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巧玲,劉旭君
(1.平涼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2.天水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導向開展急救護理學教學
崔巧玲1,劉旭君2
(1.平涼醫(yī)學高等??茖W校,甘肅 平涼 744000;2.天水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目的 探討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室救護、重癥監(jiān)護室救護、??谱o理4類典型救護工作任務為主線的40個救護學習任務的教學模式。方法 對實驗組110名學生進行院校合作的任務行動教學。對照組97名學生進行專職教師講授的理論學科型教學。結果 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即任務行動教學效果優(yōu)于理論學科型教學。結論 開展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典型救護工作任務行動教學,學生能夠獲得勝任救護工作所需的綜合救護能力,成為緊缺型高級急救護理人才。
工作過程;學習任務;急救護理學;救護能力
急救護理學是以現代醫(yī)學科學、護理學專業(yè)理論為基礎,研究急危重癥病人搶救、護理和科學管理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其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掌握現代急救護理理論,應用熟練技術搶救病人的緊缺型高級護理人才[1]。筆者將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急救護理學教學介紹如下。
選擇平涼醫(yī)學高等??茖W校(平涼醫(yī)專)2009—2012級20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110名學生,開展任務行動教學;對照組97名學生,采用理論學科型教學。兩組均為女生,年齡、入學成績、一般特征無顯著性差異(P<0.05)。
2.1 課程改革理念
遵循護理專業(yè)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規(guī)律,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fā)以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室救護、重癥監(jiān)護室救護、??谱o理[1]4類典型救護工作任務為引領的課程內容;與醫(yī)院臨床急救部門廣泛深入合作,強化臨床實踐與理論教學的結合,開展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任務行動教學,以急危重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把關注的焦點放在通過完成救護工作任務所獲得的病人利益最大化上,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突出學生專業(yè)救護能力培養(yǎng),使其獲得勝任救護工作所需的綜合職業(yè)能力。
2.2 課程改革思路
分析救護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救護人員應具備的能力、知識和素質,教學目標突出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打破原有學科體系的課程結構,序化課程內容,以崗位任務為引領,課程內容依據救護工作崗位需求整合為以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室救護、重癥監(jiān)護室救護、??谱o理4類典型任務為主線的40個救護學習任務,與教學基地開展合作,踐行臨床救護實踐教學與校內教學相結合,將校內學習任務與救護崗位工作任務相融合,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yè)性。
2.3 課程目標
2.3.1 技能目標 學生能正確進行現場檢傷分類、轉運及途中監(jiān)護;能正確判斷危急病情并正確分診與處理;熟練進行心肺腦復蘇術、開放氣道及人工氣道護理、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心電監(jiān)護、電擊除顫、中心靜脈導管穿刺置管及護理、呼吸機使用、輸液泵和微量注射泵使用等急救技術操作;掌握體溫監(jiān)護、中心靜脈壓監(jiān)護、血流動力學檢測等方法。
2.3.2 知識目標 學生識記救護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掌握創(chuàng)傷性休克病人、臨床危象病人、急性器官功能衰竭病人、急性中毒病人、意外傷害病人等急救護理措施;會使用急救藥品,具備一定的急救管理能力,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及無菌技術操作規(guī)程,正確執(zhí)行急救設備儀器操作程序,能夠做好儀器設備的保養(yǎng)調試及故障排除等。
2.3.3 道德及心理身體目標 學生具備救死扶傷、愛崗敬業(yè)、嚴謹求實、善于溝通、團隊精神的醫(yī)學道德;具有時間就是生命的觀念和爭分奪秒的搶救意識;觀察病情感知覺敏捷,具有良好的記憶、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嚴謹細致的作風和縝密的思維;堅持體育鍛煉,擁有健康的體魄,有較強的耐力與體力,能吃苦耐勞等。
2.3.4 急救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學生搶救急危重癥病人能迅速做出正確的救護,能夠勝任院前救護、院內急診室救護、重癥監(jiān)護室救護、??谱o理工作,為其成為緊缺型高級急救護理人才奠定基礎。
3.1 選取教學內容
護理專職教師與臨床急救護理工作者經過研討備課,對救護工作過程及崗位工作任務分析論證,確定將搶救病人的典型救護工作任務作為學習任務,以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室救護、重癥監(jiān)護室救護、??谱o理4類典型救護工作任務為主線,以完成典型救護工作任務應具備的崗位能力為依據,選取和序化課程內容,修訂急救護理學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將典型救護工作任務整合為40個救護學習任務:急救醫(yī)療服務體系;現場評估,電話呼救,單人及多人呼救;傷員分類安置體位;通氣技術;心搏驟停與心肺復蘇術;創(chuàng)傷急救;轉運工具與特點、病人搬運及途中監(jiān)護應急心理干預;急診科設置、工作制度、質量要求;急診科工作程序急危重癥的接診、分診與處理技術、護患溝通要點;搶救儀器配置;急危重癥監(jiān)護室管理技術;重癥監(jiān)護技術;休克病人救護;急性中毒病人救護;中暑、淹溺與觸電病人的救護;多器官功能障礙病人救護等。
3.2 教學組織與安排
改變傳統(tǒng)的系列化繁瑣的理論及操作堆砌,直接切入典型救護任務以探究相關理論,強調急救技術操作的實用性,注重“以學生為主”的任務行動教學,設計靈活及適用的教學方法,如實訓教學、模擬教學、演示教學、角色扮演教學、案例分析教學、情景教學、張貼板教學、頭腦風暴教學、高仿真綜合技能訓練、社會實踐等。校內52學時,其中實踐30學時,畢業(yè)實習安排500學時。校內實訓基地面積達2 000平方米,投入4 000余萬元購置急救設備、儀器、藥品等;每20個學生為一組在實訓實驗室開展40個救護學習任務訓練,平均每4位學生有一套實訓設備和用物;臨床見習與課間實踐在三級甲等醫(yī)院完成,畢業(yè)實習醫(yī)院為三級乙等及以上級別醫(yī)院。
4.1 校內期末考核總成績評定
4.1.1 理論知識考核及評分 適應于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技能操作中的客觀指標、關鍵點、注意事項等內容,考試題型以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題型為主,采用閉卷考核,總分100分。
4.1.2 操作考核及評分 包括單項技能考核和綜合技能考核兩種。單項技能考核包括現場心肺復蘇、“120”呼救電話交流、止血法、三角巾包扎法、繃帶包扎法、夾板固定法、病人搬運法、呼吸機的使用、監(jiān)護儀的使用、氣管切開護理等,采取學生隨機抽題考核方式。綜合技能考核包括休克病人的護理、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搶救、重癥監(jiān)護技術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每人分別計分。成績由單項操作、綜合技能、口述、實訓書寫成績組成,總分100分,及格成績?yōu)?0分,不及格的學生繼續(xù)練習,再次申請考試。
4.1.3 學習態(tài)度及評分 由實訓報告、平時作業(yè)、考勤及學習態(tài)度綜合而得,總分100分。
4.1.4 成績評定 期末總成績=理論知識筆試成績(35%)+操作考核成績(50%)+學習態(tài)度(15%),及格成績?yōu)?0分。
4.2 崗位能力考核成績
畢業(yè)實習期間,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考核項目,考查學生在救護崗位獲得的綜合能力。每位學生從40個救護學習任務中自愿申請6個,由醫(yī)院急救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考核,每個任務總分100分,及格成績?yōu)?5分,崗位能力考核成績?yōu)?個任務成績均值??己藘热萦校涸u估現場環(huán)境、危重癥病人病情;組織急救團隊人員與呼救;準備急救藥品,選擇給藥途徑;安裝急救設備儀器,分析心電圖、生化檢驗等數據;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氣管插管、閉式胸腔引流等護理。
對2009—2012級學生進行急救護理學考核,成績評定:校內期末考核總成績(50%)+崗位能力考核成績(50%)。結果顯示:兩組學生考核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2012級與其他年級學生之間也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即任務行動教學效果優(yōu)于理論學科型教學(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急救護理學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急救護理學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年級考核成績對照組實驗組2009 2010 2011 2012學生數30 67 55 55 72.23±10.97 70.09±11.18 86.40±9.008 92.42±7.318
6.1 建立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學習任務,圍繞典型救護工作開展教學
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fā)急救護理學課程以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室救護、重癥監(jiān)護室救護、??谱o理[1]4類典型救護工作任務為引領的教學內容;典型救護工作任務及學習包括急危重癥病人的病情評估與診斷、急救設備儀器與藥物支持、急救工作方法與程序、急救團隊組織形式和管理要求以及相應的急救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法律法規(guī)類人文學科知識。作為課程載體的典型工作任務來源于臨床救護實踐,將完成4類典型救護工作任務應具備的能力分解為40個學習任務,每個任務的完成都在校內外交替進行,聘請校內外專兼職教師,采用情境教學、單項技能訓練、課外開放實訓室訓練、技術競賽、臨床見習、綜合技能訓練、畢業(yè)實習、頂崗實習、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社會實踐方式開展教學。通過三級醫(yī)院醫(yī)護人員帶教讓學生感受急救工作過程,培養(yǎng)學生救護崗位工作能力。對照組97名學生采用專職教師校內理論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與畢業(yè)實踐脫節(jié)的理論學科型教學。實驗組以任務行動教學為課程的實施模式,即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一致,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任務行動教學是針對具體的工作任務展開的、強調學習過程、注重能力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由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所構成[2]。
6.2 開發(fā)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引領的教學資源,確立緊缺型高級急救護理人才培養(yǎng)目標
根據課程目標對學生的急救理論知識、實踐技術、思維能力、心理身體素質等設計職業(yè)要求,對40項救護學習任務進行歸納、論證與排序開展教學,以救護崗位真實的工作情境或真實病例為主,淡化理論課與實訓課界限,每個學習任務都充分利用實訓基地、教學醫(yī)院、附屬醫(yī)院的師資隊伍、設備儀器、急危重癥病人等資源。教學活動實現校內教學與基地教學結合、情景學習與頂崗實習結合、單項技能訓練與仿真綜合訓練結合,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yè)性,明確以急危重癥病人為中心的職業(yè)責任,激發(fā)學生的成就動機,啟迪學生主動獲取勝任救護工作的綜合能力。
總之,以救護工作過程為導向,開展急救護理學教學,遵循學生成長為急救護士的教育教學發(fā)展規(guī)律,使學生成為緊缺型高級急救護理人才。
[1]李維棣,何榮華.急救護理學[M].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12.
[2]王銀燕,蔡聚雨.高職護理專業(yè)工學結合、院校合作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8):79-80.
G421
B
1671-1246(2014)13-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