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艷
(閩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所謂的“語境”,也就是語言環(huán)境,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兩個方面。對于古文來說,其“內部環(huán)境”是指文本所構成的環(huán)境,主要包括其文本中的字、詞、句、段落和篇章;“外部環(huán)境”則指其作者寫作該文本時所處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其創(chuàng)作的具體情景。從語境包涵面的大小面來說,古文閱讀中的“語境”,狹義上是指古文文本的上下文聯(lián)系,即所謂的前言后語;在廣義上來說,則是指古文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包括作者的、歷史的以及時代的一切因素。
在古文閱讀中,無論是教師或者是學生,語言的障礙都為其所畏懼。如果僅僅是通過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匯就希望輕易讀懂一篇古文,這是很難做到的。究其原因,最主要仍舊是“語境”的理解!所謂的“古文”,即古人的文章,區(qū)別于現(xiàn)代作品,其反映的社會距今已很遙遠,自然與當今社會背景具有很深的“代溝”,想完全掌握它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黃厚江在《還課堂語文本色》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當前,教學內容萎縮是古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古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只“言”,完全忽視了“文”,致使古文教學從本質上變?yōu)榱宋难灾R的教學。
史建筑在《“勸學”備教策略》一文中明確寫道:學生進入了中學階段之后,基本都能通過工具書的輔助解讀淺易的古文,只是他們大多不喜歡古文閱讀,甚至對古文閱讀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他們思維活躍,有著比較強烈的表現(xiàn)意識和合作意識,當然討厭教師在古文閱讀課堂上的知識靜態(tài)講授了。而且,中學生在古文學習方面的實詞積累不多,對虛詞用法更是不了解,掌握的古文句式不多,必要的古漢語語法知識和古代文化常識嚴重缺乏。
古文閱讀教學陷入如此困境,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應該通過“語境理解”,進一步掌握古文包含的歷史和文化等基本知識,切實提高古文閱讀教學質量。
在古文文本中,純粹是由書面語構成,且多以單音詞構句,現(xiàn)代通俗化的白話文完全區(qū)別于古文。因此,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語法習慣與古文存在著極大的區(qū)別,在古文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握古文的語言環(huán)境。而無論是閱讀哪個時區(qū)的文學作品,都不可能離開語境,否則只能是緣木求魚!
從古文閱讀的本質上分析,對其“語境理解”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點:
在古代,好的文章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非常重視音律。古文中駢句是比較常見的句式,與散句結合,再輔以長短句寫法,卻平仄錯落有致,使讀者閱其文頓覺瑯瑯上口,如同行云流水。古人如此注重賦予文本強烈的節(jié)奏感與富于樂感的音韻,形成了古文獨特的語言環(huán)境。
在相關電視電影節(jié)目里面,我們經(jīng)??梢婈P于古代私塾里的教學場景,老師搖頭晃腦般領著其學生在之乎者也地朗讀,抑揚頓挫,不求甚解。筆者認為,在古文閱讀方面,教師采用這樣的朗讀法與現(xiàn)代的串講分析法結合,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為如同古代圣賢般的朗,恰好與古文的音韻與節(jié)奏語境想適應,把握了古文獨特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體會到古文閱讀如同音樂般美妙,這對領悟古文的主旨以及古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
在《滕王閣序》一文,很好地說明了古文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與富于樂感的音韻這一特點?!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飽含節(jié)奏感的言語中,我們不難理解其作者所抒發(fā)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痛苦。
古文“語境理解”的這一特點,不僅給古文閱讀營造了廣闊的理解空間,同時也構成了其區(qū)別于現(xiàn)代文的又一特別語境。
上文提到,古文是一種純粹的書面語言,與現(xiàn)今的白話文相比,雖然也同樣包含主、謂、定、賓、狀語等成分,有一定的句式特點,并且語序大都相同。然而,古文在特殊條件下,有其特殊結構,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句特征。當前,在相關研究總結中,古文的特殊句式主要分為: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和固定格式句等。這些特殊的句式形成了古文獨特的文句特征,營造了獨特的思維空間。如:被動句。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被動句結構一般是:“名詞+被+名詞+動詞”,如:“我被他感動了”,簡單明了,通俗易懂。而在古文中,被動句的表達遠不僅僅是“被”的運用,除了“被”句式,另外還有多種的被動句式表達。舉些實例如下:
(1)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3)夫趙強而燕弱,而于趙王寵。
(4)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5)凡舉事無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6)帝感其誠。
由此可見,古文的獨特的文句特征與獨特的思維空間,構成了古文閱讀“語境理解”的一大特點。
在古文中,有著其獨特的背景介紹與注釋,這些背景介紹與注釋與古文一起,營造了強烈的文化氛圍與廣闊的語義空間。
古文,是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淀,特別是選入教材的古文,可以稱得上是代表作。一篇優(yōu)秀的古文,不僅是作者思想感情與審美情趣的表達,從中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道德情操、文化素養(yǎng)以及生活積淀。而且,古文的創(chuàng)作往往也是建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的背景之上的。由此可見,古文的創(chuàng)作相當重視文化氛圍的營造。另外,我們學習古文的一大難點在于,古文具有廣闊的語義空間,這也是古文閱讀“語境理解”的一大特點。在古文中,即便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字或者一句話,都可能包含著一定的典故和語義,這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如:
具有代表性的《古文觀止》,書中有兩百多篇古文精品,而其中的每篇作品都有題解、譯文、注釋、評析。首先是題解部分,在該部分就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情況等做了簡要的概括介紹,起到開宗明義的作用;其次是譯文部分,在該部分與文章句子相對應地解析翻譯,多以直譯為主,輔以意譯,并且多是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在譯文部分,也要非常重視文字的流暢,突出文筆的優(yōu)美,使得讀者通過翻譯解析理解文章的大意,也初步掌握文章的語境;后兩部分則分別要求詳實準確,精辟透徹。營造了古文強烈的文化氛圍與廣闊的語義空間。
再如,很多學生在閱讀《湖心亭看雪》一文時,往往將此文當成是山水游記,在對此文主旨的把握上,更是理解為作者表達的是對美好自然風光的贊美,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殊不知,這與作者所表達的真情實感偏離甚遠了。其實作者在此文中,用山水游記的寫法,表達內心那種懷念故國往事的傷感,抒發(fā)其對余生深深的渺茫。對此文深入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是明朝滅亡之后的清朝初期,地點則選擇金陵這個特殊地理,由此可見作者的深意。
在古文中,如同《湖心亭看雪》那樣,借山水游記,把自己的難言之情表達出來的文章不少。一方面,因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古人常不敢直接抒發(fā)其對現(xiàn)實的不滿或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批判;另一方面,隱晦地表達是古文的一大特色,能突出作者的匠心。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以背景注釋營造的強烈文化氛圍與廣闊語義空間,深入分析古文,認真挖掘其中隱含的種種信息,讓讀者更好的把握古文的真情實感,從而理解作者真實的的思想情感,突破古文教學的難點。
由上文分析可知,古文“語境理解”的特點包含了音韻節(jié)奏,背景注釋及其文句特征。然而,這些特點在古文閱讀中,給讀者的多是感性的、整體的。因此,我們不禁要思考:古文閱讀如何結合“語境理解”的特點進行有效教學?
在古代,古人的教學和學習注重的是感悟和積累,故古人采取的方法是誦讀、斷句、評點等;在現(xiàn)代的古文閱讀教學,教師和學生普遍比較重視古漢語知識,重點講解虛詞和實詞的運用,分析古文句式,進而將古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總的來說就是“串講、翻譯和解析”的教學方法。
然而,“現(xiàn)代化”的古文閱讀教學,常導致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教師的備課,浪費了大量時間去弄清每個字、詞、句;在課堂教學,教師很費力地逐字逐句講解,學生很費力地去聽講、理解??山Y果卻是: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僅僅是停留在基礎的簡單翻譯,本質上得不到切實的提高。
近年來,筆者在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重視古文“語境理解”并充分結合其特點,以期探索出有效的古文閱讀教學,現(xiàn)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在上文已經(jīng)指出了,古文的語言文本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與富于樂感的音韻,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古文“語境”理解的這一特點,啟動學生的閱讀思維。
雖然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有注釋,且學生也購買了各式各樣的工具書可供其查詢,甚至可以直接到教輔資料上找出全文的譯文。然而,這些有利的古文閱讀條件,帶來卻往往是消極的效果:學生容易產(chǎn)生依賴性,依賴工具書,甚至只看譯文忽視古文,不加思考。因此,在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啟動學生的閱讀思維。
為此,教師要全面掌握古文的語境特點,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抓住關鍵點,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訓練學生的思維。因此,在古文閱讀教學中,改變傳統(tǒng)逐句講解的教法,強化古文朗讀指導,給以學生想象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建立初步的語境。如《季氏將伐顓臾》一文,在學生接觸文本之時,必然存在一些閱讀障礙,可我們教師首先就要要求學生拋開注釋和工具書,引導學生想象孔子講學的場面,然后讓他們閱讀文本,讓他們感受文章強烈的節(jié)奏感與富于樂感的音韻,使其在自我閱讀過程中再想象,糾正之前的錯誤思維。
上文通過“語境理解”的背景注釋特點,啟動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語境,強化古文閱讀的語境理解。
語境分析,就是通過前后文互相聯(lián)系的對應點,推導古文的詞句含義,最后把解析連貫起來,從而達到對文章語境的真實理解。
首先,要把學生把思維引入具體的文本。
仍以《季氏將伐顓臾》為例,此篇古文精悍短小,盡管經(jīng)過了第一階段的思維啟動,但很多學生定是仍茫然無緒,因為他們還沒能真正地進入文本。此時,我們教師應該加強引導,給學生分析文中獨特文句特征,把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學生對文章的語境自然會慢慢變得明朗。在《季氏將伐顓臾》中,幾個關鍵句子在與:“何以伐為?”、“是誰之過與?”、“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弊プ∵@幾句就可體會文章的語境,第一句表達其反對的態(tài)度,第二句則是態(tài)度強烈,最后一句則是態(tài)度的堅決。這就是文章的相連接點,構成互相詮釋。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就能緊密聯(lián)系文本表述,從而進入文章語境。
其次,通過語境的虛擬,使學生深入理解文中詞語。
語境這東西,不是直觀就能看到的,而且學生的閱讀水平也各異。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語境的虛擬,使學生能深入理解文中的表述。
語境的虛擬,是建立在語境理論的基礎上的,依據(jù)語言訓練的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而創(chuàng)設的假想語境。古文的創(chuàng)作時代遠離現(xiàn)代背景,學生對其語境的了解是非常困難的,而通過虛擬語境還原古文的語境,能夠激發(fā)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
一方面,我們可以虛擬動作,因為在古文閱讀教學中,有些詞語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倘若一味的死記硬背,不但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無法取得好的效果。
一方面,教師要因時制宜地置換角色,與學生進行移情體驗。換個說法,角色置換是指讀者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在古文中主人公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理解其情緒與情感,進而加深學生對古文語境的體驗理解。
通過第一階段的閱讀思維啟動與第二階段的古文語境分析之后,學生對于古文的閱讀已經(jīng)能粗略地了解了文章、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緊接著就該是讓學生根據(jù)背景注釋、譯文等強化語境的理解,最終完成語意的建構,完成古文的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對古文的語意建構,就是學生能運用現(xiàn)代生活中所具有的語言知識和能力,有條理地解釋古文、翻譯古文、理解古文。
古文與白話文的差異,最主要的就是在語法表現(xiàn)上,古文的句與句之間有著嚴格的聯(lián)系,這無形中就制約了詞語與句子的意義。這也就要求我們對古文的閱讀需要重視字、詞、句的聯(lián)系,否則就無法判斷清楚文章中詞與句之間的真正意義。然而,古文中的詞與句的聯(lián)系卻是模糊的,沒有明顯的語言標志。這些就需要教師自己意會理解了之后,引導學生。建立語境是古文閱讀中的語意建構的關鍵;而語意的建構則是深入把握語境的基礎,也就是語境的建立,需要學生在掌握詞、句的意思之后,形成語境。因此,古文閱讀實際上就是一個詞、句的意義和語境從零到整、從整到零不斷反復逐步整合的過程。從理性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學習古文的背景注釋,找出文章的主題句,把感性學習的體驗具體結合古文文本,學生在理解古文大意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文章的具體語境,這必將使得學生的古文閱讀更有效,閱讀能力必將得到巨大提高。
漢語,是中華上下幾千年的燦爛文化標志,炎黃子孫世代以漢語為母語,故我們對古今漢語的聯(lián)系有一種近乎天生的悟性,這是古文閱讀教學不可忽視的有利條件。在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悟性,鼓勵學生不斷積累古現(xiàn)代漢語詞匯,進而引導學生“察今推古”,全面提高古文閱讀能力。例如,在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中有一句:“君將哀而生之乎”,其中的“生”字是使動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如果叫學生憑空的理解,是很難做到的。但如果我們在之前的學習中就讓學生掌握了“勞民傷財”中的“勞”和“傷”、“生死肉骨”中的“生”和“肉”的用法,聯(lián)系起來理解,就變得容易多了。
無論古今,語境始終是語言理解的第一要素,是閱讀的基礎和前提。而古文閱讀的“語境理解”有其明顯的特點,“語境理解”對古文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此,我們在古文教學中必須強調要“語境理解”,跳出離開語境談閱讀的誤區(qū),改變傳統(tǒng)靠死記硬背詞義的古文閱讀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黃厚江.還課堂語文本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1-01.
[2]史建筑.《勸學》備教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07,(Z1).
[3]李媛.啟動思維,分析語境,建構語意——高中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探究[J].語數(shù)外學習,2012,(11).
[4]徐曉紅.改變文言文教學中的“弱語境”現(xiàn)象[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7).
[5]陳吉.讀文·品言·悟美[J].教育科學(教學實踐版),2012,(5).
[6]于保泉.談文言文的閱讀語境[J].中國科技信息:科學理論文化論壇,2005,(12).
[7]顏全斌.文言文的語境及語感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4,(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