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榮
新課程理念下的主導與主體
□周建榮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必修課程,它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在于學生必須不斷地親身參加各種活動,除單純的認識之外,更有身體運動。因此出現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于統一,加上我們現在對“主導”“主體”等概念尚未全部搞清,因而在教學中往往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文章提出:要點是確立“主導主體”學教思想,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鍛煉意識,重點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通過精心的實踐活動,較好地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意義。
新課程理念;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當前課程改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德智體音美勞全面發(fā)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它是對原有的體育學科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真正體現健康目標的新型課程。
它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在于學生必須不斷地親身參加各種活動,除單純的認識之外,更有身體運動。體育課中學生的主動形式容易體現出來,自主活動的愿望也最強烈。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于統一,加上我們現在對“主導”“主體”等概念內涵尚未全部搞清,因而在教學中往往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因此,本文試圖在研究“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基礎上,探索新理念指導的體育教學方法。
在教學系統中就人的要素來說,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歷來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是“教師中心論”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基本上被動地服從教師的指導,沒有自己的主導權,包括控制時間空間權、發(fā)現問題解決權。其實質是唯教師論,要求教學上的客觀服從于教師的主觀,否定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否定學生的興趣積極性及學生對教師的反作用。二是“兒童中心論”則反對傳統的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主張“從兒童的本能、自發(fā)興趣和需要出發(fā),提出“要以天性為師。不以人為師,培養(yǎng)天性造成的人,而非人所造就的人,教師只能順應人的自然發(fā)展,不應左右人的發(fā)展”。上述兩種觀點對教師、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只強調了自己方面的作用,忽視了另一方面的作用,沒有認識到兩者之間的關系,因而是片面而不科學的,對當今教育具有極大的阻礙作用。
實踐證明,學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教師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導者。這是因為教師受社會的委托,以專心育人為己任,對學生的身心施加影響,其職責是對學生“教之導之”,教師是受過職業(yè)訓練的人,對每個具體教學活動都“準備在先”,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對教學理念、內容、目標、方法、組織可以做出決定與設計,能夠對教學系統的運行進行調控,教師對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fā)展起著關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在教學當中處于主導的地位,對學生起著引導、轉化的作用。再從接受教育的角度看,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種完全消極被動地接受外來影響和外部控制的自我發(fā)展的主體。一切教育的發(fā)展都要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內化。因此,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是學習和自我發(fā)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習教師講授的內容,提出的要求都必須通過學生的主觀努力才能實現。所以,只有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體育意識是人們對體育的綜合性認識的反映。從廣義來看,是人們在自覺認識體育意義作用的基礎上,在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活動;從狹義角度來看,體育意識是人們對某項體育運動理解程度的綜合反映,即運動意識。一般來說,學生的體育意識越強,對學習和體育鍛煉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也越強烈。體育意識并不是人們頭腦中生來就有的,而是在人們在體育活動中不斷深化和完善的,并隨著運動能力的提高而逐步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學生科學、系統、有效的培養(yǎng)。當前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的具體方法是:
1.端正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習目標。主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幫助學生解決為誰學習、為什么要學習體育的問題,教育學生把個人鍛煉與家庭、社會、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不斷促進個人鍛煉,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學的體育意識。
2.體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意識的主渠道。通過體育的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的教學,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愿望,養(yǎng)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增強體育意識,為終身體育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3.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利用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產生的一系列良好影響,增強學生鍛煉身體的愿望,這對體育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4.利用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巨大成就和校園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強化學生的體育意識。
5.在學校中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以激發(fā)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這對學生形成和發(fā)展體育意識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6.結合學生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培養(yǎng)策略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的。
興趣是學生從事某種活動產生的喜好的興奮心理活動。它能推動人們尋求知識,激發(fā)人刻苦鉆研,克服學習困難。興趣與注意密切相關,興趣是引起注意的源泉,興趣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越穩(wěn)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體育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主要從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著手。
體育的教材同其他科教材相比較,更具有趣味性、娛樂性,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注意其科學性、趣味性、難度性、實用性及創(chuàng)造性??茖W性指教材內容一定要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在內容安排上,應先后得當,搭配合理,如課的開始階段,學生的思想和注意力集中,應將新教材安排在課的前半部分;為使運動負荷符合人的生理變化規(guī)律,應將負荷小的靈敏、速度、柔韌、協調性教材安排在課的后半部分;為使學生興趣持久,應將競爭性強的游戲和比賽教材安排在課的后半部分。趣味性指對現行教材中一些單調、枯燥的內容進行改變、變式,使之體現游戲性、競爭性和適當的驚險性。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識技能,取得成功,能激發(fā)其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如不需要努力就能完成任務,則會“乏味”,如盡其最大努力,仍然達不到目的,會失去進取心,這就需要在安排教材時把握適當的難度性。實用性指安排教材的內容有利于增進學生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造性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邊運動邊思維,在注意安全、紀律、常規(guī)的前提下,提倡創(chuàng)造性思維運動,提倡殊途同歸,培養(yǎng)學生獨創(chuàng)性、求異性的思維。
(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教師進修學校)
G807.01
A
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