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宏閣
紫甘薯營養(yǎng)價值高,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和錳、鋅、碘、硒等微量元素及胡蘿卜素、花青素等,具有明顯的防癌、抗癌保健功能,市場需求與日俱增,其發(fā)展前景較好。紫甘薯抗災力強,耐旱,耐瘠薄,丘陵山區(qū)也能種植,在作物較難生長的地方,紫甘薯也能獲得較好的產(chǎn)量,近幾年盧龍縣開始種植紫甘薯,畝產(chǎn)量1500—2000公斤,按照2013年3.5元/公斤的價格計算,畝效益5250元—7000元,經(jīng)過試驗示范及推廣應用,現(xiàn)將紫甘薯的無公害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選用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抗病、適應性廣的紫甘薯品種,如濟黑1號薯、京紫薯6號、濟薯18號、徐紫薯1號等。
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2年內(nèi)沒有種植甘薯的地塊作苗床, 紫薯育苗可采取“兩段育苗法”。第一階段于3月中下旬,選擇具有品種特征、無傷、無病種薯,在苗床內(nèi)齊頭不齊尾播種,在棚內(nèi)作1.2米寬、20—30厘米高的苗床,苗床長依棚長而定。在苗床上挖深15—20厘米,床底鋪一層有機肥(土雜肥與牛欄糞草)并潑澆人畜糞尿后覆土。采用斜排方式,排種時要注意分清頭尾,切忌倒排。排種密度以薯塊間隔2—3厘米左右,種薯排好后覆土,做到上平下不平,種薯不接觸牛糞草,覆土至不見種薯。隨后覆蓋薄稻草,用清糞水澆透整個苗床,然后扣棚增溫保濕;第二階段在4月上中旬,當苗高5—7厘米時,外界溫度條件還不適合栽秧,可在庭院中選背風向陽處假植。從根部剪齊秧苗,株高保持16厘米左右,開溝澆水,每平方插苗200—300株,起拱覆膜,注意通風煉苗。待外界溫度適宜時栽秧,這樣可保證適時早栽秧。據(jù)考察,我縣在適宜栽秧期每早栽一天,可增產(chǎn)1%。露地適宜早栽秧的時間標準為終霜結(jié)束后,一般年份在4月下旬至5月初。
紫薯適合地勢較高、排灌方便的地(田)塊種植,土壤以疏松肥沃,有機質(zhì)較高的砂壤為宜。深翻作埂,埂寬40—50厘米,埂高25—30厘米,埂距65—85厘米,要做到壟形高胖,壟溝深窄,即有利于排水防旱,又利于根塊膨大,結(jié)合整地,施足基肥。一般畝施有機肥2000—4000公斤,尿素6—8公斤(或碳銨15—20公斤),過磷酸鈣50—60公斤,硫酸鉀20—25公斤,還可直接使用配方肥,(N12%、P8%,K19%)70—90 公斤,化肥在作埂時溝施。
對甘薯莖線蟲病,栽秧前用30%辛硫磷微膠囊劑與清水按1:5的比例配成藥液沾根,或用1.8%的阿維菌素乳油 3000—5000倍液灌根(400—500毫升/株)。對甘薯其它病害如黑斑病、蔓割病也要加強防治,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處理薯秧,并在栽秧前用同樣藥劑沾秧根。甘薯蟲害主要是地下害蟲和甘薯天蛾。地下害蟲可以通過土壤施藥或藥劑沾秧防治。土壤施藥用2%辛硫磷顆粒劑30公斤/公頃拌細土200—300公斤均勻撒施翻入土內(nèi),在打壟或栽秧時施用,也可用辛硫磷500倍液沾秧根。防治甘薯天蛾要抓住防治適期,集中時間突擊防治。
春薯在當?shù)亟K霜期過后即可栽插,爭取適期早栽,一般在4月下旬栽插;夏薯要求前茬收獲后及時栽插。采用“一插二臥三抬頭”的改良水平栽插法,或蘸泥漿、留3葉栽插法。栽插時先挖窩,后澆水,再栽苗覆土。注意澆水時不要濺到秧苗外露葉片上,有利于提高成活率。不同品種苗分開栽插。紫薯在我縣每畝適宜栽插密度一般為4000—4500株。栽插時間最好選擇在陰天土壤不干不濕時或雨過天晴土壤水分適宜時進行,晴天氣溫高時宜于午后栽插。大雨天氣不宜栽插,易形成柴根。
1、查苗補苗。栽后3—5天進行,將死苗、病苗拔掉,補栽壯苗。
2、澆水。甘薯是耐旱作物,一般年份不用澆水,在秧蔓封壟前如遇特殊干旱,應順溝澆一次水。澆時不要使水漫過壟面。中后期如果不是特殊干旱,一般不用澆水。
3、追肥。如基肥較足,生長前期可不追肥,相反,插后10天左右結(jié)合第一次除草追施提苗肥,可淋施人、畜尿水或沼氣水一、二次。40—50天結(jié)合中耕,追施結(jié)薯肥,每畝穴施硫酸鉀15公斤,并進行培土。生長60天進入薯塊膨大期后,不可再追肥。薯藤長勢弱或遇干旱時每畝可用0.2%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進行根外追肥,每隔7—10天噴一次,防止早衰。
4、化學除草。當前使用的芽前除草劑有:“金都爾”、“敵草胺”、“草必萎(甘薯專用)等,地表過干,使用除草劑效果不好,要增加用水量。如果栽時沒用除草劑,中后期雜草過多,可用滅生性除草劑(百草枯)等定向噴霧除草,方法是:先將溝內(nèi)的兩行薯秧分到另一行,隔一行分一行,然后定向噴霧,噴完后再將剩下的溝內(nèi)分秧噴霧。噴藥必須選在無風的天氣。不要噴到薯秧上。如果田間雜草多數(shù)是單子葉草,可用“精克草能”、“蓋草能”、“閑鋤”等藥物,噴到薯葉上,不影響生長,七天后將剩下的闊葉雜草用人工拔除。
5、注意排澇。防止田間積水。甘薯是怕澇作物,土壤中水分過多,造成通氣不良,妨礙薯塊生長,并使秧蔓徒長。特別是座薯期,田間積水超過24小時,減產(chǎn)30%以上,超過3天,會造成爛薯以至絕產(chǎn)。要提前挖好排水溝,使雨水隨下隨走,不使田間積水。
6、化學調(diào)控。在薯秧接近封壟時,用15%多效唑20克兌水15公斤,噴灑葉面,防止秧蔓徒長。中后期噴施“甘薯膨大素”2-3次,配方是:每藥桶水加“甘薯膨大素”一袋(20克),15%多效唑20—30克,硼砂20克,磷酸二氫鉀50-80克,如果有吃葉的害蟲,再加治蟲藥,噴藥最好在下午四點鐘以后進行。多效唑的用量要根據(jù)天氣、地瓜長勢靈活掌握。天氣干旱,地瓜長勢弱要少用,反之要多用。
7、嚴禁翻秧。莖葉是制造養(yǎng)份的主要器官,90%的干物質(zhì)來源于葉面的(正面)光合作用,翻蔓一次減產(chǎn)10%以上,特別是中后期,翻兩次秧可減產(chǎn)30%以上。如果秧蔓扎根,可以提秧,提斷秧根后再放回原處。
紫甘薯收獲過早,會顯著降低塊根的產(chǎn)量,收獲過晚,塊根常受低溫冷害的影響,耐貯性大大降低。因此,必須適時收獲。根據(jù)當?shù)貧夂蛱攸c和市場需求來確定收獲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當日平均氣溫降至15℃時,莖葉生長和薯塊膨大停止,即可開始收獲,最遲到降霜之前收獲。選擇晴天無雨的天氣收獲紫薯,以免薯塊上有較多泥土,影響商品外觀。一般先割去藤蔓,隨后挖掘、裝運等應盡量減少薯塊破傷,要輕挖、輕裝、輕卸,防止薯皮和薯塊碰傷口,防止病菌感染。