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三于,常彩云,陳 艷,鄧紅艷,張華芹
(1.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肛腸科,湖北 宜昌 443003;2.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肛腸科,湖北 宜昌 443003)
一例藏毛竇患者的治療及護理體會
鄧三于1,2,常彩云2,陳 艷2,鄧紅艷2,張華芹2
(1.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肛腸科,湖北 宜昌 443003;2.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肛腸科,湖北 宜昌 443003)
骶尾部;藏毛竇;手術治療;護理
藏毛竇是在骶尾部臀間裂軟組織內的一種慢性竇道,是一種少見疾病,多見于白種人,黑人和黃人少見,多見于男性,男女發(fā)病比例為(3~4):1;此病好發(fā)于青壯年,17歲以下罕見,19歲以后漸漸增多,25歲達高峰,而且肥胖和毛發(fā)濃密者易發(fā)病。此病容易復發(fā),需手術治療,徹底切除是防止復發(fā)的關鍵,切口要夠大,盡量將腔內的肉芽組織和毛發(fā)完全清除。2013年2月我科收治1例藏毛竇患者,治療效果滿意,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19歲,學生,2012年11月因“無明顯誘因骶尾部包塊并反復紅腫2個月余”在當地醫(yī)院就診,予以抗感染,待骶尾部紅腫稍消退后在局麻下行骶尾部腫塊切除術,術后病檢結果示:送檢“骶尾部包塊”鏡下見纖維組織中大量急慢性細胞浸潤,未見其他。1個月后傷口痊愈,術后45 d傷口出現(xiàn)紅腫,有分泌物流出,在當地醫(yī)院行抗感染治療,但傷口不見痊愈,患者為求進一步治療,患者于2013年2月16日到我院就診,以“藏毛竇?”收入我院肛腸科。精神、飲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體溫36.5℃,脈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00/60 mmHg (1 mmHg=0.133 kPa)。心肺查體未見明顯異常,腹軟,肝脾肋下未及。??茩z查:肛門外型正常,未見肛周皮膚濕疹,無肛裂及內外痔,距肛緣8 cm處6點位可見一凹陷,擠壓有少許分泌物溢出。MR報告骶尾部軟組織感染伴瘺管形成,藏毛竇可能。2013年2月18日11:00 am在腰麻下行“藏毛竇切除術”。手術經過:患者取右側臥位,碘伏消毒術區(qū)皮膚,鋪無菌巾,麻醉滿意后碘伏消毒,指法擴肛,6點位破潰處可見一外口,探針從6點位外口探入,可見竇道向頭側方向擴展約7 cm,切除竇道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確診為藏毛竇。竇道內無毛發(fā),清除竇道內壞死組織,出血處電刀止血,術中順利,出血量約為25 ml,手術結束后給予雙氯芬酸鈉栓1粒(50 mg)納肛,用吸收性明膠海綿凡士林紗條填塞切口,寬膠布固定?;颊呶丛V特殊不適,術后由平車送返病房。術后每日給予0.9%生理鹽水250 ml+拉氧頭孢2g、奧硝唑200 ml靜脈滴注,連用6 d;術后每天用復方黃柏液換藥,術后第4天開始微波照射,2次/d,在恢復的過程中用刮匙擦刮3次,21 d后痊愈出院。
1830年Mayo首先闡述了尾部藏毛竇[1]。藏毛竇是在臨床上發(fā)病率低且極為少見的一種疾病,極易誤診。在我國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2]。由于尾部藏毛竇較少見,醫(yī)護人員對其缺乏足夠的了解,故常與肛瘺混淆[3]。尾部藏毛竇的竇口多在臀溝處(中線位),竇道的走行方向多向頭顱側,很少向下朝向肛管,檢查時在中線位見到藏毛腔,肛瘺的外口距肛門近,瘺管走向肛門,觸診有條索狀物,肛管內有內口,有肛門直腸膿腫病史。內藏毛發(fā)是尾部藏毛竇的特點,但不是唯一標準。本例患者竇道內未見毛發(fā),可能毛發(fā)已隨膿液自行排出。
藏毛竇容易感染、復發(fā),復發(fā)的原因與清除竇道組織不完全有關,所以手術時清除竇道組織要徹底,換藥時注意觀察傷口情況,有異常組織及時清除,本例患者在恢復的過程中擦刮三次,切口用復方黃柏液紗條引流,復方黃柏液是由十二經瘡圣藥的連翹和黃柏為君臣相使使用,蒲公英為佐藥,蜈蚣為使藥,再配清熱解毒的金銀花等藥物,經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腐生肌、促進愈合的作用。復方黃柏液為外用水劑,接近機體內環(huán)境,吸收快,作用強,有明顯的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及促進肉芽組織生長、表面上皮修復、加速傷口愈合的作用[4]。本例患者21 d痊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1]王玉成.骶尾部藏毛竇[J].中國肛腸病雜志,1985,5(1):36.
[2]司晉龍,尹 華,馬 鋼.尾部藏毛竇診療進展[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3,23(2):33235.
[3]海 燕,魏 卿,謝繼慶,等.肛周藏毛竇合并感染誤診為肛瘺[J].臨床誤診誤治,2005,18(3):204.
[4]郭鳴放,宋建徽,謝彥華,等.復方黃柏液促進傷口愈合的實驗研究[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21(1):11-14.
R473.6
B
1003—6350(2014)14—2184—01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4.0850
2013-12-04)
常彩云。E-mail:814353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