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冰,孫靜群,徐 惠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沈陽110001)
疼痛是ICU患者一個重要的應激因素,研究表明,超過70%的患者在ICU住院期間有中到重度的疼痛經(jīng)歷[1]。除了疾病本身,約有50%的患者在臨床護理操作過程中(翻身、吸痰等)會感受到疼痛[2]。未緩解的疼痛會產(chǎn)生長期的心理和生理應激,對危重癥患者預后產(chǎn)生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緩解危重癥患者的痛苦,保證其舒適性成為目前研究的一個熱點。非藥物性干預是指不應用藥物或者任何活性物質(zhì)的治療,包括物理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3]。盡管非藥物性干預(按摩、體位調(diào)整等)已經(jīng)被報道用于危重癥患者的疼痛管理,但對其有效性的研究并不多[4]。本文通過對ICU患者疼痛的非藥物性干預進行定性描述,并探討其有效性。
臨床資料:選擇具有2 a以上ICU工作經(jīng)歷的護士(護士組)和2013年1~6月住院的ICU患者(患者組)各20例。護士組男2例、女18例,年齡28~42(30.8±4.5)歲;患者組男12例、女8例,年齡23~86(61.0±17.3)歲,均具有正常的意識及判定能力。
方法:依據(jù) Gabor Racz的《pain management》分類,將疼痛的非藥物性干預分為21個項目(物理療法:經(jīng)皮電刺激神經(jīng)療法、冷熱療法、針灸、肢體運動、體位調(diào)整、限制運動或休息、按摩、水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放松、分心、祈禱、冥想、瑜伽、催眠、生物學反饋、行為療法;其他:反射療法、草藥療法、芳香療法、捏脊、音樂療法)。分別對兩組進行21種非藥物性干預的效果評價,挑選出最有效的3種非藥物性干預方法。
結(jié)果:護士組認為對疼痛最有效的非藥物性干預方法為按摩、體位調(diào)整及針灸,分別為13、10、6例?;颊呓M認為對疼痛最有效的非藥物性干預方法為針灸、按摩、經(jīng)皮電刺激神經(jīng)療法和肢體運動,分別為11、10、6、6例。兩組共同認為對疼痛最有效的3種非藥物性干預方法為按摩、針灸及體位調(diào)整,分別為23、17、12 例。
討論:目前,國內(nèi)對于非藥物性干預疼痛的療效研究較少,國外研究表明對疼痛有效的非藥物性干預為按摩及音樂療法[5]。本文從護士和患者兩個角度進行療效評估,減少結(jié)果偏倚。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護士組統(tǒng)計出的對疼痛最有效的非藥物性干預方法為按摩,患者組統(tǒng)計出的對疼痛最有效的非藥物性干預方法為針灸。護士及患者共同認為對疼痛最有效的3種非藥物性干預方法為按摩、針灸及體位調(diào)整。雖然護士和患者認為對疼痛有效的非藥物性干預方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結(jié)果都是相似的。本研究的局限在于是單中心的小樣本調(diào)查,但是參與調(diào)查的大部分患者均有于外院治療的經(jīng)歷,且參與的護士均具有一定資歷和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所以本研究具有較強的說服力,為ICU患者疼痛的非藥物性干預提供借鑒。
[1]Gelinas C.Management of pain in cardiac surgery ICU patients:have we improved over time[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07,23(5):298-303.
[2]Puntillo KA,White C,Morris AB,et al.Patients'perceptions and responses to procedural pain:results from the Thunder projectⅡ[J].Am J Crit Care,2001,10(4):238-250.
[3]Jensen MP,Sherlin LH,Askew RL,et al.Effects of non-pharmacological pain treatments on brain states[J].Clin Neurophysiol,2013,124(10):2016-2024.
[4]Erstad BL,Puntillo K,Gilbert HC,et al.Pain management principles in critically ill[J].Chest,2009,135(4):1075-1086.
[5]Lindberg JO,Engstr?m A.Critical care nurses experiences: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patient is a prerequisite for successful pain relief management[J].Pain Manag Nurs,2011,12(3):16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