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輝 張汝菁 王克鍵 馮 靖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針灸科,北京 100091)
閻潤茗,主任醫(yī)師,全國第一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曾任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針灸科主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等職。閻老師中西匯通,學驗俱豐,從事針灸臨床60年,尤其對針灸治療婦科病有獨特的臨床經驗?,F(xiàn)將其針灸治療月經病經驗介紹如下。
閻老師認為,經絡對婦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密切關系。婦女從幼到老在生理活動上,如月經和生育,都與沖、任、督脈及肝、脾、腎經脈有關。奇經八脈以小腹部位為盤踞之所,或為起點,或為交會樞紐。經、帶、胎、產諸疾,以小腹部位為病變之處,兩者區(qū)域相同,當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任脈起于胞中,循行胸腹正中,小腹部與足三陰經交會,為“陰脈之?!?、“總督諸陰”,有“主胞胎”的功能。若婦女任脈失調,可發(fā)生前陰諸病,如月經不調、不孕等病癥。督兩脈起于胞中,循行背腰正中,督脈的別絡由小腹上行,為“陽脈之?!薄ⅰ翱偠街T陽”。婦女督脈失調,可發(fā)生月經不調、女子不育等病癥。沖脈和任、督兩脈同源異流,沖脈起于胞中,為“十二經脈之海”、“血海”。《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說明與月經關系密切。若沖脈失調,可見月經失調、漏胎等病癥。足三陰經從足走腹,小腹屬下焦,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管轄地帶。又肝藏血、脾統(tǒng)血,與月經關系密切;腎藏精,主生殖,與經帶胎育相關。故月經病與任、督、沖脈及肝、脾、腎經脈關系極為密切。
2.1 月經失調 閻老師認為,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病,臨床可見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前后不定期3種類型。①月經先期:多見血熱型及氣虛型。熱迫血行屬于實證,應以清熱涼血為主;脾不統(tǒng)血屬虛證,應以健脾補氣為先。但總要以調沖任為大法。取穴以腎俞、關元、三陰交為主,針刺用瀉法或補法。血熱者加瀉肝俞、太沖清肝泄熱,氣虛者加補脾俞、氣海益氣健脾。針刺時間:于月經干凈后2~3 d開始,隔日1次,至周期16~17 d以后腹部穴位停止針刺,加補合谷、太溪益氣養(yǎng)陰,可使月經逐漸恢復常度。②月經后期:多見血虛寒凝型及氣滯血瘀型。血虛寒凝型,以溫經散寒、養(yǎng)血調經為主;氣滯血瘀型,以行氣活血、化滯去瘀為先。取穴以膻中、氣海、中極、地機、三陰交、行間為主,針刺用瀉法。針刺時間:于月經周期13~15 d時開始,每日或隔日1次,至月經周期25~26 d時可加瀉秩邊穴,以促使月經來潮,經期停針。③先后無定期:多見氣血失調型及沖任失調型。以養(yǎng)陰血、調沖任為主。取穴以膈俞、腎俞、氣海、關元、足三里、太溪為主。針刺用補法,或用灸法。針刺時間:于月經凈后2~3 d開始,至周期25~26 d停止治療,如至30 d月經尚未來潮,可瀉秩邊穴以促使月經來潮。
2.2 崩漏 崩是突然血下如注,漏是持續(xù)淋漓不斷,兩者?;ハ噢D化,故多以崩漏并稱。閻老師認為,其主要發(fā)病機理是沖任損傷,不能固攝所致。臨床上對“崩證”首先要止血為主,血止以后再根據病因進行調理,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即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取穴以隱白、十七椎穴為主,用灸法。兼脾虛者針補脾俞,兼腎虛者針補腎俞。對“漏證”要從虛實兩方面考慮。虛證:月經在短時出血以后,經血淋瀝不凈,色淡質稀,腰腹痠沉,四肢乏力,脈沉細而軟。以益氣養(yǎng)陰,固攝沖任為法,取百會、脾俞、氣海、合谷、三陰交為主,針刺用補法或灸法。虛實夾雜證:月經來潮后即量少淋瀝不凈,經色黯質黏稠,夾有血塊,腰腹墜痛,脈沉弦。以理氣通經為法,取次髎、關元、歸來、合谷、三陰交為主,針刺用瀉法,使氣行血行,經量增加,則沖任調而漏下自止,此為“通因通用”之法。但要在辨證的基礎上用之,方能避免“虛虛實實”之戒。
2.3 閉經 閻老師認為,發(fā)育正常的女子一般在14歲左右月經即應來潮。但隨著現(xiàn)代人們飲食習慣和食材來源的變化,初潮年齡大多提前1~2年。如超齡過久月經未來,或來而中斷,同時出現(xiàn)其他癥狀的都可稱為經閉,臨床可見血枯經閉型和血瘀經閉型。血枯經閉型:取穴以脾俞、腎俞、氣海、足三里為主,針刺用補法,或艾灸,以調理后天氣血生化之源,兼益周身之氣,使氣血充足而經自行。也可針補肝俞、膈俞,調肝養(yǎng)血以治其血,針補關元、氣海,調任養(yǎng)沖以治其氣,使沖任調而血自下。血滯經閉型:取穴以中極、血海、三陰交、行間、合谷為主,針刺用瀉法。中極以理沖任調下焦,血海、行間通調肝脾之氣以行瘀化滯,補合谷、瀉三陰交以使氣血下行。諸穴合用,達到通經的目的。
2.4 痛經 痛經是婦女在行經前后或經期,小腹及腰部劇痛難忍,隨月經周期持續(xù)發(fā)作。閻老師認為,痛經也有虛實之分。治療原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取穴以關元、氣海、三陰交、次髎穴為主。實痛配中極、地機、次髎,針刺用瀉法,以通調沖任,行瘀止痛。虛痛配命門、腎俞、大赫、足三里,針刺用補法,或艾灸,以溫陽益腎,理氣止痛。如氣痛加補行間、中脘以理氣止痛;瘀痛加補合谷,瀉三陰交、血海、天樞、歸來,以通瘀止痛;寒痛加溫針灸脾俞、腎俞,以溫經止痛。針刺時間于經前一周開始,每周治療3次,可使經期疼痛緩解或痊愈。
3.1 月經先期 刁某,女,26歲。1992-04-06初診?;颊咧髟V月經失調6個月?;颊?個月前因月經期間情志不暢,出現(xiàn)月經量增多,色鮮紅,行經10 d才凈。此后每15~20 d行經1次。曾服中西藥治療未效。現(xiàn)證見月經量多,色鮮紅,經行4 d,乳房及胸脅脹痛,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西醫(yī)診斷:月經病。中醫(yī)診斷:月經先期(血熱型)。治法:疏肝解郁,清熱涼血。取穴:肝俞(雙側)、腎俞(雙側)、血海(左側)、三陰交(左側)、太沖(左側)。針刺方法:用提插捻轉補瀉手法。瀉肝俞,補腎俞,不留針。瀉血海、三陰交、太沖,留針20 min。1992-04-10二診,月經量已減少,乳房及胸脅脹痛減輕。建議患者月經干凈2 d后來針灸治療。1992-04-13三診,月經凈后2 d,乳房及胸脅脹痛消失,寐安,精神好,舌質紅,苔薄白,脈沉弦。取肝俞(雙側)、腎俞(雙側)、膻中、關元、三陰交(左側)、太沖(左側)。針刺方法:瀉膻中,補關元,余針刺同前。1992-04-24四診,月經周期18 d,腰部微有痠痛感,小腹略脹,舌尖紅,苔薄白,脈沉弦。取肝俞()、膻中、合谷(左側)、太沖(右側)、太溪(右側)。針刺方法:補太溪,余同針刺前。經用前法治療2個月經周期后,月經周期、經量、經色基本恢復正常,停止治療。
按:閻老師認為,本例患者是由于肝氣郁滯,肝火旺盛,熱迫血行而致月經先期。故瀉肝俞以疏肝理氣,瀉太沖以清肝瀉火,瀉血海、三陰交以加強清熱涼血之功,瀉膻中以理氣,補腎俞、關元、太溪使腎氣盛、沖任調。諸穴合用,則熱淸血涼,沖任自和,月經自調。
3.2 崩漏 李某,女,21歲。1992-11-07初診。患者主訴月經來潮至今已28 d未凈。曾服中藥少效,經量時多時少?,F(xiàn)證見月經量多,經色淡,無血塊,伴有腰膝痠軟,倦怠乏力,頭暈,納差,大便溏,日2~3次,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西醫(yī)診斷:功能性子宮出血。中醫(yī)診斷:崩漏,證屬脾失統(tǒng)攝,沖任失調。治法:健脾益氣,固攝沖任。取穴:百會、脾俞(雙側)、腎俞(雙側)、氣海、合谷(左側)、三陰交(右側)。針刺方法:捻轉提插補瀉手法。補脾俞、腎俞,疾刺不留針;補百會、合谷、三陰交,留針15 min;灸氣海。1992-11-09二診,出血量減少,頭暈減輕,但仍有腰部痠楚,大便不成形,日1~2次。取穴、針刺方法同前,行針2次。1992-11-14四診,出血已止,但偶有少量咖啡樣分泌。遵上法繼行針2次,血止癥消。隨訪2個月,月經正常。
按:閻老師認為,由于患者脾氣虛弱,統(tǒng)攝無權出現(xiàn)月經淋瀝不盡。故補脾俞以健脾益氣,補腎俞以益腎固元,灸氣海益氣統(tǒng)血,補合谷與氣海有協(xié)同作用,補三陰交健脾養(yǎng)血,補百會以益氣升陽。百會乃是手足三陽與督脈之交會穴,具有統(tǒng)攝全身陽氣的作用,下病上治,諸穴相合,有健脾益腎、固攝沖任的作用,故經調漏止。
綜上所述,閻老師認為,月經病與沖、任、督脈及肝、脾、腎經脈關系極為密切,故針灸治療擇經選穴多以這些經脈為主。同時臨證當注意分清虛實、寒熱,針刺手法需補瀉分明,或針或灸,當補則補,當瀉則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特別要注意月經不調患者的針灸治療時機。另外,許多婦女由于月經期間不避風寒、情緒失調等,易致月經病,故應教導患者月經期間避免冒寒涉雨,調暢情緒,調攝飲食,以利于平穩(wěn)度過月經期,這對避免月經諸疾,防治未病,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