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摘 要: 隨著社會與科學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詞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政治、經(jīng)濟等領域。本文回顧并總結了關于英語新詞的研究,對新詞的定義、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產(chǎn)生原因、構詞特點、認知語義研究角度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并用豐富的新詞實例加以證明。
關鍵詞: 英語新詞 認知語義研究 研究回顧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也是語言發(fā)展變化的鏡子。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由于通用范圍廣,英語詞匯正快速地發(fā)生更替和演變。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詞進入人們的視野,如實地反映了日新月異的社會的方方面面。本文擬從新詞的定義、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產(chǎn)生原因及構詞特點、認知語義研究角度等方面進行探討,對已有的新詞研究進行回顧,旨在幫助學習者更好地認識、了解新詞。
一、新詞的界定
英語新詞的研究一直都是語言學家的興趣所在,新詞的定義問題也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Bussman在其著作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中寫道,“新詞是被部分語言使用者認可的新近形成的語言形式(即詞匯或短語),用以描述新生事物或新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科技、政治、文化等領域”。李建國對新詞的定義是:所謂新詞語,就是新出現(xiàn)的符合民族語言構詞法則的,表意明確而能進行交際的詞語(湯志祥.漢語新詞語和對外漢語教學,2002)。而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汪榕培則認為,新詞語是由于人類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發(fā)生變化而新造的詞或者獲得新義的舊詞,當這個詞依舊讓人感覺新鮮,那它就是一個新詞。楊斌在《心智的門鈴》一文中描述新詞是“新近出現(xiàn)的,在語言交際中表達新思想、新觀點,描述新事物、新現(xiàn)象,或提供新的視角的詞語。新詞包括具有新形態(tài)的詞語,或者原有詞形不變而獲得新的意義的詞語?!薄靶略~應有一定的出現(xiàn)頻率和較廣的使用范圍,至少為部分語言使用者所熟知?!彼麑π略~的定義不僅涵蓋了新詞的時限、來源、出現(xiàn)頻率和使用范圍,還特別提到了新詞的類別——新詞新義和舊詞新義,十分全面。新詞包含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不僅指不認識的生詞,還指不久前產(chǎn)生的、含義新穎的詞語,外來語、舊有詞的新用法也包含在內(nèi)。新詞最大的特點正是時代性。
二、新詞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根據(jù)全球語言檢測機構利用其專有的計算法則統(tǒng)計,每年大約會產(chǎn)生850個新詞,但大部分的新詞都會隨著時間的淘汰而消失。少數(shù)新詞在經(jīng)過時間的選擇之后,被接納為正式詞匯,最終被大多數(shù)人和主流媒體接受,成為日常生活的常用詞匯。新世紀以來,全球一體化日趨明顯,國際交流日漸深入,世界發(fā)展速度空前,造就了更多新詞的產(chǎn)生。根據(jù)2011年《牛津簡明英文詞典》發(fā)布的新詞表,有400個左右的新詞已被詞典收錄。同時,關于新詞的研究也進入爆炸式發(fā)展階段。通過中國知網(wǎng)(中國期刊、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的搜索系統(tǒng),筆者對2000年至今的英語新詞的研究狀況進行了總結分析,數(shù)據(jù)如下:
從統(tǒng)計圖可以看出,對英語新詞的研究自2000年以來逐年遞增。據(jù)筆者統(tǒng)計,1989—1999年間,關于英語新詞的期刊論文總數(shù)為904篇,而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間出現(xiàn)的期刊論文(4672篇)同比增長416.81%。從論文數(shù)量的增加及其與20世紀末新詞研究期刊論文的比重可以看出,新世紀以來,人們對英語新詞的關注明顯增多。未來,更多的外來語將會進入英語詞匯,英語也將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
隨著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對信息獲取和表達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大眾傳媒和口語的使用日益簡化。于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新詞開始出現(xiàn),例如縮略詞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盒式磁帶錄像機)等。這些詞匯既具有高識別性的特征,又表達了完整的信息,逐漸形成了常用的固定詞匯和用法,日益滲透進日常生活中。分析英語新詞對交際效率提高的影響,也成了眾多學者研究的新課題。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的長足進步,科技新詞在新世紀出現(xiàn)的新詞中的比重也逐漸升高。Wi-Fi技術(Wireless Fidelity)、國際空間站ISS(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比特幣(bit coin)等詞匯先后進入人們的視線,并不斷在全球引起熱議。每一種語言環(huán)境都有各自的語言使用習慣,某些外來詞匯的含義在英語中不能找到特定的詞匯與之相對應,便采用直接引進的方式,省略對新詞的解釋,從而方便新詞的流通和記載。簡潔、科技和外來語這三個特點成為新詞最大的發(fā)展趨勢,豐富了新詞。
三、新詞產(chǎn)生的原因
新詞的產(chǎn)生,歸結起來有以下原因。
1.科技進步促生新詞
伴隨著創(chuàng)新與發(fā)明,用來代表其的新詞也應運而生,如psycholiguistics(心理語言學)、phlog(手機博客)、twitter(推特),等等。在宇航員進行太空探索時,中國太空人(Taikonaut)、space sickness(太空?。┮草d入了新詞詞典。21世紀網(wǎng)絡更加普及,surf/browse(瀏覽)、microblog(微博)、netizen(網(wǎng)民)相應出現(xiàn)。智能手機的普及也賦予了很多舊詞以新的用法,比如text一詞,從原來指文本的名詞演化成意為發(fā)短信的動詞,不僅詞義不同,詞性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成了生活中頻繁使用的日常詞匯。
2.經(jīng)濟生活催生新詞
21世紀,世界范圍內(nèi)的經(jīng)濟格局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subprime lending crisis(次貸危機)在2007年于美國爆發(fā)后一夜間成為最熱的詞匯;Abenomics(安倍經(jīng)濟學)作為現(xiàn)任首相安倍晉三推出的經(jīng)濟新政策,旨在解決日本宏觀經(jīng)濟問題;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同時,globophobe(反全球化者)也相應出現(xiàn);新型購物方式fremium(免費增值)、she-economy(女性經(jīng)濟)、cardman(卡神)等新詞也成為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碰撞的產(chǎn)物。
3.日常生活中產(chǎn)生的新詞不容忽視
詞匯是順應社會生活與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的,不同社會與文化背景互相碰撞也成了新詞產(chǎn)生的途徑。21世紀,社會平等深入人心,男女地位發(fā)生了改變,stay-at-home dad(家庭煮夫)、alpha earner(養(yǎng)家糊口的女性)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傳統(tǒng);環(huán)保成為生活主題之一后,與之而來的是新的環(huán)保方式的出現(xiàn),如upcycling(升級回收)、carbon footprint(碳足跡)、carbon capture(碳捕捉)這些引人注目的環(huán)保新詞被收入了第六版《牛津簡明英語詞典》中;人群在新社會的浪潮中被“貼”上了“標簽”,美國人根據(jù)時間先后,將人群分成了許多“generation”,如missionary generation(傳教士一代)、lost generation(迷茫的一代)、silent generation(沉默的一代)、baby boom generation(嬰兒潮一代)、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me generation(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XXL generation(肥胖的一代),這些標簽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美國近50年的社會發(fā)展與人群事件;2000年蘋果公司推出iPod(蘋果播放器),2007年的iPhone(蘋果手機),2010年的iPad,風靡全球,iPeople(蘋果產(chǎn)品使用者)成為世界上最多的手機使用者的代名詞,iPad一詞雖然還沒有進入牛津詞典,但已被收入《柯林斯英語詞典》中,成為世界領先技術的代名詞。
4.政治影響新詞發(fā)展
除了經(jīng)濟發(fā)展外,政治的變遷、社會格局的變革及國與國之間的政治交流也成為英語新詞產(chǎn)生、發(fā)展的搖籃。2008年,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tǒng),Obamacize(像奧巴馬一樣行事)、Obamafy(奧巴馬化)、Obamania(奧巴馬狂熱)等新詞層出不窮;2003年美國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Decapitation(斬首行動)作為核心作戰(zhàn)方案,成為了這場戰(zhàn)爭的代名詞;2010年南非加入金磚四國,為“BRIC”金磚四國的首字母縮寫)后面加上了“S”。而中國在國際上影響力日趨增長,英語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中國特色的新詞,如harmonious society(和諧社會)、well-off society(小康社會)等;17大的召開,讓全世界的媒體都使用了“The Lianghui”,不僅體現(xiàn)了國家硬實力,還折射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
四、新詞構詞方法
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間,各類期刊陸續(xù)發(fā)表了許多關于新詞構詞特點的文章。從對這些論文的整理統(tǒng)計來看,對英語新詞構成特點或方式的總結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復合法、派生法、拼綴法、截短法、轉類法,以及借詞法和舊詞新用。
1.復合法
復合構詞法是擴大英語詞匯的一個非常普遍的方法,指那些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詞,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構成新詞的方法。復合詞涵蓋的范圍廣,結構多樣,組合自由度極高,有著極強生命力,為英語增添了大量新詞,如scene-kid(非主流少年)、dictionary attack(字典攻擊)、green-accounting(綠色核算)、social terrorism(社交炸彈)。
2.派生法
派生構詞法是指在原詞的詞干上加上詞綴而得到一個新詞的構詞法,其作為對應的原始詞詞義的引申,根據(jù)詞綴的不同而改變詞義。如nonliner這個新詞,是對onliner(在線者)這個詞的改造,加上前綴“non”以表示“否,不”,用來特指那些從不上網(wǎng)的人;而cyber(網(wǎng)絡的),因電腦和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而成為流行,催生了一系列如cyberfiction(網(wǎng)絡小說)、cyberholic(上網(wǎng)狂)等詞匯。
3.拼綴法
將兩個單詞進行裁剪,各取首部或尾部組合成一個新詞的方法就是拼綴法。它在英語詞匯量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是形式活潑,使得它在現(xiàn)在英語詞匯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拼綴法主要分為四類,即“詞1首+詞2首”、“詞1首+詞2尾”、“詞1尾+詞2首”、“詞1尾+詞2尾”。如將smile(微笑)的詞首和silence(沉默)的詞尾組合,就得到了smilence(笑而不語)這個詞,指表面微笑不發(fā)一言,但心里十分清楚;而sofalizing這個詞是由sofa(沙發(fā))和socializing(社交)兩個詞組合而成的,指待在家里通過電子設備跟家人、朋友聯(lián)絡感情的社會現(xiàn)象;美國人曾發(fā)明過將中國(China)和美國(America)合并的新詞Chimerica(中美兩國),指代最大消費國美國和最大儲蓄國中國構成的利益共同體。
4.截短法
截短法,即截除原詞的某一或某些音節(jié)而得到新詞的方法,主要分為“截詞尾留詞首”、“截詞首留詞尾”、“截除首尾留重讀音節(jié)”,以及“首字母縮略”四種,以簡略地完成詞匯的表達。隨著人們對節(jié)約時間和信息精簡的需要日益增加,這種方法更多地用于科技和生活中。例如teenager(青少年)這個詞,現(xiàn)在更多地被teens取代,exposition(展覽會)也被expo這個去掉詞尾只留詞首的詞日漸取代,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更多地以flu的形式出現(xiàn),就更不用提VOA(Voice of America,美國之聲)、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家居辦公)、B2B(business to business 公司對公司的)這些首字母縮略詞了。這些縮略詞一旦廣為人知,便成為原始形式的有力競爭者。
5.轉類法
無需改變詞形,將一個詞從一種詞類轉為另一種此類,從而產(chǎn)生新意義和功能的方法就是轉類法。目前常見的是名詞和動詞的互相轉換,如sneak,原來的動詞形式指偷溜出去,現(xiàn)在活用作“鬼鬼祟祟的人”
6.借詞法
據(jù)統(tǒng)計,英語中外來詞的比例高達80%,現(xiàn)代英語更是不斷吸收外來詞以補充到現(xiàn)有詞匯中,其使用目的主要為表達新概念,而英語中缺乏對應詞,外來語的借用便成了一種極便捷的產(chǎn)生新詞的范式。1973年,Thomas Finkenstaedt與Dieter Wolff出版了Ordered Profusion一書,對舊版《簡明牛津字典》第三版)中約八萬單詞進行了電腦化調(diào)查。報告結果顯示,英語單詞來源于法語占28.3%,拉丁語占28%,24%的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古挪威語和荷蘭語占25%,希臘語5.32%,漢語中也有不少詞匯融入于英語。據(jù)統(tǒng)計,《牛津字典》中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匯有1000多個,居第11位。在語義上,這些外來語主要集中在飲食、宗教、哲學等方面,如feng shui(中文:風水)、karaoke(日語:卡拉OK)、Jihad(阿拉伯語:圣戰(zhàn))、sputnik(俄語:衛(wèi)星)等。
7.舊詞新用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各種新概念隨之誕生,人們需要大量新詞語來指代新概念,一些原有的舊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以適應需要,即舊詞新用現(xiàn)象。如soul(靈魂)一詞,它的原意指靈魂,而在和黑人文化掛鉤后,它被添加了“黑人的”的新詞義,如soul music(靈樂)、soul food(非洲裔居民的傳統(tǒng)菜式)、soul patch(男人下唇上長的一小撮胡子)等。
五、英語新詞的認知語義研究角度回顧
隨著新詞的大量涌現(xiàn),學術界也對這個語言現(xiàn)象給予了特別的重視,許多學者多角度地對英語新詞進行了研究。經(jīng)過筆者總結,我國對英語新詞的認知語義研究有分別從隱喻理論、概念整合理論和原型理論等角度進行的研究。
1.隱喻理論與英語新詞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隱喻成為認知科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無處不在,主要功能是用經(jīng)驗去部分地理解、表達另一種經(jīng)驗。在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書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這一術語:“人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概念體系,本質(zhì)上是隱喻性的,即隱喻概念系統(tǒng)(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人們以一個概念理解、建構另一個概念,以一個概念的詞語談論和表述另一個概念,即概念隱喻。概念隱喻與構詞法結合符合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是更新語言最簡便的方式。新詞、新義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對兩個域的認知和相似聯(lián)想,人們不是無休止地創(chuàng)造新詞語來表達新的事物和概念,而是通過意象圖式的作用,利用大腦認知加工,將新的概念與自身體驗相連系、相結合,找到兩者間的相似與關聯(lián)點,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這樣的認知與理解過程就是概念隱喻思維過程。概念隱喻是詞匯生成和新義產(chǎn)生的重要機制,通過概念隱喻認知機制,新詞的主要特征往往能間接地得到描述,該詞本身也就顯得生動和易懂。比如原來指“輕薄”的單詞“thin”,人們在形容薄的程度時總愛用“as thin as a piece of paper”這一表達,逐漸地,人們將這個說法簡化成“paper-thin”這個形容詞,當我們使用這個詞時,傳達的意思不僅僅是輕薄,更是一種程度的表達。這就是概念隱喻在新詞認知上的應用。
2.概念整合理論與英語新詞
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integration),又叫合成理論(blending theory)。根據(jù)Fauconnier和Turner的觀點,言語交際的意義構建是概念整合的過程,來自兩個或多個輸入心理空間的信息被整合并映射到一個新的空間,由此產(chǎn)生了概念整合或空間合成。概念整合可以解釋大量語言現(xiàn)象與意義建構過程,例如carbon footprint(碳足跡)一詞,它指的是支持人類活動所產(chǎn)生的溫室氣體總量,用概念整合理論理解它的構建過程,就要從carbon(碳)開始。使用碳會生成二氧化碳,地球會因為二氧化碳的過度排放而氣候變暖,如何衡量二氧化碳排放是否過度就需要為人均設定一個標準,即需要一個詞語表達每個人的排放量。由此,carbon和footprint兩個詞引申到“碳”和“足跡”概念上,在我們的頭腦中組合到一起,并進行轉換,產(chǎn)生了“我們在天空的二氧化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的意識。再加上我們自身對環(huán)保知識的擴展整合,我們便可以理解這個詞的含義了。該理論對新詞意義的衍生過程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在詞義構建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原型理論與英語新詞
Dirk Geeraerts指出:“認知系統(tǒng)之所以總是以原型為中心進行范疇化,是因為原型范疇具有信息密集性、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靈活的適應性?!毙略~新義的出現(xiàn)正反映了這一趨勢。詞匯意義的變化反過來又不斷改變我們認知概念的過程,詞匯的原意也會隨之變化動態(tài)。比如mail(信件、郵件)這個單詞,曾經(jīng)我們用來指代傳統(tǒng)意義上用來郵寄的信件,而E-mail(電子郵件)也是常用郵件的簡稱。隨著信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郵件逐漸取代了mail的信件意義,mail這個詞的詞義也隨電子郵件的發(fā)展而擴大。原詞語的動態(tài)性讓我們可以通過已有的知識來理解新概念、新事物。
六、結語
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政治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英語新詞的產(chǎn)生提供了社會基礎,而新詞的產(chǎn)生又極大地豐富了英語的詞庫,鞏固了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的地位。美國語言學家馬利奧·佩(Mario Pei)在《2061年的英語預測》(English in 2061:A Forecast)一文中說道:真正會使2061年的英語與今大不相同的因素是大量涌現(xiàn)的新詞。在此,我們從英語新詞及對其認知語義研究的多重角度中可以判斷,這位語言學家的預測很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Alego,John.Fifty Years among the New Words:A Dictionary of Neologisms,1941-1991.
[2]Alego,John."Neology Forum Dictionaries:Journal of the Dictionary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n,1995.
[3]Bauer,Laurie.English Word Form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Bussman.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David Crystal,Language on the Web,Guardian Weekly,25 January,2001.
[6]David Crystal,New Words in English,BBC learning English,2004.
[7]David Crystal,Oh What a Tangled Web We Weave,Science and Spirit,2004.
[8]Fontaine,M.Funny Words in Plautine Comed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9]G.Lakoff,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Harris,Randy Allen.The Linguistics Wars,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1]Knowles.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ew Words.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2]Nist,John.A Structural History of English[M].St.Martins Press,1966.
[13]Tulloch,S.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ew Words:A Popular Guide to Words in the New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4]高永偉,近20年英語國家對新詞的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11).
[15]李昌標,英語新詞的漢譯與語用關聯(lián)[J].中國科技翻譯,2007(4).
[16]劉明東,蔣學軍英語新詞及其翻譯[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VOL10(1).
[17]陸國強.現(xiàn)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8]湯志祥.漢語新詞語和對外漢語教學,2002.
[19]汪榕培,盧曉娟.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0]汪榕培,王之江.英語詞匯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1]汪榕培.英語詞匯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2]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3]王鐵琨.新詞語的判定標準與新詞新語詞典編纂的原則,語言文字應用,1992(4).
[24]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5]吳芊.英語新詞新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6]許昌和.英語新詞新語導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7]楊彬.心智的門鈴:英語新詞的認知闡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28]俞妮娜.英語新詞的產(chǎn)生構成和用法.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29]張志華.英語新詞的構成特征及發(fā)展趨勢[J].教學與管理,2010.
[30]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