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靜淼,孫勁旅,尹 佳,李 摯,刁 穎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變態(tài)反應科,北京 100730)
ChinJAllergyClinImmunol,2014,8(3):188- 194
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全球范圍內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均有所增加。一項基于自我報告的兒童過敏性疾病流行性調查表明,北京、重慶和廣州三市兒童哮喘發(fā)病率分別為3.15%、7.45%和2.09%,兒童過敏性鼻炎發(fā)病率分別為14.46%、20.42%和7.83%,濕疹發(fā)病率分別為20.64%、10.02%和7.22%[1]。2000至2007年,臺灣地區(qū)8歲兒童特應性皮炎、過敏性鼻炎、哮喘的發(fā)病率分別為6.7%、26.3%和11.9%[2]。2009年,美國哮喘現(xiàn)患病率達8.2%[3]。2010年報道顯示,過敏性鼻炎以5%~22%的患病率成為美國最常見慢性疾病名單中的第5位[4],濕疹在兒童中的患病率在2010年達10.7%[5]。
機體對室內塵螨的免疫反應可引起哮喘、過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和蕁麻疹。隨著越來越多患者對室內塵螨過敏,監(jiān)測室內過敏原的作用愈發(fā)突出,它可以促進住戶改善室內衛(wèi)生條件,從而改善患病狀況[6]。我國遼闊的幅員體現(xiàn)在各地區(qū)不同的氣候特點,從大陸性氣候到海洋性氣候差異性極大,室內螨種類和過敏原含量也因此存在很大差異。我國對于室內優(yōu)勢螨種類研究大多集中于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的少數(shù)區(qū)域[7-10],北方鮮有報道。然而,這些研究往往年代早,也缺乏對螨種的系統(tǒng)性分析。本研究對北京地區(qū)塵螨過敏患者家庭螨類的種類和比例進行調查,以期為當?shù)貕m螨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
就診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變態(tài)反應科的塵螨過敏患者38例。塵螨過敏診斷:戶塵螨過敏原皮膚點刺試驗(丹麥ALK公司)陽性,且血清特異性IgE抗體(瑞典Phadia公司)(d1和d2)≥2級。研究獲得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調查前獲得患者知情同意。
收集場所:枕頭、被子、床單、床墊、床褥、沙發(fā)及地毯等螨存活及孳生處。收集范圍為1 m2,收集時間為3 min。若表面積不足1 m2,如枕頭、沙發(fā)和地毯,收集范圍為物品整個表面,收集時間相應縮短至2 min。
收集時間: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
收集裝置:最高輸出功率為200W的真空吸塵器1臺、塵土收集裝置(丹麥ALK公司)1個。
收集方法:記錄收集裝置編號和濾板各項數(shù)據(jù),測量并記錄材料收集時的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記錄研究對象家庭居住狀況、近期住屋吸塵器清潔史、床具使用年份等信息。完成收集后,樣本轉運至實驗室,部分立即分離制備,其他樣本存儲于-20℃擇期處理。
裝置和試劑:立體顯微鏡(Nikon SMZ 1500,東京,日本),光學顯微鏡(Leica DM 2500),70%酒精溶液,飽和鹽水,定量濾紙,墨汁,針,霍氏液,鉗,載玻片干燥箱。
方法:采用浮選法從塵土樣本中純化收集出螨體,并貯存于70%濃度酒精中。臨時涂片觀察的螨體選用霍氏液制備。
制備好的螨體涂片直接置于顯微鏡下觀察,依照2009年Krantz和Walter分類法對鏡下形態(tài)進行種屬分類。絲泊塵螨鏡下判定由美國萊特州立大學生物系Arlian教授、古巴國家生物預防中心Labrada教授和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的Fernndez-Caldas博士復核。
每份樣本浮選法收集螨并進行全部涂片鏡下鑒定,判斷所有涂片絕對數(shù),計算所有含螨樣本數(shù)量,計算陽性率。陽性率=陽性樣本數(shù)量總樣本數(shù)量×100%。總結各種螨數(shù)量并計算各種螨占總螨數(shù)的百分比,判斷優(yōu)勢螨種類。統(tǒng)計每份樣本中總螨數(shù)量(包括活螨、死螨、螨殘體),計算螨密度。螨密度(數(shù)量克塵土)=每份樣本螨總數(shù)量該樣本重量(克塵土)。
納入調查的北京地區(qū)38戶家庭共收集樣本345份,其中130份來自10戶家庭2次不同時間點收集,215份來自28戶家庭單次收集。所有345份樣本中,平房采集樣本56份,樓房采集樣本289份;其中223份(64.6%)可檢出螨,平房陽性樣本51份,陽性率為91.1%;樓房陽性樣本172份,陽性率為59.5%。
共發(fā)現(xiàn)螨4757只,制備玻片1144張。其中分析3992只螨,剩余螨僅有殘體難以識別分類。所得到的4757只螨中,僅65份樣本(18.8%)中發(fā)現(xiàn)326只活螨,螨形態(tài)完整1034只(21.7%)。
所有納入分析的3992只螨中,屬于蜱螨亞綱3目12科15屬22種;另外57個個體屬于昆蟲綱嚙蟲目1科1屬2種。3992只螨中,蜱螨科(92.7%)比例最高,其次為粉螨科(2.53%);其他無氣門股3.56%,甲螨亞目0.52%,前氣門亞目0.40%,中氣門目0.29%。其中,包括9種致敏螨,分別為粉塵螨(Dermatophagoidesfarinae)、屋塵螨(Dermatophagoidespteronyssinus)、絲泊塵螨(Dermatophagoidessiboney)、微角塵螨(Dermatophagoidesmicroceras)、腐食酪螨(Tyrophagusputrescentiae)、橢圓食粉螨(Aleuroglyphusovatus)、納氏皺皮螨(SuidasianesbittiHughes)、拱殖嗜渣螨(Chortoglyphidaearcuatus)和害嗜鱗螨(Lepidoglyphusdestructor)(表1)。
分析3857只螨發(fā)育階段組成,若螨1854只(48%),成螨1613只(42%),幼螨390只(10%)。所有調查家庭中,30戶中含有≥2種螨,8戶發(fā)現(xiàn)1種螨。優(yōu)勢螨種因家庭不同而有所差異,27戶家庭為粉塵螨(71%),5戶家庭為屋塵螨(13%)。多數(shù)家庭優(yōu)勢螨種數(shù)量達總螨數(shù)量70%以上。
最高檢出率場所為地毯(78%),其次為床墊(69%)和床周圍地板(44%)。枕頭、床墊、床褥三者螨檢出陽性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含有最豐富螨種程度的是床墊(16種),其次是床褥(11種),被子、床周地板發(fā)現(xiàn)螨種均為4種。
所有調查樣本中,螨密度>100只螨/g塵土71份(21%),其中27份樣本螨密度>500只螨/g塵土(8%)。最高螨密度場所為枕頭(平均282只螨/g塵土),其次為床褥(平均120只螨/g塵土)和沙發(fā)(平均115只螨/g塵土)。
最高螨密度樣本采自于枕頭,達到近8000只螨/g塵土。床褥、沙發(fā)、被子、床墊、床單的樣本中,均螨密度>500只螨/g塵土的樣本。地板塵土螨密度高于地毯,但是螨蟲在居室內更傾向孳生于床上和沙發(fā)中(表2)。
一年之中北京地區(qū)平均螨密度有3個高峰,分別為5至7月、9至10月、12月至次年1月。其中,9至10月平均螨密度最高,1月和5月其次,3月和和11月最低(圖1)。1年中活螨密度以9至10月為高峰(10月為巔峰),隨后逐漸減少,于次年3月達到低谷,低谷時采集樣本甚至找不到活螨(圖2)。1年中室內螨蟲種類數(shù)量高峰期為春、秋季,巔峰期為10月,10采集樣本可出現(xiàn)12種螨;其次為5、9月,此時樣本有10種螨;螨種數(shù)量最少在11月,只有3種螨。
表1 屋塵中螨類及昆蟲組成(成體)
*分母為38個家庭;#分母為342份樣本;Δ分母為1798個標本個體;1蛛形綱蜱螨亞綱疥螨目羽螨總科;2蛛形綱蜱螨亞綱疥螨目粉螨總科;3蛛形綱蜱螨亞綱疥螨目食甜螨總科;4蛛形綱蜱螨亞綱疥螨目薄口螨總科;5蛛形綱蜱螨亞綱疥螨目原卷甲螨總科;6蛛形綱蜱螨亞綱絨螨目肉食螨總科肉食螨總科;7蛛形綱蜱螨亞綱絨螨目葉螨總科;8蛛形綱蜱螨亞綱絨螨目跗線螨總科;9蛛形綱蜱螨亞綱中氣門目植綏螨總科;10蛛形綱蜱螨亞綱中氣門目皮刺螨總科;11中氣門目未鑒定的標本;12昆蟲綱嚙蟲目,昆蟲綱標本個體數(shù)(%)為57(3.2);13昆蟲綱嚙蟲目未鑒定的標本;—:未計算
本次調查中,于國內首次報道了絲泊塵螨這一致敏螨種,該致敏螨種已被廣泛報道于熱帶雨林地區(qū)的熱帶螨種,出現(xiàn)于包括古巴、波多黎哥在內的加勒比地區(qū)[11-12]。本次報道亦為亞洲溫帶地區(qū)對絲泊塵螨的首次報道。最主要原因可能是絲泊塵螨在塵螨中命名較晚,被在此之前國家和地區(qū)已進行的系統(tǒng)性螨調查忽視。另外,由于絲泊塵螨在形態(tài)學和分子生物學上與粉塵螨、屋塵螨相似,使其鑒別難度較大[13],這也可能造成其被之前研究者忽視。同時,在全球化發(fā)展趨勢下,北京與各國之間的密切交流也可能促進了絲泊塵螨的遷徙、傳播。
表2 不同生活環(huán)境螨密度
Table 2 Mite density in different habitat (只螨g塵土)
表2 不同生活環(huán)境螨密度
標本來源最高值平均值蕎麥枕頭90001293棉∕化纖枕頭800003179混合枕頭377006797被子12941712床單5600325第一層褥子7650423下層褥子125001747海綿墊5222640床墊333001197沙發(fā)147141147地毯1160398床周圍地面1000128
圖1家庭螨類的季節(jié)消長與氣溫、相對濕度和降水量的關系
Fig1Seasonal prevalence of domestic mites in 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precipitation
圖2活螨與若螨季節(jié)消長
Fig2Seasonal prevalence of live mites and nymph mite
1996年Ferrándiz等[14]在古巴進行的螨過敏研究報道了許多含有絲泊塵螨的樣本,而這些樣本中并未發(fā)現(xiàn)粉塵螨。而本次研究收集的多數(shù)含粉塵螨的塵土樣本都發(fā)現(xiàn)了絲泊塵螨,這可能是塵螨在不同玻片角度下鑒別比較困難。因此,建議今后對塵螨屬的棲息狀況和共生性開展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螨密度因居住環(huán)境條件不同而異,這些環(huán)境因素包括房屋結構、通風狀況、濕度及衛(wèi)生情況。通常在一間居室內,床上的螨密度最高,多數(shù)螨生活在枕頭、床褥、沙發(fā)中。這是由于人們在睡覺時皮膚與枕頭和床上用品密切接觸,脫落皮屑和散發(fā)濕氣為螨蟲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而又因為沙發(fā)和床褥不常打理,為螨蟲繁殖提供了一個較為恒定的環(huán)境。此外,我國家庭臥室通風狀況常常不佳,人們晨起后臥室內的潮濕狀況往往會維持一段時間,這也為螨蟲定居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發(fā)達國家,地毯是塵螨的主要定居場所,因此醫(yī)生常建議過敏患者撤換掉地毯以改善過敏癥狀[15]。而在本調查中,盡管地毯地面螨密度高于非地毯地面,但仍低于床和沙發(fā)。本次納入的38個家庭中,僅5個家庭有地毯且面積均較小,說明不同地區(qū)、不同生活條件下,螨的主要定居場所也不盡相同。然而,地毯仍是藏螨的重要場所,且由于難于打理,建議過敏患者家中盡量不要使用地毯。
既往研究顯示,世界不同地區(qū)具有不同的螨季節(jié)流行性,英國倫敦、日本東京、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春季螨密度最高,美國弗吉尼亞州、我國上海市夏季螨密度最高,瑞士巴塞爾在秋季螨密度最高,夏威夷地區(qū)火奴魯魯則是冬季螨密度最高[2,7-10,13,15-16]。我國各地的螨季節(jié)流行性也不盡相同,上海市夏季(5至7月)螨密度最高,南昌春季(4至6月)螨密度最高,臺灣地區(qū)秋季(10至11月)螨密度最高;與之相對,上海和南昌冬季(1至2月)螨密度最低,臺灣地區(qū)夏季(7月)螨密度最低。不僅如此,Arlian等[17]曾報道,同一區(qū)域、不同年份螨密度的季節(jié)流行性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同的螨密度季節(jié)流行性并不能被簡單地解釋為地區(qū)溫度、相對濕度和降水量的不同,而是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室內微環(huán)境的影響。另外,由于既往調查并未采用統(tǒng)一的標準方案進行研究,這可能造成地區(qū)間差異比較的難度增加。
本調查顯示,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期間,北京地區(qū)秋季螨密度最高(9至10月),其次為冬季(12月至次年1月)和夏季(5至7月),春季(3月)和秋冬之交(11月)螨密度最低。這種季節(jié)模式特點與一年中北京室外溫度變化趨勢并不一致,而是更多的受到北京地區(qū)生活習慣的影響。生物研究表明,螨的理想生存溫度為20 ℃~25 ℃,濕度為70%~75%;其最低耐受溫度為12 ℃,最高耐受溫度為27 ℃[18]。雖然北京冬季室外溫度很低,但是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集中供暖,家庭溫度常在16 ℃以上,且通風減少,因此室內溫度和濕度都有利于螨蟲孳生。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何冬季(12月至次年1月)是螨密度的高峰期。另外,人們在冬季時掉落皮屑增多,也為螨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食物源。夏季天氣潮熱、濕度較大,并不適合螨生長,而十分適宜霉菌繁殖,霉菌污染食物易結塊,亦不能成為螨的最佳食物,因此螨生長受到限制,直至秋季才有所改善,這就解釋了為何秋季而非夏季成為螨密度和螨種數(shù)量的雙高峰。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北京地區(qū)螨密度、活螨密度和螨種類數(shù)量均在9~10月較高,提示它們之間存在相互關聯(lián)。
葉世泰教授總結出的塵螨過敏患者病情轉歸特點為:(1)癥狀在夏季加重;(2)癥狀在冬季加重;(3)癥狀在分別在夏季、冬季兩度加重;(4)癥狀呈無季節(jié)波動的持續(xù)狀況[19]。本研究表明,北京地區(qū)家庭中螨密度存在夏季、冬季兩個高峰,且1年中所有月份都能從室內找出螨,這為塵螨過敏患者病情轉歸特點提供了依據(jù)。至于為何秋季居室內螨密度最高但卻不是患者癥狀最重的季節(jié),筆者認為可能與通風情況有關,夏、冬季由于空調和采暖設備的使用限制了室內通風,使室內空氣中螨濃度增加;而秋季時經常開窗、開門通風,減少了空氣中的螨濃度,避免了螨過敏癥狀的加重。
綜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并報道了北京地區(qū)存在的絲泊塵螨,亦屬于亞洲首次報道。北京地區(qū)室內優(yōu)勢螨種為粉塵螨,其次為屋塵螨和絲泊塵螨。
致謝:美國萊特州立大學生物系Larry G Arlian,古巴國家生物預防中心Alexis Labrada,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Bobby Quentin Lanier,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的Enrique Fernndez-Caldas,丹麥國立大學醫(yī)院過敏科Holger Fausb?ll Mosbech,丹麥ALK公司北京辦事處
[1]Zhao J, Bai J, Shen K, et al. Self-reported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allergic diseases in three cities of China:a multicenter study[J].BMC Public Health, 2010, 10:551.
[2]Hwang CY, Chen YJ, Lin MW, et al. Prevalence of atopic dermatitis,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in Taiwan:a national study 2000 to 2007[J].Acta Derm Venereol. 2010, 90:589-94.
[3]Akinbami LJ, Moorman JE, Liu X. Asthma prevalence, health care, and mortality:United States,2005-2009[J].Natl Health Stat Report, 2011, 32:1-14.
[4]Bernstein JA. Allergic and mixed rhinitis: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J].Allergy Asthma Proc, 2010,31:365-369.
[5]Shaw TE, Currie GP, Koudelka CW, et al. Eczema preva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data from the 2003 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Health[J].J Invest Dermatol, 2011,131:67-73.
[6]Arlian LG, Platts-Mills TA. The biology of dust mites and the remediation of mite allergens in allergic disease[J].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1, 107:406- 413.
[7]蔡黎,溫廷桓.上海市區(qū)屋塵螨區(qū)系和季節(jié)消長的觀察[J].生態(tài)學報, 1989, 9:225-229.
[8]Chang YC, Hsieh KH. The study of house dust mites in Taiwan[J].Ann Allergy, 1989,62:101-106.
[9]鄒銀生,劉志剛,朱志民, 等. 南昌城區(qū)居民家庭塵螨的初步調查[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1996,36:1-3.
[10] 賴乃揆, 陳小右, 歐陽銘, 等. 廣州地區(qū)塵螨致敏的研究[J].廣州醫(yī)學院學報,1988,16:5-8.
[11] Dusbábek F, Cuervo N, de la Cruz J.Dermatophagoidessiboneysp. n. (Acarina:Pyroglyphidae) a new house dust mite from Cuba[J].Acarologia, 1982, 23:55-62.
[12] Montealegre F, Sepulveda A, Bayona M,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domestic mite fauna of Puerto Rico[J].PR Health Sci J, 1997,16:109-116.
[13] Ferrándiz R, Casas R, Dreborg S. Sensitization to Dermatophagoides siboney, Blomia tropicalis, and other domestic mites in asthmatic patients[J].Allergy, 1996,51:501-505.
[14] Ferrándiz R, Casas R, Dreborg S. Cross-reactivity betweenDermatophagoidessiboneyand other domestic mites. II. Analysis of individual cross-reacting allergens after SDS-PAGE and Western blotting inhibition[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1998,116:206-214.
[15] Dust mite allergens and asthma - A worldwide problem[J].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9,83:416- 427.
[16] Platts-Mills TA, Hayden ML, Chapman MD,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dust mite and grass-pollen allergens in dust from the houses of patients with asthma[J].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7,79:781-91.
[17] Arlian LG, Bernstein IL, Gallagher JS. The prevalence of house dust mites,Dermatophagoidesspp., and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homes in Ohio[J].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2, 69:527-532.
[18] Arlian LG, Morgan MS. Biology, ecology, and prevalence of dust mites[J].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 2003, 23:443- 468.
[19] 葉世泰. 變態(tài)反應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