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yī)院 (211100)吳靜波
腦室持續(xù)引流方法簡單,安全,并發(fā)癥少,是神經(jīng)外科常用的急救手段。術后有效的護理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恢復神經(jīng)功能,可快速降低顱內高壓,尤其對于顱內高壓的危重患者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本文收集2010年9月~2013年12月在我科行腦室穿刺引流術患者58例,旨在總結腦室引流臨床相關護理經(jīng)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9月~2013年12月我科進行腦室穿刺引流術5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齡17~87,平均年齡(58.4±11.3)歲。
1.2 治療方法 全組58例患者均按腦室穿刺引流術規(guī)范進行。
58例患者引流管放置時間3~7天,治愈55例,死亡1例,自動出院2例。
3.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向家屬解釋疾病的性質和危害性,手術的必要性,同時說明手術的危險和預后,使之對手術產生信任和安全感,樹立治療信心,主動配合治療。②術前準備:皮膚準備,一般剃光頭,不要損傷頭皮,以免給手術造成感染機會。遵醫(yī)囑做好各項化驗、檢查,留置尿管,吸氧,心電監(jiān)測,做好藥敏試驗,同準備好腦室引流管及影像學檢查片。
3.2 術后護理 ①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防止顱內感染:腦室引流是引起顱內感染的途徑之一,必需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病室保持空氣新鮮,定時消毒,限制探視,以減少感染的機會。每日更換引流袋,并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更換前應先夾閉引流管以免管內腦脊液逆流入腦室,引流管口用碘伏消毒2次,注意保持整個裝置無菌,必要時做腦脊液常規(guī)或細菌培養(yǎng)。引流管周圍敷料保持干燥,如有潮濕查明原因及時更換。②引流裝置放置位置、高度:腦室引流管放置的高度在腦室引流中極其重要,也是治療的關鍵。引流袋放置過高,腦脊液不能通過引流管引流,顱內壓增高引起腦疝,引流袋放置過低,引流過量引起低顱內壓或顱內壓突然降低,易發(fā)生顱內出血或小腦幕孔疝[2]。正確的位置為引流管開口需高于側腦室平面10~15cm。即平臥時距雙耳孔水平連線上10~20cm(平均15cm),側臥時距穿刺點上方10~20cm(平均15cm),以維持正常的顱內壓[1]如抬高床頭,則相應抬高引流裝置的高度,進行檢查搬動時先夾閉引流袋,回病房后放置好體位,調節(jié)并固定好引流裝置再放夾閉的引流管,以防止引流液逆流。③引流的速度及量:術后早期應適當抬高引流袋的位置,以降低引流速度,引流控制在每日150~300mL,最多不超過500mL。④保持引流管在位、通暢:引流管要牢靠固定,防止脫出,不可受壓、扭曲彎折。術后臥床,頭部活動范圍適當限制,活動及翻身時避免牽拉引流管。意識不清、煩躁病人應適當給予肢體約束,夜間加強陪護和巡視。發(fā)現(xiàn)曲折及時糾正,一旦引流管脫出切不可插回腦室,應立即用無菌敷料覆蓋創(chuàng)口,協(xié)助醫(yī)生處理,若連接管接頭處脫開,即夾閉引流管上端,在無菌操作下更換新的引流裝置。若引流管無腦脊液流出應及時查明原因,若引流管被小血塊或沉淀物阻塞,引流不暢時可用生理鹽水5mL沖洗,動作要輕柔,沖洗時注入量與抽出量一定要相等,并可注入尿激酶2萬U以利于血塊溶解,并做好記錄;或用手輕輕向外擠壓,或用注射器回抽。⑤觀察并記錄腦脊液液的顏色、量及性質:正常腦脊液無色透明,無沉淀,術后1~2d腦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轉為橙黃色。若腦脊液中出現(xiàn)大量血液,或血液顏色加重,提示腦室出血,腦室一旦大量出血,需緊急手術止血。若腦脊液混濁,呈毛玻璃狀或有絮狀物,提示有顱內感染。⑥拔管護理:腦室引流時間一般為3~4d,可延長至7d,但最長不超過7d[3],過久易引起顱內感染。一般開顱術后3~4d,腦水腫期已過,顱內壓開始逐漸降低,應盡早拔管。拔管前1d應試行夾閉引流管,若病人出現(xiàn)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xiàn),應立即開放夾閉的引流管,并通知醫(yī)師。拔管時應先夾閉引流管,以免管內液體逆流。拔管后,觀察切口敷料是否干燥,若有腦脊液漏出,應告知醫(yī)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