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海事局 黃小軍
2014年4月16日,載有470 人的韓國客船“歲月”號在韓國西南海域發(fā)生浸水事故而下沉,造成281 人確認遇難,尚有23 人下落不明,172 人獲救。遇難人員由于未能及時了解出艙信息,在客船下沉過程中未能及時出艙而窒息身亡。而據(jù)科學推斷,在一個8 m3的室內(nèi)具有維持單個遇險人員24小時所需的呼吸空氣,這一方面給外部救助創(chuàng)造了可能,另一方面卻也限定了水下救助的有效時間。
2012年3月11日13時25 分,廣西桂平市“石咀客渡035”船與“銳豐329”船在潯江桂平羊欄灘水域發(fā)生碰撞,導致“石咀客渡035”船翻沉。截至3月25日上午,桂平市“3·11”水上交通事故,確認生還30 人(含2 名船員),遇難20 人。事故報告稱,船傾覆時,客渡船上僅有1人從艙內(nèi)逃出,船頭進水、船尾翹起,在短時間以逆時針方向發(fā)生翻轉,并呈船底朝天狀倒翻在水面,遇難人員大部分受限于渡船的遮蔽,在水下窒息身亡。上述兩起水上交通事故中遇難的乘客多是未能及時逃出客艙,在水中窒息身亡。所以,如何實現(xiàn)水下救生迫在眉睫。
水上交通事故發(fā)生后,根據(jù)事故的危害,當船舶不能保持正常的正浮狀態(tài)時,需要船長下達乘客棄船命令,命令的下達須是在全船啟動棄船應急預案后有序進行。船舶傾覆、擱淺進水事故情況比較復雜,決定棄船的關鍵時間常常因現(xiàn)場情況不能得到及時了解而延遲。由于船長的判斷決策以及船員、乘客啟動應急預案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部分乘客不能在第一時間了解事故的危害,造成乘客不能及時疏散,滯留在船艙或封閉艙室,最后窒息身亡,令人扼腕。
《國際海上人命救助公約》(SOLAS)第3 章及《國際救生設備規(guī)則》(LSA)中列明了船舶救生設備,包括救生圈、救生衣、應急呼吸器(EEBD)等的配備標準及各項要求,在水上人命救助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水下救生設備配備及人員訓練卻一直是一項空白。
“歲月”號客船發(fā)生事故后的黃金48小時內(nèi),由于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的海上救助力量沒有配備水下救生設備,之前也沒有開展相應的人員訓練,因此對滯留水下的遇險人員未能開展有效救助,是造成遇難人員如此之多的重要原因?!皻q月”號救助中的民間潛水員罹難更加說明外部救助力量配備專業(yè)水上救生設備以及組織事前人員訓練的重要性。如在應急響應后能在遇險水域空投專業(yè)水上救生設備及專業(yè)救生人員,及時開展水下救助,相信能有效控制遇難人數(shù)上升。
隨著造船標準的提高,當客船發(fā)生水上交通事故后,大部分客船均能保證多艙不沉,保持船舶能浮于水面,不致于全部沉于水下??陀^上,存在部分滯留水下的乘客在一定的救援時間內(nèi)有被成功救援的可能性,關鍵是為乘客提供必要的水下救生設備及外部援助。
當前,水下人命救助科技水平、經(jīng)濟規(guī)模已經(jīng)得到極大發(fā)展,船舶水下救生設備的配備已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新型潛水設備的應用也促進了水下救生設備的發(fā)展。經(jīng)過訓練的救生員依靠應急式的水下救生裝備,比如水下呼吸器、水下力臂、水下切割設備等,在船舶發(fā)生事故時,第一時間潛入進水艙室,將被困乘客救出的可能性及成功率極大提高,從而提升了事故中人員搜救成功率。
一直以來,如何提高事故中人命救助成功率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也是各類水上救助公約、規(guī)則研究發(fā)展的方向。同樣,客船專業(yè)化發(fā)展應當將水下救生設備的應用作為未來發(fā)展的方向,研究船舶水下救生設備應用前景廣闊、意義重大。
水下救生設備的定義是指設置在船舶上,供遇險水下人員應急呼吸、逃生所用的設備,包括固定式、移動式兩種,具體表現(xiàn)為水下呼吸器、水下機械力臂、切割、防低溫、照明、通信等設備。固定式的水下呼吸器指分布在各封閉艙室,或分布在每層甲板的應急艙室,供被困水下乘客利用固定呼吸器進行一段相對較長時間的應急呼吸,為水面應急力量爭取營救時間。
移動式水下呼吸器是指分布在各封閉艙室,被困乘客經(jīng)在船簡單培訓就能臨時使用的應急呼吸器。當不受封閉艙室所限時,可自由攜帶,以便逃出水下。
個人水下救生設備是指經(jīng)專業(yè)訓練后取得上崗資質的船員使用的,在水下進行呼吸必要時可使用機械力臂、機械切割等設備打開封閉艙室,營救水下遇險乘客的專用潛水、救生設備。機械力臂及切割設備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由于遇險客船下沉后,會形成艙內(nèi)漂浮物,需要借助機械力臂和切割設備的幫助才能有效開展水下救助。
水下呼吸器是指1943年著名的海洋學家雅克·庫斯托(Jacques Cousteau)與愛米爾·加尼安(Emile Gagnan)共同發(fā)明了水肺,通常被稱為“水下呼吸器”(即自給式水下呼吸器)。從那時起,水下呼吸器技術取得了多項進步,使該設備不斷地向更易用、更安全和更經(jīng)濟實惠的方向發(fā)展。水下環(huán)境對人類并不友好,在呼吸、溫度控制、可見度和浮力方面都向水下呼吸器使用者提出了挑戰(zhàn)。
目前廣泛使用的休閑型水下呼吸器適合普通潛水者水下呼吸。該呼吸器的內(nèi)在成分是壓縮空氣(含78%的氮氣,21%的氧氣)或一種富氧的氮氧混合物,稱為氮化物氧化物結構(含64%~68%的氮氣,32%~36%的氧氣),盛放在背部的一只氣瓶里。氣瓶一般由鋁制成, 空瓶重約14 kg,可盛放2265 L 的空氣,其壓強為204個大氣壓(ATM)。氣體的體積大約可以充滿一個電話亭,重約3.2 kg。潛水員自行佩戴的供氣筒及呼吸器,有開放式、封閉式、半封閉式循環(huán)三種型式。這類設備比較笨重,使用不簡便,不適合乘客使用,但由于使用可靠,適合經(jīng)訓練的船員使用,用于救援滯留水下的乘客。
打破在水下使用氧氣瓶呼吸的傳統(tǒng)做法,利用減壓原理提取海水中的氧氣,從而延長在水中停留時間。使用傳統(tǒng)氧氣瓶使?jié)撍畣T在水下停留的時間完全取決于氧氣瓶的容量,而新型水下呼吸器提供了一種從水中獲取空氣的方法:利用一個密閉減壓裝置(電池能源),使進入該裝置的海水減壓,在壓力減小狀態(tài)下將氣體析出,再通過氣水分離設備進行氣水分離,最后將收集的氣體送至氣體凈化室,使之成為能供人正常呼吸需要的氣體。也就是說,該呼吸器直接利用了海水中的溶解空氣,供給水下人員使用,從而不用再受到氧氣瓶的限制,延長潛水員在水中作業(yè)的時間。
在中國,該新型呼吸器于2007年即有專利申請認證,國際上也已有成熟的技術;欠缺的是在船舶水下救生設備方面的應用。該型呼吸器小型化、使用方便,可以供乘客或船員應急使用,必將給水上人命救助的模式帶來一場革命。
水下遇險信號設備是指應能在乘客滯留水下時,由乘客觸動、并可通過信號傳遞給水面人員相關信息,比如艙室位置、人員數(shù)量等信息。
其他還應包括防低溫保護、照明、通信聯(lián)系等配套設備。
國際海上人命救助公約(SOLAS)在海上人命救助中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利用SOLAS 公約的成功經(jīng)驗來審視水下救生設備的應用及人員訓練的因素,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一旦成功實施水下救生設備的應用及人員訓練,相關要求也應與SOLAS 公約的內(nèi)容整體保持一致。
固定式、移動式的數(shù)量、位置等均需結合實際案例及模型才能建立一個符合實際的標準,并可借鑒SOLAS 公約中其他救生設備的配備標準進行研究。
SOLAS 公約救生手冊中也可列明個人水下救生設備的使用方法,張貼使用方法示意圖,進行人員訓練,包括乘客和指定為水下救生員的船員。
應變部署表與應變須知也需按照水下救生設備應用及人員訓練進行更改。相關水面支持、外部援助也應一同考慮。
SOLAS 公約第3 章救生設備和裝置第19條應急培訓與演習,增設水下救生演習項目,維護相關設備的可用性。
SOLAS 公約第5 章航行安全第7條搜尋與救助服務,7.1中尋找和營救遇險人員的設備應當包括水下救生設備。目前,在SOLAS 公約第5 章7.1 中各締約國政府承擔義務,應盡可能提供足夠的尋找和營救遇險人員的設備。其中的設備參見《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和救助(SAR)公約》、《搜救飛機的自尋能力》(A.225(VII)決議)、《雷達應答器用于搜尋和救助》(A.530(13)決議)、《搜尋自導能力》(A.616(15)決議)和《國際航空海上搜尋和救助手冊(IAMSAR)》(A.894(21)決議)。這些公約、決議均需考慮到水下救生設備的應用。
SOLAS 公約第5 章航行安全第14條船舶配員中新增水下救生員的崗位職責。經(jīng)訓練并取得資格認證的客船船員,或專業(yè)潛水員等水下救生員應當要求一定的身體條件、培訓標準、潛水記錄等。
可在SOLAS 公約第5 章第29條中新增水下救生信號的使用,以確保乘客滯留水下時,水面人員能及時了解乘客滯留情況,辨識出艙室、人員等信息。
總之,船舶水下救生設備的應用與人員訓練尚處于理論研究階段,離實際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新技術的發(fā)展及人命救助的需要為該方向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一定會在海上人命救助中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