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仲明,李 偉
雙語教學是指將母語外的另一種外國語言直接應用于非語言類課程教學,使外語與學科知識同步獲取的一種教學模式。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向著國際化發(fā)展,特別是高等航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級航海人才,雙語教學在各主要航海院校得到廣泛關注?!按敖Y構與設備”課程是航海技術專業(yè)的一門主干專業(yè)課,也是國家海事局規(guī)定的海船船員適任證書考試科目的內容。筆者多年從事“船舶結構與設備”雙語教學,并參與雙語授課教材編寫、教學大綱的編制、多媒體課件及教學資源等的建設工作,本文結合雙語教學實踐,就提高航海院?!按敖Y構與設備”雙語教學效果進行探討。
雙語教學不同于專業(yè)課母語教學、公共英語教學和專業(yè)英語教學。專業(yè)課母語教學是以普通話為手段,講授專業(yè)課為目的;公共英語教學是以普通話和英語為手段,講授公共英語為目的;專業(yè)英語教學是以普通話和英語為手段的語言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知識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教學雙方都無須特別在意專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而雙語教學是以英語或英語和普通話為手段的非語言教學,使學生用英語系統(tǒng)地掌握一門專業(yè)知識,對教學雙方的英語能力和專業(yè)能力都有比專業(yè)英語教學更高的要求。因此,雙語教學不是專業(yè)課母語教學和專業(yè)英語教學的疊加,更不能以降低專業(yè)課的教學質量為代價來代替專業(yè)英語教學。雙語教學是一項涉及教學內容、授課教材、授課教師、教學方法、課程設置、教學管理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復雜的系統(tǒng)的工程。
教學內容是構成課程的基本的、內在的要素,反映了不同的課程價值觀、課程結構觀以及不同的課程設計觀。一般來說,教學內容應包括基本概念、知識點以及對掌握程度的要求。“船舶結構與設備”雙語教學內容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大綱》中“船舶結構與貨運”和“船舶操縱與避碰”的知識點和學習要求進行編制。相應的授課教材應包含這些教學內容。
雙語教學授課教材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實際需要編寫,可為雙語或全英教材。目前,英美等國家的英文原版教材已經很全面,但是由于與我國的知識體系不一致,以及在敘述方式、文化習慣、語言運用和教學理念等方面難以與國內航海教育的教學要求相配套,很難直接用于國內的雙語教學。而自編的英文版教材或講義很少,目前只有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船舶結構與設備》(英文版)。
雙語教學授課教師應熟悉專業(yè)知識和具備較強的英語表達能力。另外,“船舶結構與設備”雙語教學授課教師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培訓管理規(guī)則》中“海船船員培訓教學人員要求”。
“船舶結構與設備”雙語教學主要涉及船舶常識、船體結構及甲板設備等內容,因此教學中采用大量圖片、動畫、微電影等多媒體素材,使教學更生動,在不同的章節(jié)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在講授船舶種類時,可采用課堂講授、課下練習、實驗室參觀、實習作業(yè)等方法。
一般來說,“船舶結構與設備”雙語教學與專業(yè)課母語教學的課時分配和教學內容是一致的,但由于學生對專業(yè)知識不熟悉,英語能力有限,原來用漢語教學10 min 就能完成的知識點,用雙語教學需要40 min 甚至更多,因而使課堂信息量大大減少。如講授船舶常識中“船舶基本組成(basic components)”,專業(yè)課母語教學只需要1 個學時,而雙語教學時,因為學生沒有接觸過專業(yè)英文詞匯,對專業(yè)術語不了解,往往需要2~3 個學時完成授課。如此,勢必導致課堂信息量不足。
“船舶結構與設備”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課程,該門課程主要涉及船舶常識、船體結構及甲板各種設備,表現(xiàn)為專業(yè)名詞術語較多,學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去掌握這些術語。如船舶結構中各部位的主要構件、次要構件專業(yè)術語deck girder(甲板縱桁)、side stringer(舷側縱桁)、center girder(中桁材)、center keelson(中內龍骨)、tank side bracket(雙層底中的舭肘板)、bilge bracket(單層底中的舭肘板)等。
教師的雙語教學備課時間較母語教學的時間明顯增多,難度增大,編寫英文的多媒體課件、作業(yè)、測試題和考試卷等的難度加大,甚至課堂內原本可以旁征博引的知識,由于英語表達能力受限而難以展開;學生除了要學習專業(yè)知識,還必須掌握好專業(yè)英語詞匯,授課內容在課堂內不能完全理解消化,大大增加了課后的負擔,甚至有的學生會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轉移到對專業(yè)術語、單詞的理解上,卻忽略專業(yè)知識的學習。
成功的雙語教學需要既精通專業(yè)知識又通曉英語的教師來擔任。有調查顯示[1]:近年來高校連續(xù)擴招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巨大壓力已經遠遠超出了現(xiàn)有教師的承受能力,任課教師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專門系統(tǒng)的雙語培訓,他們從事雙語教學還大多出于自愿。目前,學校具備“船舶結構與設備”雙語授課能力的教師鳳毛麟角,部分教師雖然在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上有很強的教學能力,但英語水平達不到開展教學的要求;另外,與普通專業(yè)課教師相比,雙語授課教師要付出數(shù)倍的努力和時間來完成雙語授課備課任務,但學校在工作量計算時并未給予大力度的增額,職稱提升時也不作為加分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雙語教師的積極性。
雙語教學是利用英文掌握一門專業(yè)知識,大量的專業(yè)英文詞匯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利于專業(yè)知識的接收。授課教師可以選擇教學大綱中教學內容重點知識和學生難以理解或不易掌握的共性問題進行詳盡分析,其他教學內容只作介紹;同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更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如講授船舶常識中船舶的主要標志知識時,重點教學內容為吃水標志(draft mark)、載重線標志(load line mark),可用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等進行講授,其他教學內容等只需采用簡要演示即可。
對于講授同一個專業(yè)知識,雙語教學授課所用課時明顯比專業(yè)課母語教學多。因為,在課堂上的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概念和定義用英語講完之后,還要用英語或漢語對其中的難點作進一步解釋,這樣就延長了教學時間。目前,教學大綱共八章內容,而學校航海技術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中船舶結構與設備課程理論課時只有28 學時,平均每章授課時間不足4 學時。這樣勢必造成教學時間緊,學習效果不好。建議針對雙語教學班級增加授課學時。
全英語授課對于授課教師和學生都有很大難度。筆者曾對航海技術專業(yè)船舶結構與設備課程進行學生調查,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比較難學。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大,大量專業(yè)詞匯造成閱讀障礙,對專業(yè)掌握不夠透徹、理解不夠深刻,導致學習興趣下降。開展全英語授課的效果并不如漢語教學效果好。在定期教學法活動中,筆者和其他雙語授課教師也進行了溝通,大家一致意見是有些重要術語名詞,用英文解釋學生大部分聽不懂,同時,用外語講解對老師也是挑戰(zhàn)。筆者認為對關鍵的或常用的術語、難懂的或不好解釋的知識應多采用漢語教學,海上實踐常用、使用率高的知識采用英語教學,以便增加學生的理解效率和提高專業(yè)英語水平。如解釋電動操舵裝置的工作原理、大抓力錨的種類時可用漢語、英語結合教學,講授船舶的基本組成中部位的名稱等用全英語教學。
合格的師資是有效開展雙語教學的保證。目前,學校船舶結構與設備課程的雙語教師短缺,建議制訂雙語教學梯隊培養(yǎng)計劃,組織教師集中進行專業(yè)課程英語培訓、英語口語培訓。如邀請國外從事“船舶結構與設備”課程英語授課的教師來校進行專業(yè)課教學,雙語教學梯隊的教師旁聽學習,并進行教學探討,可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另外,可安排具有豐富英語口語教學經驗的英語教師對雙語教學梯隊的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英語口語培訓。
為保證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提高雙語教學質量,學校應制定并完善雙語教學管理制度,從教師選拔、教學要求、教學監(jiān)督、教學工作量認定以及學生培養(yǎng)等方面做出具體規(guī)定。如教師選拔時,可以要求教師具備以下條件:具有海上三副資歷、英語國家留學經歷或參加過校內外英語培訓,曾用漢語教授“船舶結構與設備”課程等。學生在接受雙語教學之前英語學習應得到加強,英語水平可以要求滿足通過國家四、六級考試,或學校的英語考試成績80 分以上,避免學生因為英語水平的差距,無法適應雙語教學[2]。此外,對于雙語教學,學生和教師付出的努力要比專業(yè)課母語教學多,學校應采取獎勵政策,鼓勵雙語教學。如增加雙語教學工作量或提供特殊津貼,拉開教師的收入檔次,保證雙語教學的教師能實現(xiàn)優(yōu)師、優(yōu)績、優(yōu)酬,對于優(yōu)秀的雙語教師在職稱評定及個人發(fā)展方面優(yōu)先考慮。[3]同時,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考慮增加學分,或在評優(yōu)評獎時給予政策傾斜。
雙語教學在現(xiàn)代航海教育新的發(fā)展背景下應運而生,它對于教師和學生同是一種挑戰(zhàn)。成功的雙語教學勢必增進師生的學識,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目前,“船舶結構與設備”雙語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育者不斷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使“船舶結構與設備”的雙語教學效果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1]吳 平.五年來的雙語教學研究綜述[J].中國大學教學,2007(1) :40.
[2]田 野,王當利.“船舶結構與設備”課程雙語教學初探[J].中國水運,2008(5) :36-37.
[3]呂紅光,楊明.航海專業(yè)課程雙語教學改革探討[J].航海教育研究,2011(2)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