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對新刑事訴訟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解讀

        2014-04-08 09:43:47李文博
        關鍵詞:加害人當事人司法

        石 魏,李文博

        (1.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法院,北京100007; 2.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檢察院, 北京100007)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害人和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方式達成諒解以后,國家專門機關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或者對其從輕處罰的一種案件處理方式。[1]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把刑事和解納入公訴案件訴訟程序,進一步完善了訴訟程序,成為新法修訂的一大亮點。新法實施一年多以來,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不僅提高了訴訟效率,降低了訴訟成本,而且有利于為被害人提供物質(zhì)上、精神上的補償以及被告人回歸社會,修復當事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為充分保障雙方當事人的權益提供了有利契機。

        一、新刑事訴訟法關于刑事和解規(guī)定的亮點

        (一)明確了適用范圍

        新刑事訴訟法第277條對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guī)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7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同時,規(guī)定了禁止條件,把五年內(nèi)曾經(jīng)故意犯罪的排除在外。這有利于防止不當?shù)臄U大適用,避免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二)明確了司法審查內(nèi)容

        新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對刑事和解中有關機關需要重點審查的內(nèi)容進行了規(guī)定,具體包括雙方當事人是否自愿和解、加害人是否真誠悔罪、經(jīng)濟賠償是否與損害和賠償能力相適應、被害人是否明確表示諒解、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和社會公德等。這使得公檢法機關能夠牢牢把握刑事和解、化解社會矛盾的初衷,達到促進社會和諧、提高訴訟效率的目標。

        (三)明確了法律后果

        新刑事訴訟法第279條規(guī)定了刑事和解的效力,即公檢法機關對達成和解協(xié)議的可以從寬處理。這主要是基于民事賠償方面的考量,讓當事人經(jīng)過平等、自愿協(xié)商,通過經(jīng)濟賠償彌補被害方的物質(zhì)損失,通過賠禮道歉對被害方進行精神撫慰,并使加害人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改過自新,從而能在量刑時作為一個從寬情節(jié)加以考慮。如果最終沒有達成和解協(xié)議,那么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另行提起民事訴訟,以維護被害人合法權益。

        (四)提升了被害人的訴訟地位

        傳統(tǒng)的國家追訴的刑事司法更多關注刑罰權的實現(xiàn),被害人的相關權益由國家代為行使,致使被害人的諸多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被害人無力中止、終結訴訟程序,也無法對審判結果提出抗訴,雖然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往往由于被告人承擔自由刑而不愿再承擔財產(chǎn)損失而難以實現(xiàn)。刑事和解制度將被害人的權益保障提到一定的高度,允許被害人參與訴訟,重視其利益訴求,使其不僅能在經(jīng)濟上得到補償,而且能在精神上得到撫慰,有利于人權保障及社會矛盾的化解。

        (五)提高了訴訟效率

        一方面,刑事和解可以極大地提升個案的司法效率,在加害人自愿認罪、賠償被害人的基礎上,適用簡易程序獨任審判,在送達期限、訊問被告人、詢問證人、鑒定人、出示證據(jù)、法庭辯論等方面不受普通程序規(guī)定的限制,使程序簡化、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刑事和解發(fā)揮了訴訟程序簡繁分流的作用,有利于合理配置司法資源,集中力量打擊重型犯罪,對全面提高訴訟效率有著積極的作用。[2]

        二、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不足

        新刑事訴訟法增設刑事和解制度是一大進步,但現(xiàn)有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司法實踐中還存在不少難題。

        (一)適用范圍太窄

        將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限于第277條規(guī)定的兩種情形,范圍太過狹窄,難以達到全面規(guī)制犯罪的目的。

        1.“民間糾紛”范圍模糊,司法上難以界定,當事人亦無法準確把握

        如盜竊、詐騙等案件,當事人在案發(fā)前往往并無糾紛甚至素不相識,[3]其私下進行的“刑事和解”可能并不屬于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范圍,如將之排除在外,則有違立法意圖,刑事和解的效用將大大削弱。

        2.對于社會危害性較小的犯罪沒有納入

        如危險駕駛罪,既不屬于民間糾紛引起的犯罪,也不屬于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guī)定的罪名,但其法定刑僅為拘役,屬于輕刑犯罪,是立法者為了預防道路犯罪將刑罰前置而制定的,其危害較交通肇事罪為輕,根據(jù)舉重以明輕的原則,交通肇事罪都可以進行刑事和解,危險駕駛罪也不應被排除在外。

        3.完全把較重犯罪排除在外不利于充分發(fā)揮制度功效

        當事人之間進行刑事和解時,對是否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往往不能準確評估,為刑事和解帶來諸多掣肘。反過來,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案件也可能因為當事人之間達成諒解,使被害人獲得賠償撫慰,加害人認罪悔過,如果完全因為刑期而把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列為刑事和解的禁止條件,恐不利于雙方權益的保障以及社會關系的修復。

        (二)賠償方式單一,執(zhí)行和保障機制不健全

        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刑事和解主要通過一次性經(jīng)濟賠償?shù)姆绞竭M行。這造成了以下問題:

        第一,容易因貧富差距而導致刑事和解運用的差異。經(jīng)濟能力較弱的被告人可能因無力賠償而無法選擇刑事和解,最終被判處較重的刑罰,而經(jīng)濟能力較強的被告人則可能因為賠償了被害人達成了刑事和解,從而獲得從寬處罰。

        第二,被害人可能被迫和解。被害人損失的彌補主要通過附帶民事訴訟和刑事和解兩個途徑。前者僅限于被害人實際遭受和必然遭受的物質(zhì)損失,后者賠償?shù)臄?shù)額則在當事人自愿的基礎之上不受限制。因此,存在被害人雖對被告人極度痛恨但為了得到物質(zhì)賠償而被迫和解的可能,這樣無法真正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

        第三,可能造成被告人與守法公民之間的不平等。如果被告人只要具備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就可以在刑事和解范圍內(nèi)有選擇性地違法,然后在金錢和處罰之間進行選擇以使利益最大化,那么無疑會加劇社會的不平等,使群眾誤認為刑事和解是“花錢買刑”,給社會造成嚴重的隱患。

        此外,法律沒有規(guī)定刑事和解協(xié)議的效力問題,對于和解協(xié)議簽訂后如有一方拒不履行或者反悔是強制執(zhí)行和解協(xié)議還是允許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法律沒有明確,對于加害人后來因客觀因素而暫時無力賠償?shù)囊矝]有規(guī)定保障機制。

        (三)適用主體和時限不明確

        新刑事訴訟法對刑事和解僅以三個條文做了概括規(guī)定,既沒有規(guī)定時限,也沒有規(guī)定有權啟動、終止程序的主體,不利于當事人權利的行使及權益的保護。

        關于刑事和解的主體,參加者應當是當事人還是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委托代理人,主持者是否應當僅限于公、檢、法機關,程序的啟動、終止應當由哪些主體決定等,法律都沒有詳細規(guī)定。明確和規(guī)范這些問題,有助于避免司法實踐出現(xiàn)混亂現(xiàn)象。

        關于刑事和解的時限,司法實踐中觀點不一。刑事和解時限運用不當,不僅不能起到節(jié)約司法資源、促進社會矛盾化解的作用,而且可能激化矛盾,影響公平效率。

        (四)配套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刑事和解的配套機制。比如對不同意刑事和解的被害人的權益保障機制,公民是納稅人,國家有保護公民及其財產(chǎn)的義務,當國家未盡到足夠義務導致公民遭受犯罪侵害,且無法從加害人處得到賠償時,國家需要承擔救助義務。這一方面能夠減少被害人迫于加害人的經(jīng)濟威脅而被迫和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能夠解決刑事和解因貧富差距而導致司法不平等的可能性。但目前,由于與刑事和解相配套的國家補償制度以及回訪等制度缺失,所以被害人的權益保障仍任重而道遠。

        (五)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

        司法自由裁量權是一把雙刃劍,既不能將它等同于一種恣意的權力,也不能把它視為一種天然的特權;既要看到它的優(yōu)越性,也要看到它的危害性。[4]刑事和解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司法公正為代價的一種制度,如果監(jiān)督缺位,則可能導致偵查機關濫用職權、檢察機關隨意擴大不起訴范圍以及審判機關自由裁量權的不當擴大。目前,刑事和解的監(jiān)督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尤其是在偵查階段和審判階段進行的刑事和解,檢察監(jiān)督缺位,社會監(jiān)督不健全,可能造成司法不公,“同案不同罰”,甚至給當事人造成“花錢買刑”的誤讀,有違立法初衷。

        三、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議

        雖然刑事和解制度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一方面,應當加大對刑事和解制度與理念的宣傳力度,[5]加強民意溝通,增強審判效果,[6]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刑事和解制度的研究探析,發(fā)揮其效用,規(guī)制其不足,不斷地加以完善,以更好地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一)進一步擴大適用范圍

        首先,對“民間糾紛”應作廣義解釋,只要不是侵犯不特定被害人的公權力犯罪,就應納入刑事和解的范疇。其次,規(guī)定一些可能達成和解的犯罪,逐步擴大適用范圍,如激情犯罪、經(jīng)濟糾紛引起的犯罪、交通安全犯罪等,還有許多抽象危險犯,雖具有侵害不特定或者多數(shù)行為人的可能性,但實際上其造成的現(xiàn)實侵害依然是特定、有限、明確的,存在社會關系修復的可能性。再次,在逐步擴大適用范圍的基礎上,最終對所有案件都可適用刑事和解。無論何種犯罪,只要加害人自愿認罪,采取多種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都可以通過刑事和解獲得從寬處理。這樣司法機關和當事人都不必再為是否屬于嚴格的、法定的刑事和解條件而困惑。

        此外,筆者認為,應當明確單位也可成為刑事和解的主體。理由如下:其一,立法規(guī)定上,刑法、刑事訴訟法沒有對刑事和解的犯罪主體加以限制,說明立法對刑事和解的主體持廣義的觀點,單位應該可以成為刑事和解的主體。其二,刑事責任承擔上,單位犯罪中以雙罰制為原則、單罰制為例外,“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具有回歸社會的需要,存在刑事和解的可能性;并且相對于人身犯罪來說,單位犯罪的被害人更加關注財產(chǎn)權的補益,可以通過被告人的賠償而實現(xiàn),存在刑事和解的現(xiàn)實性。其三,犯罪的本質(zhì)上,單位和單位的主管人員及其他直接負責人員之間具有相互依賴性,單位需要通過主管人員或者直接責任人員的集體意志進行犯罪,對單位犯罪的懲治在更大程度上需要懲治的是自然人,而自然人具有回歸社會的需要以及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的可能性。其四,現(xiàn)實操作上,單位犯罪進行刑事和解更能滿足被害人的需求。單位的經(jīng)濟基礎一般比較雄厚,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往往是單位的高層,也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對刑事和解的意愿更加強烈,在修復社會關系以及化解當事人之間矛盾方面具有現(xiàn)實條件。

        (二)實現(xiàn)賠償方式多樣化,完善執(zhí)行和保障機制

        1.采取多種賠償方式,重視對被害人的非物質(zhì)賠償

        對于經(jīng)濟賠償,除加害人本人賠償外,可鼓勵親友、單位代為賠償,也可考慮結合國家救助制度予以賠償。對于經(jīng)濟困難的被告人,可考慮非經(jīng)濟賠償方式,如勞務補償、公益活動、社會服務等。同時,由于刑事和解案件大都是短期自由刑的案件,可將賠償轉(zhuǎn)化為分次、分期付款以及勞務補償?shù)?,加害人在出獄后通過勞動等方式進行償還。這樣既可以減輕貧困者的壓力,利于其改造和回歸社會,也有利于消除單一經(jīng)濟賠償方式所帶來的弊端。

        2.明確刑事和解的法律效力,完善執(zhí)行機制

        如果刑事和解的內(nèi)容符合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且合法有效,那么處理結果應當具有終局性和可執(zhí)行性,當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實另行提起訴訟。達成和解協(xié)議后一方拒不履行的,應當承擔對其不利的后果。若加害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和解協(xié)議,則依據(jù)不同的訴訟階段做出不同的決定。在審查起訴階段,撤銷不起訴決定,提起公訴;在審判階段,被害人可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并可要求對加害人不予從寬處理。若被害人拒不履行和解協(xié)議,則應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對于拒絕領取和解賠償?shù)?,可將賠償款交法院留存,對被告人仍要從寬處理。

        3.增設保證人制度,完善保障機制

        加害人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等客觀因素暫時無法賠償或者改為分期賠償?shù)?,可要求其提供保證人,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在加害人恢復償還能力卻反悔或拒不償還時,由保證人承擔賠償責任,并且對加害人進行處罰。擬不起訴的,應依法提起公訴;已判處緩刑的,收監(jiān)執(zhí)行;已判處實刑的,限制或禁止減刑、假釋。

        (三)明確適用主體和時限

        1.刑事和解主體方面

        既然刑事和解關系到雙方當事人的權益,參與主體就應當包括雙方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委托代理人在特別授權的情況下也可啟動和解程序。關于主持者,筆者認為,既可由公、檢、法機關主持刑事和解,也可建立人民調(diào)解委員會主持、律師參與的混合調(diào)解模式。當雙方當事人排斥法官主持的刑事和解時,可以由人民調(diào)解委員會進行調(diào)解,也可鼓勵人民陪審員、律師參與刑事和解。這是因為人民陪審員來自于群眾,更容易讓當事人信服,且人民調(diào)解員、人民陪審員工作時間充裕、靈活,并擁有豐富的調(diào)解經(jīng)驗和溝通技巧,可以減輕辦案機關的壓力,優(yōu)化司法資源。律師代表加害方進行協(xié)商,可以消除敵對情緒及不合理的要求,加快和解進程。

        2.刑事和解的啟動和終止方面

        程序啟動應分為兩種形式,當事人自動啟動和專門機關啟動。為了更好地保證當事人自主啟動刑事和解的權利,應當規(guī)定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等每個訴訟階段開始時對其進行權利告知。關于程序終止權,筆者認為,應當賦予雙方當事人,當雙方因為種種原因不能達成協(xié)議時,任何一方都可向辦案機關提出。但最終決定是否終止的權力應該賦予法院,因為人民法院是最終階段——審判階段的最終裁決機關,其裁判具有最終法律效力。如果將終止和解的權力同樣賦予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則會影響前一個階段當事人沒有達成和解協(xié)議但后一階段同意適用刑事和解的可適用性,損害當事人的權益。

        3.刑事和解的時限方面

        應將刑事和解的時限截止點限定為宣判以前。原因有二:一是可以避免每個訴訟階段設置一定具體時限而導致的司法困境。刑事和解案件多是輕刑案件,審限短、流轉(zhuǎn)快,往往在當事人向原機關提起刑事和解時,案件已移轉(zhuǎn)到下一訴訟階段,若按原訴訟階段時限禁止當事人提起刑事和解,恐為不妥。二是將時限定為宣判前可以充分發(fā)揮刑事和解的功效。立法規(guī)定刑事和解制度的目的除化解矛盾、矯正犯罪以外,還在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減輕司法機關壓力、減少罪犯“交叉感染”,過多加以時限限制會降低其效用。

        (四)完善配套制度

        1.建立定期回訪制度

        為了更好地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作為刑事和解的延伸,有關機關可在一定期限內(nèi)對其辦理的刑事和解案件當事人進行回訪,確定賠償金的履行情況、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加害人的社會表現(xiàn)、公眾的評價等,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存在的問題,避免矛盾再次發(fā)生或者激化,也可以為以后的刑事和解及社區(qū)矯正等工作提供借鑒。

        2.建立國家補償制度

        被害人受犯罪行為侵害而喪失全部或者部分行為能力,或者因被害人死亡而導致其被贍養(yǎng)人或被撫養(yǎng)人面臨嚴重經(jīng)濟困難的,如果雙方當事人沒有達成和解協(xié)議,那么國家應給予被害人一定的補償。這不僅可以避免被害人迫于加害人的經(jīng)濟威脅而被迫和解,而且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有利于促進司法公平、公正。國家補償應具有補充性和最后性,只有在加害人無能力賠償、被害人又面臨嚴重經(jīng)濟困難的情況下才能予以運用。

        設立國家補償制度,應當注意以下幾個事項:第一,國家補償?shù)膶ο髴斣O定為因犯罪行為而喪失全部或者部分行為能力的被害人,或者因被害人死亡而面臨嚴重經(jīng)濟困難的被贍養(yǎng)人或被撫養(yǎng)人。第二,國家補償?shù)倪m用范圍僅限于人身權利受到嚴重侵害的案件。第三,國家補償?shù)臉藴蕛H限于維持基本生活費用。國家補償不是為了賠償被害人的損失,所以應當限于醫(yī)療費、基本生活費用等。第四,國家補償?shù)陌l(fā)放主體應設定為人民法院。因為法院是案件審理的最終機關,只有在審判階段才能最終確定被告人能否賠償被害人以及是否具有適用國家補償?shù)谋匾?。第五,國家補償?shù)南拗茥l件只有在被害人因人身權受到侵害,且損失不能通過任何形式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能適用。

        (五)加強構建監(jiān)督機制

        檢察機關作為我國的專門法律監(jiān)督機關,在刑事和解方面應當充分發(fā)揮檢察監(jiān)督作用,構建起完整的刑事和解監(jiān)督體系,以杜絕自由裁量權被濫用,防止瀆職、侵權現(xiàn)象的發(fā)生,避免刑事和解淪為有錢人逃避刑事責任的“安全通道”。

        1.加強對各個階段和解案件的監(jiān)督

        對偵查階段和解的案件,要對案件是否屬于刑事和解范圍、是否違背自愿和合法原則等事項進行監(jiān)督。對審查起訴階段和解的案件,要重點監(jiān)督不起訴的運用是否恰當,尤其是相對不起訴案件,要重點監(jiān)督被害人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被迫和解情形等,保證不起訴的正確、合理適用。對于審判階段和解的案件,要對量刑情況、裁判文書、刑事和解程序是否合法等進行監(jiān)督。

        2.建立刑事和解備案制度

        有關機關對當事人刑事和解時,應將有關法律文書及時報送檢察機關備案,以備檢察監(jiān)督。比如,偵查機關對刑事和解案件做出撤案處理決定時,要將當事人的基本情況、案情、處理方式、賠償數(shù)額、承辦人等信息形成書面報告,或者將有關法律文書裝訂成冊,送交檢察機關備案。檢察機關對備案材料進行審查,對于刑事和解中存在違法情形的,要及時予以糾正。

        3.逐步建立刑事和解同步錄音錄像制度

        目前,中國城市地區(qū)的審判系統(tǒng)設備已經(jīng)非常完善,實現(xiàn)了審判的全程錄像,筆者建議在刑事和解的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同步錄音錄像。這樣既便于檢察機關對刑事和解進行事后監(jiān)督,也有利于當事人更好地履行和解協(xié)議,促進司法公平、公開,提高司法公信力。

        在加強法律監(jiān)督的同時,還應當發(fā)揮人大、紀委等對刑事和解的監(jiān)督作用。對于群眾舉報的違規(guī)、違法和解以及“花錢買刑”的情形,應當予以及時核實查辦,并廣泛接受社會、媒體輿論的監(jiān)督,切實消除公眾疑慮以及可能對司法造成的不公,讓刑事和解在陽光下進行,更好地實現(xiàn)公平、正義。

        [1]宋英輝,等.檢察機關適用刑事和解調(diào)研報告[J].當代法學,2009(3):3-11.

        [2]賴馬蓮.刑事和解的契約性價值及制度構建[J].商業(yè)時代,2012(16):107-108.

        [3]李蓉,穆遠征.論刑事和解達成中的當事人因素[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4):74-82.

        [4]江必新.論司法自由裁量權[J].法律適用,2006(11):17-22.

        [5]陳光中.刑事和解再探[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2):3-9.

        [6]陰建峰.論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以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為中心[J].河南社會科學,2011(2):89-90,218.

        猜你喜歡
        加害人當事人司法
        走近加害人家屬
        方圓(2022年6期)2022-06-13 18:51:39
        我不喜歡你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20 18:50:05
        制定法解釋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權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28
        美國就業(yè)歧視當事人的訴訟權保障
        反歧視評論(2019年0期)2019-12-09 08:52:34
        司法所悉心調(diào)解 墊付款有了著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謬
        什么是贊揚激勵法?
        兵團工運(2018年11期)2018-01-22 09:32:17
        被害人怠于采取公力救濟原因探析
        論司法公開的困惑與消解
        當事人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5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白白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富婆叫鸭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亚洲暴爽av天天爽日日碰|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ⅴ| 亚洲本色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软件下载 |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中文av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二区| 麻豆国产人妻欲求不满| 日本熟妇中文字幕三级| 护士人妻hd中文字幕| 日本肥老妇色xxxxx日本老妇|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强d漂亮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成人2007| 国内精品久久久影院| 国产中文字幕亚洲综合| 亚洲av手机在线网站| 桃花影院理论片在线|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丝袜美女在线|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乐播| 亚洲av色在线播放一区| 好男人社区影院www| 久久精品re| 免费人妻精品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99蜜桃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古装片| 日本精品免费看99久久|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s| 自拍亚洲一区欧美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