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惟敏
開放式建筑設計教學的新嘗試
莊惟敏
開放式建筑設計教學緣起于以下幾點:第一,是與我們建筑學教育的特點有關,建筑學的學科特征從本質上來講,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程而發(fā)展的,它是一個人居環(huán)境的營造過程,把這個過程中的教授與傳承演變成為一個教化人的教育過程,就成為今天的建筑專業(yè)教育。其教育方法最本質的就是師徒相傳。這是建筑教育最本質也是最樸素的方法。無論是中國的魯班,還是在美國西塔里埃森的賴特,他們的專業(yè)傳授中不僅有知識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建筑師的身體力行的影響。由于我們學制時間的限制,怎么樣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讓他們盡快變成一個對建筑學專業(yè)有理解、對未來自身定位有明確的方向、盡快進入職業(yè)狀態(tài)的職業(yè)建筑師,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學校教育層面的思考。在清華大學第24次教學討論會的開幕式上,校領導明確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清華的教育是值得反思的:一是優(yōu)秀的學生進來不能保證優(yōu)秀地出去,或者說有沒有做到更優(yōu)秀;二是學生在清華有沒有培養(yǎng)出自己對專業(yè)的志趣。志趣沒有,就看不到未來作為一名職業(yè)建筑師的狀態(tài)。環(huán)顧我們周邊的新一代建筑師,他們在建筑實踐的第一線,無論是實踐作品還是思想理念已經具有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和業(yè)界贊譽,理論和實踐都非常精彩,他們的執(zhí)業(yè)狀態(tài)是可以影響年輕人的。這一點對學生們來說更重要。這些中青年建筑師有各自的建筑理想,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作為一名活躍的建筑師,他們會有很多的感悟,但同時他們又身體力行,讓他們來教授學生們,讓學生們感受他們對建筑的熱愛和執(zhí)著,遠遠勝過書本里的說教,這種直觀形象的感受是最最感人的。
第三,是從職業(yè)角度的思考。我本人從2005年開始到現(xiàn)在在UIA職業(yè)實踐委員會工作,這么長時間以來我特別明顯地感到,我們現(xiàn)在的職業(yè)教育和國際上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說我們課程設置怎么樣,也不是說老師有怎么樣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我們缺乏一種職業(yè)精神。我們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教育是職業(yè)教育,我們培養(yǎng)的建筑學的學生是要拿專業(yè)學位的,是為了以后成為職業(yè)建筑師的。但針對這一目標,即我們的學生是否畢業(yè)以后能夠達到一個職業(yè)建筑師的起碼要求,這一點我還是有擔心的。因為,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作為職業(yè)建筑師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精神,往往是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所以必須要有人手把手地教,這些人是需要經歷過市場的,經歷過很嚴酷的競爭的,經歷過和社會面對面、和業(yè)主面對面、和批評家面對面的交流的,在他們身上反映出來的職業(yè)素養(yǎng),其實就是最好的職業(yè)建筑師的表率,就是最好的職業(yè)精神的表現(xiàn),他們職業(yè)精神的傳授就是最好的教科書。
基于以上3點,尋求開放式教學的緣由變得愈發(fā)充分。正好有這樣一個契機,去年的北京市優(yōu)秀建筑設計評審,規(guī)委第一次有了些突破,邀請了除資深專家和院士之外的一批中青年建筑師,他們有一些是民營建筑設計企業(yè)的總建筑師,有些是獨立建筑師事務所的領銜建筑師。這些建筑師都在創(chuàng)作的第一線,都有敏銳的專業(yè)思考,同時還有很好的專業(yè)背景和國際視野,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歷。他們的參與對北京市優(yōu)秀建筑的評優(yōu)在學術層面起了絕對的推動作用。在那次評審會后,我就更加堅定了這個想法,要聘請他們作為清華設計教學的導師,用他們的身體力行和職業(yè)精神影響到學生。經院務會研究決定,由學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單軍教授組織院教學辦制定計劃,第一批確定了15位中青年建筑師作為三年級設計課的導師。然而情況并不順利,按照清華大學的一般做法,是沒有“設計導師”這一聘任頭銜的。于是,我們向學校專門陳述我們理由和想法,講述國外“評圖導師”的先例。在我們向陳吉寧校長匯報設想之后,得到了校長的肯定,校人事和教務部門也對此給予大力的支持。15位導師的證書是由清華大學頒發(fā)的“清華大學建筑學設計導師”聘書。這件事情就這樣開始了。
最初開始時,對這件事的目的和意義并沒有領會得太深,但在后來的教學和若干次的教學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兩方面情況:一是這些設計導師們都很有榮譽感和責任感,很有激情,愿意用他們的經驗去傳授學生;二是,這些建筑師畢業(yè)于中國現(xiàn)有的教學體制,大部分又受過西洋教育,有寬廣的視野,他們有自己的判斷,這個判斷是對當下我國建筑教育的判斷,很多人直言不諱地對當下的建筑教育提出了批評,許多是以他們親身經歷的感悟而提出來的。這樣我更覺得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它不是一個簡單的review,或者final review,而是希望他們參照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而在新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去思考。同時,我也希望這些建筑師的引進可以觸動我們自己的老師,我們的老師還有一些是紙上談兵的東西,或者就理論說理論的東西。教建筑設計的自己都沒有蓋過房子你怎么能教好學生去蓋房子?能蓋出好房子的老師在業(yè)界是公認的好老師,至少他有實踐經驗,如果他的建筑又得了獎,那么他在學生們的心目中也是受矚目的,這就是設計導師的力量。
我們沒有像其他學校那樣設立“大師班”,而是在一個年級全面鋪開,全面鋪開的優(yōu)越性在于:首先讓學生們全盤面對一個真實建筑師的舞臺,這些建筑師是與國際建筑師在同一個舞臺上對話的,這一點學生們是很興奮的;其次是這些建筑師可以把他們想的東西講出來,這種講述,對自身而言也是一種互動;第三也是比較關鍵的,我們希望嘗試一種教學方式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出發(fā)點,都是希望我們能有一個相對務實的、同時又很有效率的方法,來啟發(fā)和教育學生對專業(yè)學習的志趣。學生們看到這些老師都很興奮。比如華黎老師組,最初大家對華黎出的題目有一些質疑,小別墅設計學生們在二年級已做過。華黎老師在這個設計里要求空間的體驗是真實的,摒棄無用的不實的空間,要求用大、中、小3種比尺的模型來表達空間設計,并要求學生用接近真實的材質并通過攝像記錄下空間的體驗。這一點跟華黎在耶魯大學所受的教育有關,華黎會把自己作為職業(yè)建筑師的想法和體驗灌輸給這些年輕的學生,使學生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職業(yè)建筑師的信念和追求。這一點恰恰是我們當下設計課教學中最缺乏的。這些設計導師成功的很大原因跟他們出的題是有關的,比如說限制、體驗、真實,也都是學生們所缺乏的。這一次是各個導師出不一樣的題,都緊扣了當下建筑設計的熱點,以及建筑教育的關鍵點,而學生們的自由選擇導師和題目的過程,也反映了我們學生們的價值取向,能夠大膽地按照自己的選擇去表達。
這件事另外一個附帶的效果是儀式感。儀式感對建筑學是很重要的,國外很多建筑院校的評圖是相當有儀式感的,我們需要儀式感去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成就感。同學們在網上的評價是:“感覺建館的門廳從來沒這么像樣過?!泵髂甑倪@個時候將是第二輪,我們考慮在建筑系新館里尋找一個相對固定的空間,這場秀一定要做,是在學生們面臨市場和社會選擇的情況下秀自己,同時也是秀老師。儀式感在公開評圖那天相當起作用,因為建筑本身就是帶有很強自我表現(xiàn)的科學和藝術的綜合體,是一種品質的體現(xiàn),綜合氣質的展現(xiàn)。
這次感覺唯一的不足是老師之間的溝通少了。下次如果排在上午和下午,老師之間相互觀摩一下會更好。也希望我們的同學們可以更積極地參與其中。我們期待著明年。
Open-ended Design Teaching: An Experiment
ZHUANG Weimin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201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