上的專屬“文學”領(lǐng)域的工作,而是一種寬泛意義上的“文字”、“文化”之著述工作。參閱《馬禮遜回憶錄》附錄二。

        而上述分析亦表明,在馬禮遜的語境中,literature不少時候是與science(或哲學、歷史等)以及religion這類概念對應并列的,并非是指具體的文類概念。而這種狀況或語境需求,無論是在同時期的中國語境中還是在傳統(tǒng)中國的語境中,似乎都不大容易找到完全對應——中國有一套幾乎完全獨立的有關(guān)其自身的知識與文本分類的體系及歷史。而從法國漢學家雷慕沙(Joseph Abel Remusat)以及德國語言學家維特爾(John Severin Vater)1817年致馬禮遜的書札內(nèi)容看,他們所關(guān)心的,亦是馬禮遜作為一個“漢學家”在字典編纂、圣經(jīng)翻譯、儒家典籍及中國方言研究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基本上沒有提及具體意義上的“文學”。

        馬禮遜的中國文學經(jīng)驗,其實有時亦反過來倒逼著他去關(guān)注西方語境中的文學以及西方文學,并促使他曾一度嘗試著從文學角度或?qū)用鎭磉M行中西之間的文化接觸與交流。但這種接觸交流注定了是極為有限且淺嘗輒止的——且不說馬禮遜等傳教士的文學修養(yǎng)與文學知識結(jié)構(gòu),就是他們各自所屬的差會,也并不鼓勵傳教士們在這種世俗的“文學”語境中耽延沉浸太久,從而影響到他們對于基督教福音的傳播與信仰,甚至在基督教語境中,差會亦同樣不鼓勵傳教士們從文學角度來突出《圣經(jīng)》的文學性而非“圣經(jīng)性”。換言之,傳教士的宗教身份與文化身份,注定了他們對于世俗意義上的文學的關(guān)注與牽涉,均只能是個人性的、有限度的甚至是工具手段性的。

        而從馬禮遜回憶錄所提供的信息看,其工作實踐游移在傳教士世界和漢學研究界之間——甚至在經(jīng)濟上還直接受益于東印度公司。這并不奇怪,盡管這種雙重生活及身份并不為傳教士團體所樂見。而作為“漢學家”的馬禮遜,其背后已經(jīng)不僅僅只是英國皇家學會中正在啟動成長的漢學研究,甚至還因為其往來書札而與整個歐洲漢學界皆有聯(lián)絡。而從當時那些漢學家寫給馬禮遜的書札看,他們當時所關(guān)注的,多為語言、典籍、歷史等,基本上尚未細分深入到文學之中。即便是偶有涉及文學話題,足夠的文本細讀與分析亦極為罕見。這也注定了馬禮遜時代無論是英國漢學抑或歐洲漢學,都尚未確立起以文學為中心的漢學研究分支,也不會在“文學”這樣一個范疇中展開中西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對話交流。

        因此,盡管馬禮遜當時主要的宣教活動地域在馬六甲——廣州、澳門的宣教活動基本上是不被當?shù)毓俜剿试S的——鮮與當?shù)卣嬲饬x上的文士接觸,其對中國文學—文化的歷史、文本狀況以及所造就的文人特性亦缺乏足夠廣度和深度的認識了解,并因此而未能將西方意義上的“文學”概念真正帶入中國,進入到中國的文學語境之中,從而與之產(chǎn)生具有近代意義甚至現(xiàn)代朝向的對話交流,但馬禮遜的經(jīng)驗,卻因為其30余年的具體實踐以及遺留下來的大量文獻,而昭示著后來的新教來華傳教士,成為他們逐漸滲透到近代中西跨文學—文化交流語境中的“文學”領(lǐng)域的引路人。

        [1]馬禮遜.馬禮遜文集·華英字典(影印版)[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2]馬禮遜.馬禮遜回憶錄(影印本):第1卷[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馬禮遜傳教士字典
        開心字典
        家教世界(2023年28期)2023-11-14 10:13:50
        開心字典
        家教世界(2023年25期)2023-10-09 02:11:56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南方周末(2021-07-15)2021-07-15 19:49:39
        操縱理論視角下的《華英字典》研究
        北方文學(2019年18期)2019-07-25 04:41:47
        馬禮遜早期漢語學習過程探析
        新聞傳播(2018年3期)2018-05-30 07:01:38
        馬禮遜“重漢字形義,略漢字讀音”漢語觀分析
        我是小字典
        正版字典
        讀者(2016年14期)2016-06-29 17:25:50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光的傳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天堂| 国产黄三级三·级三级| 亚洲网站免费看| 色小姐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手机在线免费看av网站| 国产一级黄色录像大片| 免费a级毛片无码a∨中文字幕下载|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午夜爽毛片| 亚洲乱码av一区二区蜜桃av| 国产对白国语对白|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7774| 无码91 亚洲| 久久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欧美人牲交| 91精品国产综合成人|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97色| 手机在线观看免费av网站|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亚洲熟妇网| 精品久久免费国产乱色也| 欧美老妇交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视频大全|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草莓视频在线观看无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第15页| 67194熟妇人妻欧美日韩|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亚洲天堂色婷婷一区二区| 精品含羞草免费视频观看| 337人体做爰大胆视频|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 亚洲精品98中文字幕|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片在线观看| 中国免费一级毛片| 天堂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裸体xxxx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