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軼兵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隨順而轉(zhuǎn)”策略在ASD兒童互動中的運用
魏軼兵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ASD兒童的核心缺陷是人際關系發(fā)展障礙,互動不良是阻礙ASD兒童人際關系發(fā)展的主因。跟隨ASD兒童的帶領,隨順孩子的感官偏好、興趣、需求,孩子的排斥、漠然、逃離心理狀態(tài)會自然轉(zhuǎn)變?yōu)榻蛹{、注意、親密,再把握時機,設置橋梁,形成互動,是一種切實可行的、高明的策略。
互動 感官偏好 隨順而轉(zhuǎn) 溝通圈 ASD兒童
ASD名自閉癥譜寫障礙,盡管ASD的統(tǒng)計學研究在國內(nèi)還很不充分,但ASD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是不爭的事實。診斷學、教育康復領域及家長都越來越認同——ASD兒童的核心缺陷是人際關系發(fā)展障礙,而不是人際關系障礙,正確的干預,特別是以互動為基礎的行為學派、發(fā)展學派的各種療育方法的綜合運用,將極大地提高ASD兒童人際關系的發(fā)展水平。
可是,另一個事實是ASD兒童難以與普通兒童、治療師、教師甚至家人等互動對象成功互動。在追求與ASD兒童互動的經(jīng)歷中,普通兒童、治療師、教師甚至家人受挫嚴重。
1.感官方面
自閉癥兒童常有感官動作異常情形,有時過于敏感,有時過于遲鈍。過于敏感者則要避免強烈的刺激,不然兒童會逃避與人的接觸,如觸覺敏感者,普通人之間互動時正常的觸碰,自閉癥兒童可能會強烈排斥,當然難以互動;過于遲鈍者則有強烈感官動作刺激上的需求,很適合當做介入的媒介。如與前庭覺遲鈍者玩旋轉(zhuǎn)、搖晃的活動,就比較容易引發(fā)互動,甚至長時間、多回合的互動。
2.互動經(jīng)驗方面
互動的每個回合都包括引發(fā)和回應,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稱其為“溝通圈”。自閉癥兒童正向互動經(jīng)驗不良,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負向的互動比例高;二是受親密感制約程度過大;三是主動自發(fā)引起互動過少。ASD往往與陌生、同齡兒童互動最差,與熟悉的成年人互動略好。往往“回應”方面好于主動自發(fā)?;咏?jīng)驗與互動效果互為因果。這樣就要求ASD的互動對象在相互間沒有形成正向互動經(jīng)驗的階段,跟隨ASD的帶領,順從孩子的感官偏好、興趣、需求,培育出和互動對象良好的互動經(jīng)驗。否則互動之旅無法啟程。
3.其他方面
自閉癥兒童是廣泛性發(fā)育障礙,感知覺、大小肌肉、手眼協(xié)調(diào)、語言理解與表達、認知、等方面的發(fā)育都不同程度地滯后,自然會影響孩子的互動意愿和能力,最后造成社會性方面的突出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ASD兒童一定無法互動,無法形成正常的人際關系,互動對象的改變,比一味強調(diào)改變ASD的問題行為、問題情緒才有互動相比更可行、更高效。換句話說,要在互動中處理問題行為和情緒,也以互動為方式,擴展互動回合,不是處理完就結(jié)束互動。比如,孩子渴望視覺刺激,就和他玩會發(fā)光的玩具;孩子肌張力低,互動時就拿個墊子先讓他感到舒適;語言理解差,我們就簡化語言;認知差,我們就引入他可以理解的活動等。
1.概念內(nèi)涵界定
“隨順”一詞借用佛教里的詞匯——隨順眾生。從宏觀來講,就是在孩子沒有改變前要先改變康復團隊(家長、教師、伙伴),要求我們適應ASD,而不是一味強調(diào)ASD的行為、情緒、心智一定要“先”適應我們。秉持隨順的觀念,我們就不會抱怨“喊他,也不理我”、“他也不和我玩”等,而是“我們喊他的時機不對、語調(diào)不對”,“我們沒有玩他喜歡的”。我們改變自己的意念會變得堅定。
從微觀來講,就是在開始互動時,跟隨孩子的帶領,看他的注意力在哪兒、需求是什么,隨順孩子的感官偏好、興趣、需求,互動中選擇孩子喜歡的感官游戲,孩子的注意力在哪兒,我們就和他分享哪里,孩子當下的需求是什么,就主動給予他什么——這就是“隨順”。
“隨順”的結(jié)果是孩子漸漸接納你、喜歡你、依賴你?!半S順”的結(jié)果還可能是孩子更加我行我素,甚至任意妄為。所以要“而轉(zhuǎn)”,要轉(zhuǎn)化成互動游戲。之后再擴展游戲承載的感知覺、大小肌肉、手眼協(xié)調(diào)、語言理解與表達、認知、社會性等方面的訓練內(nèi)容。
2.“隨順而轉(zhuǎn)”策略的運用范例
范例一:隨順孩子的感官偏好,轉(zhuǎn)化成游戲。
(1)觀察:JH初次來到訓練室,不停地亂跳亂跑,對呼喚名字沒反應,不聽從指令。
(2)分析:JH初來訓練室,對陌生環(huán)境有一定焦慮感,“不停地亂跳亂跑”很可能是其自我調(diào)節(jié)焦慮感的一種方式,同時也說明這個孩子前庭平衡覺遲鈍,渴望起伏旋轉(zhuǎn)的前庭刺激。
(3)分享:訓練師用鼓動的語氣給JH的“亂跳亂跑”配音、分享。比如,咚、咚、咚,哇噻!哎喲!幾分鐘后,JH對訓練師的分享、配音有了感覺,訓練師開始介入。
(4)介入:訓練師這時用規(guī)律性語調(diào)給JH的“亂跳亂跑”配音、分享。比如,1、2、3,跑!1、2、3,跑!1、2、3,跑!幾分鐘后,JH適應了這個規(guī)律。這時訓練師在說“1、2、3”后停頓,等待JH看她,再說“跑”,JH興奮地跑起來。到此,孩子的“亂跳亂跑”已經(jīng)轉(zhuǎn)化成了有別人參與的游戲,互動大門打開了。
(5)變化:上述活動玩幾次后,當訓練師說“1、2、3,跑”時,訓練師和JH一起追逐跑,一邊跑,訓練師一邊用唱的方式喊孩子的名字“JH、JH、J、J、H”,JH開懷大笑。
(6)再變化:上述活動玩幾次后,訓練師直接喊孩子的名字“JH、JH、J、J、H”,他們就可以玩追逐游戲(幾天后,訓練師直接喊孩子的名字“JH、JH、J、J、H”,他們就可以玩追逐游戲——變成了他們之間開啟歡樂之旅的秘密方式)。以后,訓練師再喊JH,孩子多數(shù)情況會看訓練師。
(7)繼續(xù)變化:跨(爬)過障礙物、鉆時光隧道、一起倒在豆袋上、擁抱、擁抱轉(zhuǎn)圈等,開心之旅可以長時間持續(xù)。
范例一點評:很多ASD兒童都有感官偏好,與其苦惱于其的“舒適感官沉湎”,不如隨順它,演化成有意義的游戲。在保證ASD兒童高興的前提下,加入變化,培養(yǎng)孩子的協(xié)調(diào)、信心、認知、語言等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孩子對人的興趣、對人語氣表情的理解和正向互動經(jīng)驗。換句話說,只要互動回合越來越多,孩子的感知覺、大小肌肉、手眼協(xié)調(diào)、語言理解與表達、認知、社會性等都會得到自然提升。而且這種提升往往可以泛化,是機械重復式的桌面訓練無法做到的。
范例二:隨順孩子的興趣、需求,轉(zhuǎn)化成游戲或教學機會。
(1)觀察:HR初次來到咨詢室,發(fā)現(xiàn)地下有一付啞鈴,蹲下去一直玩,對家長與咨詢師關于他的交談沒反應,臉上沒有表情。
(2)分析:HR對啞鈴有興趣,這時候問他的名字、年齡等寒暄會妨礙他操弄啞鈴,他會反感,進而影響接下來的互動。
(3)協(xié)助:咨詢師沒有打擾他,而是慢慢蹲下來靜靜地欣賞,并把滾遠的啞鈴配合地拿給他,他想擰掉螺絲卻擰不掉時,幫他擰松,再等待他自己擰掉(注:咨詢師當時可以肯定幫他一點點,孩子不會反感),當他想把螺絲擰上時,訓練師把其中一個遠處的螺絲遞到孩子手附近,但并沒有幫他擰。當HR開始滾啞鈴時,訓練師用鼓動的語氣重復給HR配音、分享。比如,轱轆、轱轆、轱轆、轱轆,啊嘔!幾分鐘后,轱轆對訓練師的分享、配音有了感覺,訓練師開始介入。
(4)介入:訓練師這時用規(guī)律性語調(diào)給HR配音、分享。比如,1、2、3,滾!1、2、3,滾!1、2、3,滾!幾分鐘后,HR適應了這個規(guī)律。這時訓練師在說“1、2、3”后停頓,等待HR看她,再說“滾”,HR的表情越來越鮮活起來。到此,HR與咨詢師互動的大門打開了。
(5)變化、再變化、繼續(xù)變化:上述活動玩幾次后,咨詢師在孩子不注意時迅速把一個啞鈴螺絲擰下,在孩子有尋找意圖時,用手指給他,讓他自己去找略。
范例二點評:ASD兒童并不總是沉湎于感官偏好當中,特別當孩子在家或外出時,經(jīng)常會有他的興趣點或需求,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在他的興趣點或需求上,跟隨孩子的帶領,在孩子的注意點上互動(或教學),事半功倍,而事實上,很多訓練人員和家長往往愿意與孩子互動(或教學)他們準備好的,這其實是放棄了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時機,而強行添加給孩子一個當下不感興趣的活動,事倍功半。如上述范例,既可以教會孩子“滾”、“鐵”、“啞鈴”等詞匯,又可以訓練孩子的分享式注意力(如跟隨手指指示)。
3.“隨順而轉(zhuǎn)”不僅是策略,還是康復ASD兒童的戰(zhàn)略
在與ASD兒童相處中,跟隨孩子的帶領,比較容易引發(fā)互動、擴展回合,是一個很好的策略。從ASD兒童一生的康復教育中,“隨順而轉(zhuǎn)”是一個必須堅持的戰(zhàn)略。如果我們把康復目標定位為讓孩子過上有質(zhì)量的生活,那康復的路程是很長的。隨順孩子的興趣或所謂的特長,促進、積累孩子成功的體驗,那么在他的興趣或所謂的特長的拉動下,孩子在追求自己興趣的過程中,會把與“興趣”相關聯(lián)的、本來不感興趣的周邊知識、技能一并掌握,起碼是愿意接受你的幫助——本來不感興趣,但他想要“欣賞前面的風景”。在康復比較成功的案例中,幾乎都是如此。比如,隨順了天寶的科學機械興趣,才有了成年后充滿人性化設計師的天寶。很多對音樂感興趣、對動物感興趣、對數(shù)字感興趣、對電腦編程感興趣等,隨順孩子興趣的教育,最終取得了成功。
在ASD兒童正向互動經(jīng)驗很少時,“隨順而轉(zhuǎn)”是個很好的策略。但隨順而轉(zhuǎn)絕不是總是跟隨孩子的帶領。當孩子的社會性趨向 (指的是在自然情景中趨向各種社會性刺激或訊息的行為傾向,包括對于人的眼神、臉孔、聲音、動作、情緒等各式各樣的社會性刺激或者訊息的自然趨向與響應)達到一定水平時,要在大的“隨順而轉(zhuǎn)”理念下,不斷主動設疑、引導,擴展孩子思維,提升孩子解讀意圖、解讀情緒情感、解讀情境的水平。
[1][美]史丹利·葛林斯班.[美]塞麗娜·薇德.劉璞英譯.自閉癥教養(yǎng)寶典.臺北:久周,2007[民96].
[2][美]史提芬·葛斯丁.[美]瑞雪兒·葛利.林嘉倫譯.兒童人際發(fā)展活動手冊.臺北:久周,2005[民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