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芳 巖炳
(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h人民醫(yī)院外科 云南 西雙版納 666200)
膀胱沖洗是應用于留置導尿管患者中的一種護理措施,主要為防止和減少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但隨著臨床應用經(jīng)驗的豐富,發(fā)現(xiàn)膀胱沖洗也同時會增加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是否使用膀胱沖洗,或選擇何種膀胱沖洗方式,成為當前臨床的重要課題[1]。為進一步對膀胱沖洗對尿路感染的相關影響進行探究,本文選取我院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需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對膀胱沖洗及尿路感染的關系予以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需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150例,均分為3組。A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4-77歲,平均(56.1±6.4)歲;留置導尿管平均時間為(17.2±3.4)d。B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3-79歲,平均(56.4±6.8)歲;留置導尿管平均時間為(17.5±3.7)d。C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24-78歲,平均(56.3±6.7)歲;留置導尿管平均時間為(17.3±3.6)d。三組在留置導尿管時間以及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上對比顯示,均無明顯性差別(P>0.05)。
1.2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留置導尿管時間均在14 d以上;導尿管留置前行細菌培養(yǎng)實驗均顯示為陰性;是否行膀胱沖洗以及沖洗方式均為患者自愿選擇。
1.3 方法:本文患者均行密閉方式引流,不進行導尿管更換,每周更換集尿袋;引流期間,每天2次對尿道口使用碘伏液進行護理。(1)A組于留置導尿管次日起即行膀胱沖洗,沖洗方式為1次/d;沖洗液使用慶大霉素與生理鹽水的混合液,行密閉式輸液法進行沖洗。(2)B組患者均于留置導尿管后的第4 d起開始進行膀胱沖洗,沖洗方式為每間隔3 d沖洗1次;密閉式輸液法進行沖洗,沖洗液使用與A組同。(3)C組患者均不行膀胱沖洗。
1.4 標本收集與檢測:三組患者均在留置尿管的第4 d、8 d、12 d、16 d,分別穿刺導管,并嚴格行無菌操作收集尿液2ml,并將尿液快速注入預先備好的2支醫(yī)用無菌試管中,并及時送檢,通過細菌培養(yǎng)實驗確定是否為陽性。
1.5 評價指標:(1)對三組留置尿管第4 d、8 d、12 d、16 d的細菌陽性率分別統(tǒng)計和對比。(2)對三組留置尿管第16 d細菌培養(yǎng)結果中,致病菌類的構成比情況進行統(tǒng)計。
1.6 統(tǒng)計學分析:用SPSS 16.0軟件對本文數(shù)據(jù)作統(tǒng)計和分析,并用X2對本文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多因素相比用Logistic法行回歸分析,P<0.05為對比情況有明顯差別。
2.1 三組留置尿管第4 d、8 d、12 d、16 d的細菌陽性率:統(tǒng)計顯示,在留置導尿管的第4 d,三組發(fā)生尿路感染的比率無明顯差異性(P>0.05);留置導尿管的第8 d、12 d、16 d,A組患者中發(fā)生尿路感染的比率均顯著更高(P<0.05);留置導尿管的第8 d、12 d,B組與C組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的比率無明顯差異性(P>0.05);但留置導尿管的第16 d,B組與C組對比顯示,B組患者中發(fā)生尿路感染率明顯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三組留置尿管第4 d、8 d、12 d、16 d的細菌陽性率對比例(%)
2.2 三組留置尿管第16 d的致病菌類構成比情況:在真菌、腸埃希菌、綠銅假單胞菌、乙型鏈球菌、變形桿菌以及陰溝腸桿菌幾種致病菌的構成比上,三組對比顯示均無明顯性差別(P>0.05);在金黃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上,A組與B組中出現(xiàn)率明顯更高,均無明顯性差別(P<0.05)。詳見表2。
表2 三組留置尿管第16 d的致病菌類構成比對比 例(%)
尿路感染是常見的一種醫(yī)院感染,位于呼吸道感染之后,是第二大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約在20%-30%之間[2],主要發(fā)生于外科治療后需長期留置尿管的患者中。因留置導尿管為侵入性操作,一旦操作不慎,容易導致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傳統(tǒng)臨床一般采用開放式引流系統(tǒng),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很高;當前臨床普遍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tǒng),尿路感染的幾率明顯下降,但仍存在一定的發(fā)生率,尤其隨留置導尿管時間的增加,發(fā)生率一般呈現(xiàn)升高趨勢[3]。
臨床為減少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常采用膀胱沖洗的方式進行預防,在短期性留置導尿管的患者中,可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隨著導尿管留置時間的增加,膀胱沖洗往往會同時增加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尤其對于膀胱沖洗頻率較高的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一般會更高[4]。筆者認為,在行膀胱沖洗時,可對尿路感染起到一定的預防,但同時,在膀胱沖洗中,沖洗液容易造成膀胱壁受損,致使膀胱黏膜因發(fā)生損傷而增加感染的幾率。另外,膀胱沖洗前,因需要將集尿袋與導尿管之間的連接部位打開,導致引流系統(tǒng)的密閉性受到破壞,一旦不能嚴格無菌操作,發(fā)生感染的幾率較高;而隨著膀胱沖洗次數(shù)的增加,連接部位打開次數(shù)增加,發(fā)生感染的幾率會相應出現(xiàn)增加。
本文研究中,于留置導尿管次日即行膀胱沖洗的患者,與留置導尿管4 d后行膀胱沖洗的患者相比,發(fā)生尿路感染的整體比率顯著更高,即表明尿路感染的幾率與膀胱沖洗的頻率有正相關性。同時,研究還顯示,采用合理的膀胱沖洗頻率,在短期內可對預防尿路感染起到一定的作用,與未行膀胱沖洗的患者相比,在留置導尿管的第4 d、8 d、12 d,兩組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均無明顯性差異(P>0.05);但隨著留置尿管時間的增加,至第16 d時,兩組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已存在明顯性差異,行膀胱沖洗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相對更高(P<0.05)。
另外,本文同時對相關致病菌的構成比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行膀胱沖洗的患者中,金黃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出現(xiàn)率均明顯更高,表明行膀胱沖洗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多為外源性菌類導致[5];充分驗證,行膀胱沖洗中因引流系統(tǒng)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增加,會增加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
綜合可知,對于短期性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可采用膀胱沖洗的方式進行尿路感染的預防,但應合理選擇膀胱沖洗的頻率,并注意嚴格無菌進行,同時對患者的尿路口做好護理;對于需長期性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可不予或減少膀胱沖洗,并盡量鼓勵患者多飲水,飲水量盡量達到每天1500ml-2000ml,以減少發(fā)生尿路感染的幾率。
[1]李甜,莫蓓蓉.膀胱沖洗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全科護理,2013,22(14):1325-1327
[2]水冰,金衛(wèi),潘向東.膀胱沖洗對導尿并發(fā)尿路感染的預防效果分析[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1,31(06):644-645
[3]李友芳,張亞萍,張麗.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原因分析及預防[J].齊魯護理雜志,2013,14(08):120-121
[4]張叢華,劉芳娥.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目標性監(jiān)測分析與干預[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26(05):166-168.
[5]易婧,占紅英.膀胱沖洗對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影響[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5(04):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