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和軍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薄皩懽髂芰κ钦Z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庇纱丝梢?,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
農(nóng)村中學學生由于主觀和客觀原因,每每到寫作文時,常常有很多學生抱怨沒有親身體驗,沒有材料寫。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作文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币虼?,在實際的記敘文寫作訓練中,有個問題困擾著學生,甚至困擾著某些老師。就是:什么是記敘文的真實?記敘文一定要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嗎?記敘文能虛構(gòu)嗎?甚至有的老師也持要寫“真人真事”這一觀點,或多或少地禁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這實在是很不應該。
一
記敘文究竟能不能“虛構(gòu)”呢?打個比方,現(xiàn)有一杯白開水、一杯高級飲料分別擺在我們面前。如果我們排除一些特殊原因(如個人愛好、身體因素等),我們往往會選擇飲料。原因很簡單,白開水淡而乏味,雖然它是最純潔最“真實”的;而飲料,經(jīng)過廠家加工處理了。同樣,一篇記敘文如果一味強調(diào)“真人真事”,而不允許作者的“虛構(gòu)”——即加工處理,則同樣可能淡如白開水,這樣的文章就不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望。
當然,我們不提倡遠離生活現(xiàn)實的“虛構(gòu)”。
那么,什么是遠離生活現(xiàn)實的“虛構(gòu)”呢?我認為:在特定的氛圍中,某一類人不能做到(或不可能這樣做)的事而把它寫在文章中,就是不切實際的虛構(gòu)。如有的學生寫“教師很關心學生”主題的作文。文中有這么一段描述:有一天上課時,我突然生病發(fā)燒了,此時我頭冒出豆大的汗珠。某某老師發(fā)現(xiàn)了,連忙走過來,摸摸我滾燙的額頭,二話沒說,連忙把我背到診所去……或者有的學生這樣描述:有一天上體育課時,我不小心扭傷了腳,我的腳很快腫了起來,體育老師看見了,連忙趕過來,二話沒說,連忙把我背到診所去……在這兩種文章中,在寫到老師送我去診所的途中時,不是烈日炎炎當空照,老師汗流浹背,就是傾盆大雨,老師把傘遮在我的身上,而自己的衣服全都淋濕了。又如有的學生寫“母親(父親)關心自己”主題的作文,是這樣描述的:有一天晚上,我突然生病,接著發(fā)高燒,我的父母在深夜兩點送我到衛(wèi)生所。路上又下著傾盆大雨,到診所時,把我父母親給累壞了,而且他們衣服全濕了,我卻一點事也沒有。醫(yī)生又說送得非常及時。而且,回到家后,父母親整夜沒有睡,都在我床頭看著我。第二天,我醒來后,看見他們趴在床頭睡著了,我的病也好了……從這些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文章就是虛構(gòu)的。一個老師,怎么能扔下幾十個學生,把“我”往診所送呢?老師、父母去診所的路上,怎么剛好烈日炎炎或傾盆大雨呢?我所得重病,一個晚上就能好了嗎?這明顯是遠離生活現(xiàn)實的“虛構(gòu)”。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不切實際的虛構(gòu)的文章,主要在于材料的不真實,不能令人心服口服。不真實的材料,緣于作者沒有細致地觀察生活,沒有細心地核實、分析材料的準確性。他們或道聽途說,或憑空臆想,或胡編亂造。這樣不切實際的虛構(gòu)的文章最常見于初中低年級學生所寫的作文中。教師應該滿腔熱情地向他們指出這種虛構(gòu)的危害,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材料,分析材料,千萬不武斷地指責學生“不說老實話”,更千萬不能無限上綱,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甚至扼殺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
二
那么,怎么樣的文章才是真實的?我認為:凡在特定的氛圍中,某一類人能夠做到的事,經(jīng)過作者重新調(diào)整、取舍、安排、組合,表現(xiàn)在作文中,都是真實的。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這么一個真實的人物的。但在當時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中,處處可以見到孔乙己這類下層知識分子形象。魯迅先生綜合其他人的—些事跡,塑造出一個“既窮又迂”的活生生的典型形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人物的模特兒,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惫倘霍斞赶壬撌龅氖切≌f的創(chuàng)作方法,孔乙己是小說中的人物,我們對中學生寫小說的要求也不高,但是由于小說與記敘文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難道不能從中得到有益的借鑒嗎?
例如,我們在生活中會見到這樣一些老師:甲老師“上課幽默風趣”,乙老師“音樂舞蹈樣樣都在行”,丙老師“像慈母般愛護關懷學生”。假定我們要寫甲老師,則可以如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一樣,把乙老師丙老師的特點,經(jīng)過取舍、加工、綜合,整理成描寫甲老師的生動典型的材料,這樣描寫出來的“甲老師”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觸手可及。你能指責這個“甲老師”不真實嗎?這個“甲老師”高于那個“甲老師”,但這個“甲老師”源于生活,他照樣是真實的。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說:“作文要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意的表達?!睕r且我們布置學生寫記敘文時,要求他們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nèi)容,做到內(nèi)容具體,同時訓練學生的審題、選材、謀篇布局的能力。只要能達到記敘文的訓練目的,即實現(xiàn)了目標。因此不必拘泥于“這個甲老師”是不是等于“那個甲老師”。
又如,某個學生放學回到家里,聽他們小區(qū)里的人講,剛才小區(qū)里抓到一個小偷,己送到派出所去了。為了制服這個小偷,小區(qū)里的青年還與之進行了一番搏斗,聽說小偷手里還有刀,情形比較危急。這件事,深深地撥動了該生的心弦,他萌發(fā)了要寫一篇旨在歌頌“見義勇為”文章的欲望。遺憾的是該生沒有親身經(jīng)歷此事,沒有看到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取平時儲存的大量信息,經(jīng)過一番想象、聯(lián)想、加工、綜合,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寫出—篇有血有肉、生動形象、主題深刻的記敘文。我們能因為該生沒有目睹事件的全過程,而指責該人該文不真實嗎?
綜上所述,我認為:判斷一篇記敘文是不是虛構(gòu)的,這篇記敘文寫得好不好,不在于它是否是“真人真事”,不在乎作者是否“親身經(jīng)歷過”。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學生不可能事事“親身經(jīng)歷過”,而在于“虛構(gòu)”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實”,是否遠離現(xiàn)實的“虛構(gòu)”,能否“自圓其說”。學生寫出來的記敘文,只要選擇的材料生動、具體、典型、準確,內(nèi)容生動形象,具體豐富,行文無懈可擊,就是一篇好文章,也就不必考證它是不是“虛構(gòu)”的,是否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虛構(gòu)”的能力,實際上可以檢驗出一個學生有沒有“想象、聯(lián)想”的能力,有沒有“分析、判斷、綜合”的能力,也就是有沒有“創(chuàng)造”的能力。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堅持這樣的觀點,并且在實際教學中,努力實踐,學生的記敘文寫作能力就能大大提高,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
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解放思想,大膽地提倡學生寫出一篇篇既不失“生活現(xiàn)實”,又敢大膽“虛構(gòu)”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